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文无忧为首页 | 把文无忧加入收藏夹 | 站务联系     论文格式网:论文格文下载,论文格式大全,论文格式范例,如何写论文,怎么把握论文的格式,分类最全的论文范文格式网。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大全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试论文化建设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探析
试论文化建设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探析
| 文章出自:论文格式网 | 编辑:职称论文 | 点击: | 2015-01-07 19:18:51 |

  论文摘要:阐述了文化因素在当前农村社会发展中的表现,分析了文化建设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文化建设:农村;社会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把社会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把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中,社会稳定、安定有序是社会和谐的主要标志。所谓社会稳定,是指构成社会系统的内部诸要素如经济、政治、管理、文化、内政外交等方面处于相互协调和良性发展的状态,虽然和谐社会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但绝不是一个动荡的社会。有序、稳定、协调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对贫乏。在我国现阶段,和谐社会的关键和难点在农村,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否,关系到国家稳定发展的大局。没有广大农村的和谐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就成为一句空话。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干百年来一向相对平静的乡村社会,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和各项改革事业的推进,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与日俱增。如何统筹好各方的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避免不稳定事件的发生,是目前乡土重建和新农村再造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1文化因素在当前农村社会发展中的表现

  当今的中国社会,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三农问题是事关改革发展的重要问题。农村社会稳定事关整个社会稳定的大局,也关系到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战略目标。因此,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与和谐对于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加快农村小康社会进程,营造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央有关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农村各项改革事业的深入推进,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农民物质和精神生活得到大幅度提高,农村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生活整体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许多不和谐、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在:土地纠纷日益增多,村级财务管理混乱,村干部工作方法粗放,宗族势力死灰复燃,农村社会治安存在盲点,民事纠纷此起彼伏,封建迷信大有市场,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其核心是围绕经济利益展开的。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既有政治、经济、社会管理方面的因素,也有文化方面的因素,在某种意义上后者更为根本。

  从文化的视角考察,农民接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低,认知事物和价值取向带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农民处在社会最底层,遇到事情心理上常常处于无助状态,人生的不幸感、自卑感非常强烈,遇到挫折容易导致极端行为甚至铤而走险。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矛盾和冲突,贫富差距扩大带来的心理失衡、现代大众传媒带来的多元文化,必然会对农民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冲击和影响。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和传统伦理不同甚至相反的价值观念大量涌现,传统意义上的乡村礼俗社会正在土崩瓦解,几代同堂的大家庭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已不复存在,在农村老人无人赡养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人们在处理集体与个人、公与私、义与利等重大问题上愈来愈以自我为中心,利己主义思想逐渐抬头。再加上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的薄弱,因此在围绕宅基地、承包田、农民负担、计划生育、投工投劳甚至一些琐碎的利益问题上,干部与群众、群众与群众的矛盾和纠纷时有发生。这些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和化解,就可能激化为不稳定因素。正如有学者坦言:“农民教育存在的问题直接制约着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全面发展,党和政府应引起高度重视…”。

  农民法治观念淡薄,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陋习在农村普遍存在。数千年来,乡村社会的维系和治理主要靠传统礼俗和风俗习惯。“现代工业文明对传统的乡土文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融家族文化、礼治文化、安土重迁文化于一体的乡土文化在商品经济的作用下已发生变化。家庭意识的淡化、平等观念的强化、恋土情节的弱化和经济观念的显现化势必影响农村社会结构的和谐性与整合性,并在相当程度上滋生社会不稳定。’’。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对传统礼仪的批判,曾经对乡村社会调控起重要作用的传统礼俗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消蚀殆尽,社会主义新文化和精神文明在一些地方并没有扎下根。一些农民的精神世界往往处在真空地带:没有理想、没有追求,过一天算一天。加之一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不高,普遍存在人治现象;伴随着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客观上使传统道德的约束力逐步减弱。在市场经济浪潮和利己主义思想的冲击下一些农民攀比心理、仇视心理严重,对社会报有不满和反社会情绪。一些村民维权要求强烈而法治观念淡薄,动辄采取过激行为,往往抱有“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和“法不责众”的心态,不管大事小事动辄越级集聚上访,严重扰乱了社会生活和相关部门的工作秩序。

