设文无忧为首页 | 把文无忧加入收藏夹 | 站务联系     论文格式网:论文格文下载,论文格式大全,论文格式范例,如何写论文,怎么把握论文的格式,分类最全的论文范文格式网。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理学论文范文
理学论文范文:古时候窑业衰落与自然资源关系
古时候窑业衰落与自然资源关系
| 文章出自:毕业论文 | 编辑:标准论文格式 | 点击: | 2013-04-24 21:11:44 |

作者:方欣 单位: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一.宋代越窑窑业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会稽由吴越王钱氏掌势割据,一方面奉中原为正统,将越窑青瓷列为向中原进贡的珍品,一方面又作为大宗出口商品,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越窑青瓷持续发展,生产规模扩展,产量随之大幅增长,出现了“秘色瓷”,以釉色取胜,使越窑生产达到了繁荣的顶峰。北宋初年,延续了晚唐五代越窑持续发展的状态。唐代分布的大批窑址在上节中已有叙述,五代北宋初期,越窑窑业有一定增加,生产规模空前。北宋中晚期,长期跻身行业前沿的越窑在兴盛繁荣了近千余年后,开始呈现衰落迹象,衰落过程持续长达150年。越窑的衰落过程,不仅体现在制作工艺的落后、成品质量的下降,而且明显地反映在生产规模,即窑业的急剧紧缩。北宋时期,越窑重点窑场———上林湖越窑遗址群分布在慈溪境内,以上林湖沿岸为中心,包括上林湖、古银锭湖、白洋湖、里杜湖四大窑址区,各区中的窑址数量都有所减少,以上林湖窑址区为例,“北宋早、中期有窑址30处,龙窑遗迹47座;北宋晚期窑址锐减到14处,龙窑遗迹仅有27座”(2)。总之,北宋晚期,越窑成品釉薄色干,装饰粗糙不及景德镇等其他瓷窑,追求产量,导致倒塌、变形等烧造现象,报废率居高不下,足显衰败颓势。越窑基本于南宋时期停烧。时至南宋,上林湖、古银锭湖、白洋湖、里杜湖四大窑址区之中,仅古银锭湖窑址区仍存在窑址遗存,上林湖、白洋湖、里杜湖窑址区基本不见南宋早期遗存,说明除古银锭湖窑址区外越窑已基本停烧。总结而言,宋朝,越窑的核心区域主要集中在慈溪市匡堰、观海卫镇的上林湖越窑遗址群,长期跻身前茅的越窑在北宋中期呈现衰落迹象,于北宋晚期彻底衰落,南宋中期停烧。一大南方名窑,乃至中国名窑衰落的原因也是学界热议的话题,原因也纷繁多样,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种:一.龙泉等瓷窑的兴起导致越窑的衰落;二.宋朝“斗茶”风尚的兴起导致青瓷需求衰减;三.越窑青瓷自身的缺陷等等。综上而言,越窑的衰落主要基于自身、外部两类因素综合而致,究其细枝末节,又都与自然资源因素紧密相连。

