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收稿日期:2011-05-26作者简介:张志红(1962-),女,山东胶南人,副研究馆员。
摘要:学校图书馆作为参与教学、辅助教学、促进科研的基础设施,以其独到的文献信息资源、人才资源及独特的学习环境等优势,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育才”效应。图书馆的“场”正是依据这些特点而形成的特定物质。学校图书馆的“场”效应是实在可感的,它贯穿、融汇在图书馆所有构建的种种因素中,人们必须尊重它的客观存在。若要使图书馆在参与学校的教学科研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完善机构机制,强化管理,造就一个广阔的、强大的“场”。
关键词:图书馆;场;“场”效应
一、关于对“场”及“场”效应的理解所谓“场”,一般的理解是物质存在的范畴,表示一种事物及事物所处的位置和数量意义。但从哲学上看,“场”是物质之间的关系之和。本文所取之义和立论基础当然是后者。以此而言,“场”必须具备以下功能:第一,能进行能量和信息的传递。在“场”的存在范畴里,物质关系相互对应,相互依存,相互消长,而且这种关系是以能量和信息的传递为前提的。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回路中形成强有力的感应作用,使外界物质获得新的能量和信息,并且由此产生另外的“场”。第二,感应作用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所谓方向性,是指能量和信息的传递不是杂乱的,而是有序的,感应作用产生“新场”也同样做有规律的运动。
第三,“场”力作用的过程具有特续性、不间断性。一方面是构成“场”的物质客观永存,另一方面是在正常情况下,如果“场”不被破坏或转换,其作用的方向、能量和信息传递的速度大小不变。由此看来,“场”效应作用即是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和传递。依据人们对世界永恒性的认识,还可以认为,信息和能量可以再生,是一种永恒资源,不仅如此,其传递方式和渠道也是相对稳定的。
二、学校图书馆“场”物质的特性图书馆是人类文明时代的重要产物,也是反映和构成社会文明的重要因素。图书馆的面貌和状况标志着文化发展的过程及社会文明程度。现代文明不断赋予图书馆新的内容、新的责任、新的形式,因此它作为推动文化发展的主要工具和设施也日益进入人们的文化生活之中,担负着贮藏知识、传递信息、教育疏导、陶冶情操的功能。特别是中高等学校图书馆作为参与教学、辅助教学、促进科研的基础设施,更是以其独到的文献信息资源、人才资源及独特的学习环境等优势,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育才”效应。这主要得益中高等学校在不断完善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自觉而有效地逐渐丰富、优化和发展了图书馆的专业性、示范性和系统性,很显然,图书馆的“场”正是依据上述特点而形成的特定物质。但就学校图书馆担负的功能而言,其“场”的物质特性体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图书馆馆藏方向的选择使图书馆呈现出鲜明的自身专业特色任何一所中高等学校,都有自身相应的学科专业的设置,以形成自身的生存发展优势来广泛取得社会的认同。图书馆必须为实现学校培养学生、造就人才的目标服务,但也要为巩固、发展已设学科或专业创造条件,进而振兴学校整体事业。因此突出特色和专业优势就成了图书馆当然的责任之一。馆藏的结构要始终围绕既定目标来设立和调整,购进图书、搜集各种信息资料、整理文献、编制文献目录也要围绕着设立的专业方向学科特点等,这种现象在一般的大中专学校比较普遍,因为它们专业色彩浓,现实需要强,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专门的专业人才。因此图书馆的专业性特征是构建自身与其他图书馆不同。
(二)学校教育的有序性要求图书馆具有相应的辅导示范功能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从认知规律、心理活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方法论及经验。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课时安排、课程提纲的编排,就是严密的程序体系;同时学生进入某一学校学习,需要经过相应的年级,须由浅入深地系统学习相应的课程。因此,图书馆在辅助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上述两个方面开展如下工作:一是根据教师授课内容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二是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各种载体文献的资料信息;三是编写一定专业范围的资料索引参与教学和科研。这些工作实际上起着明显的示范作用,是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进行熏陶和培育,通过书籍达成学生与先哲师长的对话,建立心灵的感应“场”,启迪心智,传导知识,将学生塑造成社会文明建设所需要的现实可用人才。