  封建迷信在一些农村大有市场。一些传统宗教在农村带有相当严重的迷信色彩,某些外来宗教,如基督教、天主教,到了农村以后也发生变异有了迷信色彩。近年来,农村信教人数猛增,一些地方非法宗教活动十分猖獗。部分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达到某种意图,不惜一切拉拢发展乡村干部甚至中小学生人教。一些传教人员散发反动宣传材料和海外宗教宣传品,导致部分教徒离心离德,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当前农村封建迷信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传统形式与现代形式并存,并由隐蔽走向公开,一些人公开打着科技和宗教旗号粉墨登场;二是参与人数多且呈年轻化趋势三是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呈城乡互动趋势。封建迷信的泛滥影响了农村社会风气,破坏了生产生活秩序,一些信教群众有田不种或不务生产,有的甚至变卖家产、等待世界末日的来临,幻想“升天”,结果造成家庭破裂。有的信徒有病不医治,寄希望于鬼神显灵,由于拖延医治导致死亡事件时有发生。由于受到家长或教徒的影响,有的学生辍学信教,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影响了义务教育的普及与下一代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有的地方,甚至发生因封建迷信导致的流血冲突和家毁人亡事件,给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危害。

  2文化建设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农民素质、转变思想观念、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1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和乡村社会的整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乡风文明”,它表现为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科学知识、文化修养、行为操守等方面的与时俱进。而在一些农村地区,随着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正在逐步消失和发生蜕变,宗法观念、修庙塑神、买卖婚姻、重男轻女、虐待老人等现象随处可见,封建传统思想和行为还很有市场。由于文化生活的贫乏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位,有的地方农户办红白喜事或节庆日,往往举办一些低下粗俗的文化活动,如邀请杂牌歌舞队表演下流的脱衣舞,借以招揽观众。一些乡村赌博成风,烧香拜佛、占卦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死灰复燃。宿命论、有神论等思想和观点在一些地方开始复活。农村文化活动对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农村文化建设还有助于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为社会整合提供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在一个社会内,文化维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文化除了以一整套行为模式、价值和规范来支持社会整合外,还提供一套强制的制裁方法,以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文化之所以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一方面是由于文化具有共享性,共享一种文化的社会成员能够相互认同,因此对于事物能够产生普遍一致的意见,这就为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共同配合提供了自觉自愿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文化具有传递性,在上一代社会成员向下一代社会成员传递生活技能和价值规范的过程中,也就将一个社会的本质性的传统保存了下来,使得一个社会不至于因时间的流逝或上一代社会成员的消失而产生混乱,从而使一个社会获得了历史的稳定性。’

  2.2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核心的内容在于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正如《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所指出的:“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随着农村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民的文化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当代农业发展和农村振兴,离开知识经济的支撑,仅靠简单劳动力和有限的农业资源是无法完成的。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受教育程度低,科技素质整体水平低,社会心理素质差;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工艺能力差、时间长,与现代高科技农业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的矛盾愈来愈突出,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而农村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以智力的提升推动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作用,就是通过文化熏陶和教育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把他们打造成新型农民,这也是新农村再造的关键所在。为此,必须花大气力办好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大力发展成人教育,通过卫星、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科技兴农落到实处。

  2.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路径    文化是经济的内核,文化的繁荣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我国许多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单靠农业发展是很难改变农村生活的,只有因地制宜,改变观念,充分发挥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利用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展演等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才能最终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同时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人们片面强调文化的精神属性和政治功能,忽视和否定其经济功能,忽视其商品属性。实际上,文化与经济是密切结合的,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是生产力的重要要素,是生产力大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与文化互相融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已不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服务手段,而是新型的朝阳产业,有的地方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一些农村地区文化产业已经成了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传统乡村社会文化资源的开发,正在成为许多地方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例如,近年来,一些地方农村大力开发古村落旅游、农家乐、生态文明村、观光农业园等农家旅游,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农民找到了一条符合地域特色且节能环保的致富之路。

