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风作为一种民间生活秩序的重要基础,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心理和行为的默契。在行政法中,这种民风被界定为习惯法,具有调整和解决乡民之间利益冲突的作用。本文即是从习惯法的角度,阐释民风作为非正式法律渊源对国家法所起的特别作用。
关键词:民风习惯法 非正式法律 渊源 国家法
民风是指民众在生活劳作过程中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规定相互之间权利义务和利益冲突解决机制的行为规范。它是民间生活秩序的重要基础,体现了民众生活习惯、行为方法、道德见解以及心理结构等方面的特点,是构成民众生活史的主体与核心。
民风习惯出于民众生产生活实践中直接体验和行为的积累,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心理和行为的默契,使生活于其中的人每日在不知不觉中铸就了他们的行为、见解和情感。这里的民风临时界定为习惯法,它独立于国家法之外,体现了群体成员的意志和利益,而且有着被共同承认的社会力量来保障实在施。
一、习惯法的特征行政法作为国家法的一个构成部分,具有国家法的一般特征。法律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为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而订定的。它具有条理清楚、适用范围广、外在强制力强的特点,但是也有其自身的范围性。即使在本日,我们也无法规避一个实际:国家存在一些经济文化闭塞的地区,在这些边沿地带,由于存在长期的封闭性,国家法无法调控全部的法律关系和社会关系。在这些地区,大概存在某些宗族团体,他们长期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不成文规定有时候比成文法更有效。但是仍需注意的是参考系的问题,在印度,寡妇殉葬是合乎情理的民风,在西方却被以为是野蛮的行为。因此这也为国家订定法律时提供了某些背景资料,即是否联合本土资源的习惯风俗,在选择这部分习惯风俗的过程中,应该得到尊重和承认的是广泛得到服从的惯例,而不是某些特别群体的。
其次,趋同于民众的价值取向。民风之所以非常重要,不但由于法律不是万能的,更切合实际的选择趋向是社会习俗对于大众无需很强的理性知识就能被接受,比较符合民众的心理认同。
在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民风习惯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广大的乡村地区,蕴含着传统道德与情理因子的民风习惯仍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生活与行为。将善良民风、公序良俗有机地运用于司法审判,合情、公道、合法地化解纠纷,是一种有益的创新式司法选择。在法律出现立法空缺时,司法人员可以依照自己对法律原则的理解,对案情的观察,运用自由裁量权,对案件做出裁判。
二、习惯法对现代法治的影响习惯法是一定区域内的群众针对一种重复出现的事态,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渐渐形成的一种自发的习惯大概说是秩序。
这类习惯由于调整领域的特别性和重要性,人们予以认同并公认其不可缺乏性,赋予其权威并共同信守,经过由零星向系统化的完善之后便具有了法的特性,因而称为习惯法。因此,习惯法是一种具有民族精神的自发的社会制度,由此不同于国家法的存在。
社会是由一个个人作为它的构成元素,任何社会的首要目标就是对社会成员行为的制约和对社会秩序的控制。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控制工具,比如成文的法律以及不成文的习俗,宗教,伦理,道德等,它们在不同的方面体现着对社会生活的控制。
在一个社会控制的大系统中,各类规范发挥作用的界限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常常相互交叉渗透、共同协作的。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明人们向社会提出强制程度的不同要求。因此过分侧重于国家法律的控制手段而轻视民族习惯法的作用,社会控制机制就会失衡,将不利于问题的圆满解决。民族习惯法的存在补充了国家控制机制的不足,成为一种有效的补救手段和协同方法。
三、习惯法的发展趋势探求法律的价值意义就是在寻找法律最真实的生命,禁绝这种探求就是在抹杀法律的生命。行政法作为国家法的一个法律部门,负担着调整行政关系的任务,行政关系就是国家行政机关实现其行政职能的社会形式。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冲突与互动也属于社会转型期的特定产物,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如分配财产只分男不分女的情况,这时假如我们仅仅傲慢地斥之为“封建思想”而不屑一顾,那就只会加剧抵牾,而丝毫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虽然,我们并不是主张国家法律应该一味迁就民间习俗,但我们必须认真去面对其中复杂的关系。在民族地区作为外来规范的国家法被人们完全接受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过程中会出现它与民族习惯法不停冲突、调适,旨在寻求二者整合最佳途径的现象。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法规以及现阶段不少民族地区在进入8O年代后所订立的村规民约,实质上即是二者寻求整合过程中不停调适的良好途径。
四、结语传统社会是礼治,现代社会是法治,对立面比较强。但双方并不完全对立,应当在发展中寻求一种契合,这样法治和礼治能够共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资源。这个契合就是内生秩序和问构秩序构成下的民风习惯。内生秩序值得我们存眷,值得我们尊重,尊重社会的原创性。对民风而言,其经济意义、社会意义与当地的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只有全社会真正理解了民风的文化意义、经济意义和法律意义,才有助于运用和谐的立法、司法和守法方法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高兆明。社会失范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2】【德】韦伯著。张乃根译。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3】赵利生。民族社会学。民族出版社。2003.
【4】李干芬,略论壮族地区的土司制度。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3)。
特别申明:本站部分文章由网络收集整理.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