二.核心窑区与自然资源

两宋时期,越窑核心窑区地理环境变化不大,越窑衰落的基本原因主要与当时当地的自然资源关系密切。汉唐时期,越窑的繁荣发展一定程度上有赖于曹娥江中流区域丰富的自然资源。《浙江通史•秦汉六朝卷》中曾经提到“丘陵山地的开发分为三部分……三是利用丰富的燃料资源和高岭土资源,发展瓷器业”(3);《宁波通史•史前至唐五代卷》中也记载道:“东汉时期浙东手工业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浙东地处丘陵,瓷土蕴藏量丰富,使陶瓷生产拥有了天然有利的条件;茂密的林木也为陶瓷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燃料……”(4)。足见浙江地区,汉唐时期手工业自然资源十分丰裕。两宋时期,一方面,龙泉窑兴起,越窑自身存在瓷土、釉料等原料上的先天缺陷,导致产品质不如人;另一方面,北人持续南下,急速发展的农业以及盛极一时的茶业与越窑瓷业展开了产业之争,以至燃料林源不足,从而极大地遏制了越窑瓷业的发展,导致了难以挽回的颓败之势。1.自身原料存在缺陷从瓷土方面来看,越窑所用瓷土含有大量的氧化铁和氧化钛(5),因此,越窑青瓷胎色呈现灰色或深灰色;从釉料方面来看,由于越窑釉料中含有较多的氧化钙、氧化镁以及一定量的氧化铁和氧化钛(6),以至釉层过薄,呈黄色或轻重泛黄的玻璃透明质感,与当时崇尚肥厚青釉的审美趋势大不相符。根据瓷胎、釉层的显微结构及组成的研究可知,到北宋为止,越窑所用原料并未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也正是由于其原料自身的限制使其落后于青瓷工艺的发展与时代审美的趋势。尽管南宋早期,越窑匠人们曾对青釉进行改良,提高了钾的含量,降低了钙、铁、钛的含量,使其饱满厚润、乳浊不透,但终究无法赶超同时期的南宋修内司官窑和龙泉窑的青瓷。另据周乃复先生研究认为,“越窑主产区慈溪和上与制作瓷胎的高岭土矿藏经过近千年大规模开采利用,已逐渐减少”(7);仅有的高岭土矿点距离超越当时运输条件的有效半径,这也是为何越窑停烧的重要原因之一。2.农业发展抢占资源古代绍兴地区天然森林资源丰富,越国时期就有南林的记载,拥有巨大的薪炭资源。然而,令人瞠目的是,绍兴地区森林资源的破坏过程也是大规模且迅速的,燃料的减少势必使得陶瓷手工业的生产受到极大阻碍。于越部族时期,绍兴地区的人类生产活动主要在稽南丘陵,刀耕火种,对森林资源难免有所损害。春秋越国时期,各类手工业开始发展,如冶金、制盐、烧陶等,都需要经常性地支出木柴、木炭作为生产燃料,还有一些森林砍伐的记载见于《越绝书》、《吴越春秋》等文献中。例如,《越绝书》卷八中提及:“句践时采锡山为炭,称炭聚,载从炭渎至练塘”。自然界万物相生相息,一旦打破生态平衡,往往会招致加速度般的毁灭,绍兴的森林资源即是一个佐证。东晋伊始,朝廷南迁,会稽重镇,经政中心,人口高涨,需求倍增。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繁荣,原料的需求也成倍数增长,“耕地、用材、燃料等都大量增加,平原地区的森林逐渐砍伐殆尽”(8)。以至《宋书》中载刘宋年代,会稽山阴县已呈“土地褊狭,民多田少”,《南史》中载樵夫须“入会稽南山,伐樵采箬为生”。东晋“永嘉之乱”后,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北方的士大夫甚至一般平民,纷纷渡江南迁会稽,出现了“今之会稽,昔之关中”的繁荣局面,被称为我国历史上汉族的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也是绍兴历史上第二次民族融合时期。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举进攻北宋,祸及黄河中下游地区。靖康二年,北宋灭亡,南宋皇室驻跸绍兴,又掀起一次南迁浪潮,靖康以后的北方人口南迁规模极大,形成我国历史上汉人南迁的第三次高潮。因此,两宋时期,随着人口爆棚,土地资源紧缺,出现了“废湖为田”、“废林为田”的普遍现象。农业崛起,相比手工业更利于百姓生存,因此,平原地区适宜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都被砍伐开垦殆尽。山坡、山区的森林资源亦无法幸免。唐初,饮茶之风初兴,发展至宋极盛。绍兴地区多丘陵地形,气候温和、土质松软,适宜种茶。祟宁元年,宋政府曾在上虞、余姚、诸暨等县设置官办茶场,甚至许多丘陵山地,包括越窑窑场的分布地区,都改辟为茶园,不仅严重挤占了自然森林植被面积,而且还直接破坏了窑场有效半径范围内便于运输的燃料资源。仅剩的森林木材还要供应不断大幅增加的人口的生活、生产必需,包括住房、炊事、农具、交通工具等都离不开木材、木柴、木炭。因此,北宋末年,越州便“有山无木”了。正如宋朝庄季裕的《鸡肋编》卷中所描述的:“山林之广,不足以供樵苏。虽佳花美竹,坟墓之析袱,岁月之间,尽成赤地。根抵之低,祈撅皆遍,芽桑无复可生”。综上,两宋时期,正是由于越窑原料自身的缺陷以及燃料资源的缺乏,越窑在自身与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式微成为必然结果。

三.小结

窑业的衰落过程,不仅体现在制作工艺的落后、成品质量的下降,而且明显地反映在生产规模,即窑业的急剧紧缩。地理环境即山川水系随着时间的大量推移会发生一定变化,但具有缓慢、微小的特点,较难在短时期内产生巨大变化,因此地理环境作为窑业发展的基础,一般不会对窑业的衰落产生决定性作用。但是,在越窑衰落的案例中,地理环境的消极作用还是存在的。曹娥江地区的地理环境优势吸引了源源不断的北人资源,然而,人口的急剧膨胀却打破了“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平衡系统,导致农业产量与人口需求的极度不平衡。同时,当地的地理环境又适于种植当时引起一定风尚潮流的经济作物,由此,粮食与经济作物的高度需求引发了农业与手工业之间的抗争,体现在农业与手工业人口的争夺、农业与手工业用地的强占以及农业与手工业资源的竞耗等方面,其结果可想而知。但地理环境对窑业发展的作用仅限于推动或加速自然资源的紧缺过程,并不是导致式微的决定性因素。自然资源是窑业生产规模紧缩、产品质量下降、生产工艺落后的关键原因。自然资源具有两种品性,即质量、数量。随着时代的推移,人们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张,审美水平不断提升,审美口味不断变化,但是自然资源却持续不断地使用消耗,于是,一成不变的生产工艺、逐渐萎缩的原料资源以及天生缺陷的产品质量与不断提升的社会环境之间产生不可避免、无法缓和的矛盾,这是直接引导窑业走向衰落的主要因素。

特别申明:本站部分文章由网络收集整理.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友荐云推荐
相关论文列表
文无忧论文格式网是一个专业提供各类论文的标准格式,标准论文格式范文,各类论文范文模板,免费论文下载,各类应用文文书、合同范文等的论文网站。
Copyright©2012-2046 文无忧.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无界 文无忧—文无忧 让你行文无忧 版权所有 文无忧lun.wen5u.com-论文无忧
网站合法性备案号:蜀ICP备140138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