  2.4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农民树立良好的心态和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    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比,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农民的思想观念更为滞后。这不仅制约着农村发展、农业增收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仅仅盖几座新房子,也不是简单地看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多少。没有农民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没有具有现代性的农民,农村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如果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市场,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民,就不会有农村的社会稳定。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帮助农民确立以和谐为目标的道德评判体系,丰富和提高农民的精神生活,促使农村社会逐步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的风气,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与和谐新农村要求相吻合的道德体系。发展农村文化事业,通过多种大众媒体和方式途径,深入宣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关爱弱者、伸张正义,用社会主义核tL,价值体系占领农村市场,有利于在广大农村形成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风尚,造就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新型农民,进而推动乡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不断丰富和提高,基层民主在一步步推进,农民的民主法治观念逐步增强,和谐农村的构建在逐步深化,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日趋进步。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民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适应新情况、面对新挑战的能力较差。个体的认知能力也受到许多局限,在一些大是大非面前往往摇摆不定、喜欢感情用事。如果不能正确和及时地加以引导,势必影响社会的团结和稳定。目前,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到农村的全面发展,在繁荣农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可以采取下对策措施。

  3.1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尽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其他社会力量和个人积极参与的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机制。政府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地区的倾斜力度,文化领域新增加的财政投入应首先考虑农村。要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引入“民办公助”和“公办民营”等多种实现模式,提高公共文化的社会效益;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要根据农村文化由于受地区问文化差异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继而在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方面呈现出差异性的特点,鼓励弘扬和挖掘民族民间特色文化,引导地方和社会资金支持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3.2坚持“种文化”和“送文化”相结合,并且要多在“种”字上下功夫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层次和满足的水平是衡量农民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光靠“送文化”是远远满足不了的,也无法真正激发农民追求符合自己需求的多层次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的积极性,而“种文化”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也是农村文化长远发展的根基所在。要加大“种文化”活动的力度和覆盖范围,通过“种文化”活动不断激发农民群众传承文化和创造文化的积极性,提升农民的参与热情和乡村社会的凝聚力。要为农民自办文化提供交流平台,增强农民本土民间文化的自豪感、成就感、认同感、归宿感,激发农民的文化创造活力。无论是“送文化”还是“种文化”,都必须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农村实际和农民的需求及当地的民风民俗,让群众喜闻乐见但又不能低级媚俗。

  3.3加强新农村文化工作的队伍建设和阵地建设    有了稳定的队伍,才会有经常性群众活动的开展,文化设施的利用及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必须建设一支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群众社团组织为补充的形式多样的新农村文化工作队伍。首先要配齐乡镇文化站干部,切实解决好文化站机构、编制和人员待遇问题。其次要充分发挥文化馆的培训指导作用。再次要发挥好对群众文艺团队的引导作用。目前,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农村文化阵地流失现象,导致封建迷信的泛滥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的死灰复燃。现有的农村文化机构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要充分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有计划、有选择地发掘农村文化人才,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要充分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特别是要开展一些形式新颖、思想向上、内容健康、易于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对于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处处存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加强文化建设。目前要以增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为重点,营造友好的邻里关系,培养农民自觉担当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要特别关注孤寡老人,贫困人群等各类弱势群体的文化权利,使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尊重文化族群的地域差异,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通过各种途径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从而最终从思想深处铲除社会不和谐的根基,使广大农民既关心修身齐家之事,又有治理天下的情怀,从而保障农村社会健康、稳定、有序、协调发展。

友荐云推荐
相关论文列表
文无忧论文格式网是一个专业提供各类论文的标准格式,标准论文格式范文,各类论文范文模板,免费论文下载,各类应用文文书、合同范文等的论文网站。
Copyright©2012-2046 文无忧.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无界 文无忧—文无忧 让你行文无忧 版权所有 文无忧lun.wen5u.com-论文无忧
网站合法性备案号:蜀ICP备140138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