(三)图书馆内涵的扩大形成其更为强大的独立系统随着教学工具、教学设施的现代化和文献载体的更新转变,图书馆的内涵不断扩大,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更为强大的系统。现时的学校图书馆已非先前那种单一的图书馆、阅览室,而是包括了实体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以及各种各样的专业数据库在内的图书馆体系。图书馆体系即系统的形成,进一步强化了其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且各个因素的渗入,犹如为学生建立了广泛多样的接触器及参照物,学生在各种比较、感受和体验中,循着“参照物”、“接触器”的第二自然特性和情感作用方式的引导得到心智、情感、气质的陶冶和锤炼。[1]由此而言,学校图书馆的“场”效应是实在可感的,它贯穿、融汇在图书馆所有构建的种种因素中,人们必须尊重它的客观存在。
三、学校图书馆“场”效应作用的一般形式学校图书馆既然是一种真实可感的物质——“场”,那么“场”作用即“场”效应就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一般而言,学校图书馆是比较高级的文化场所,首先,建筑实体独到的风格设计、独特的内部环境或朴实庄重,或标新立异,或典雅华贵,表现为自然的人格化形态,具有产生情物互励的功能;其次,窗明几净,环境优雅,书籍、资料、信息载体外包装的美感以及快捷准确的现代信息检索工具,使人能充分享受审美情感的勃动,产生灵魂的升华;再次,书籍内容即知识犹如琼浆甘露,可满足人们的求知欲,同时作为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制度规范和标志人生准则的格言、条幅、字画,又能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规范、约束和引导。因此,我们认识学校图书馆的“场”效应,应该依据它高级文化设施的特点及其对人们心理潜移默化影响的种种可能性。如上所述,可看到学校图书馆的“场”效应是通过移情、同化、凝聚、诱导、激励而起作用的。
(一)移情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情感体验、理想追求、审美情趣、生活原则寄寓于自然物质上去,创造第二自然,而第二自然又总能通过情感作用将所寄寓的东西持续地、不间断地反馈到人群中。
在这里存在着一种信息的回路和循环,是人与物感应于外在空间与内在空间的相互交汇与重组中形成的状态。而学校的图书馆往往是一个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外部建筑风格独特,内部环境典雅华贵、朴实庄重,处处洋溢着读书的氛围,自然会吸引人们的主观情感,让人产生一种自觉自愿地想走进去的愿望。
(二)同化
同化即认同感化。心理学中对同化的解释是:“当外部刺激作用于格式时,格式总是从已有水平出发来理解新的知识和经验,格式对输入的刺激加以选择和改造,以使刺激能够被纳入现有的认知格式中去,这个过程称作同化”。[2]学校图书馆的环境、设施、布置,以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书籍中的知识信息具有特定同化作用,它能通过感化机制和思维惯性认同感化,产生认同磁力,使得图书馆的环境、设施、布置及书籍中的知识这些外部刺激被纳入到现有的认识格式中去,切入到人们的灵魂深处,激起共鸣,进而形成经验和心理积淀。
(三)凝聚
渴望知识、揭秘未知、探索宇宙奥妙、追求社会文明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图书馆是人类文明最直接的产物,与人类文明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其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参与社会教桥梁,其
担负着推进人类文明进程与社会进步的重大责任。因此,图书馆的这些固有的职能和属性正如磁场、电场、引力场一样,将人类不同的心绪和思想归齐到同一信息和信仰之下,向未开启的荒漠世界流淌进智慧之泉,从而赋予渴望知识的人类一股神奇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四)诱导
图书馆是知识信息的载体,又是人类文明现象的具体体现,而馆员作为图书馆的内部管理者是文献信息传递的主体,读者是文献需求的客体,文献信息总是通过馆员一方传入到读者一方,馆员与读者共同构成文献信息交流活动的双主体,而正是对潜在读者文献信息意识的培养和文献利用能力的塑造,转变成读者想从文献中获益来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的内在驱力,诱发读者强烈的认同感和参与欲望,以至于主动地参与到文献信息交流活动中来,从而使其成为自觉自为的文献信息利用者。[3]因此,图书馆的“场”力便以文化传统和知识体系所规定的程式及次序进行流动、伸展,作用在学生的心灵和思维上,使之沿着意识流动、伸展的方向进行丰富、发展和提高,这种作用是缓慢的、无声无息的,具有潜移默化的效应,是诱导、牵引的基本表现方式。
(五)激励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是“需要→行为→满意”的一个连锁过程。由于图书馆富有底蕴的“场”力效应是通过全方位震荡和辐射的,使得学生在一种文化的氛围里得到持续、稳定、等量的刺激,从而逐渐产生一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并保证这些倾向进入心理积淀的基础源泉。同时,由于这种刺激又依赖着图书馆的知识能量,能够与人们对文明的向往及对知识的渴求机制对接,特别是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高层次需要,因而可获得激动影响,焕发意志和激情,创造一个完美的被道德与知识武装起来的劳动者,进而构建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
本站的论文范文数量很多,可参考使用,所以希望大家多做研究了解,以便在职称的道路快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