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员工心理健康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但多数职业学校仍然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文章从分析“富士康跳楼事件”入手,对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困境及对策进行了分析。
2010年5月26日,富士康发生第12跳,随后5月27日发生第13跳,10死3重伤。据网上称后面还有17、18跳,真实与否,笔者在这里不做讨论。综合观察这些跳楼的员工,发现他们非常年轻,这就让人生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年龄大的没有跳楼,难道他们就不存在工作压力和情感困扰吗?当然不是,为了在极为激烈的竞争环境里保持优势,在富士康工作的任何员工都会有强大的心理压力。只不过是老员工能够适应这种环境并且能够将压力转化为工作的动力,或者有将压力排泄出去的渠道。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年轻的员工不能承受或自我调解心理压力呢?
富士康发生的悲剧清晰地折射出了目前职业教育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职业学校对学生的教育重技能知识培训,但却缺少有效的心理引导,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后需要自己去调整心态,但他们又因为没有得到专业的心理辅导,往往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因此悲剧最终出现。笔者作为一名从事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尝试着对目前职业教育中的困境进行分析,并试图找出破解困境的路径。
一、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困境
2000年以来,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部分职业院校不顾自身条件限制,盲目仿效高校发展模式,中职的热衷于申报升格成高职,高职的要向普通本科院校转型。由于其本身存在的发展体制、基础建设、办学能力、师资力量以及办学模式的制约,职校本身与职业教育发展间的不协调、不适应等问题逐渐凸显,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发挥作用不大。主要表现在:
1.学校体制因循守旧,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多
很多职校是根据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发展规划从以前的普通大中专、中学转化而来的,在学校体制、课程构建、教学方式上大多沿袭了过去普通教育的做法,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专业教学注重的多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性知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多,未能在学生进入社会前进行相应的角色转变教育(心态转变),不能按照社会的变化来及时变革教学内容。
2.专业设置缺乏职业特色,不能与时俱进
很多职业院校设置专业无视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无视学校本身条件,无视学校本身条件或完全根据学校教师能教什么就开设什么课程,扎堆式发展,导致一些专业像计算机技术、文秘等专业设置过多过滥,而对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的设置多为可有可无的选修课,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缺乏应有的情商,思想停留在学生时代,在工作竞争中处于劣势。
3.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不强,无法适应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抗挫折能力、情商、逆商均较为低下,在社会竞争中容易边缘化或者走极端;同时学生易将对社会不满的矛头转向学校,新闻报道中就常出现多起学校流血事件。
4.心理健康教育不规范,课程开设流于形式
在职业院校,许多教师的感觉是,心理健康教育如同“塑料花瓶”一般,让人觉得“好看不中用”,说起来相当重要,做起来排在次要,忙起来根本不要,只是在特别需要时才被搬出来作为“装饰与摆设”,或是作为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墙面砖”,或是在申报与论证课题、制定发展计划时才被一些研究者想起。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问题还表现为地区发展不平衡,政策保障和经费投入不到位,基础理论相对薄弱,理论创新能力不强,对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力度不够大,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不够多,科研体制、服务和发展机制没有真正建立、缺乏专业教师等,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众多职业学校教学过程中的瓶颈。 心理学类 二、破解困境的对策
随着80、90后员工逐步替代60、70员工,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制约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法国哲学家勒内·吉拉尔在《替罪羊》一书中认为,一旦社会出现危机,团体为了平息这个混乱的危机,必须在集体屠杀中启动牺牲机制,杀害或象征性地杀害一个或一群替罪羊,以挽救整个社会,以少数人的牺牲或死亡,缓和团体的矛盾,换来社会的安宁。富士康悲剧预示了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职业教育的重点关注内容,将成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笔者从教育实际出发,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逐步改变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
1.改变办学模式,引进专业化心理咨询培训结构,优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与技能教育并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健全自己的人格,通过自助、互助、他助克服自己的心理偏差,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增强自己的抗挫折能力。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和得到的家庭、社会教育不一样,导致学生每时每刻会遇到不同的心理问题,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偏差程度也不一,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也不一,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按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个性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从而更好地进行技能知识的学习,二者相辅相成。学校可以开设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消除学生普遍存在的困惑感、挫折感、焦虑感、自卑感、冲动感、自责感、孤独感及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普及心理知识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帮助职校生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方法,促使其在实际生活中达到自我心理调节之目的。在职业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要注重心理知识的普及,又要讲究实际操作,增加心理训练活动在整个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如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人际交往等心理训练活动,优化职校生心理素质,开发职校生心智潜能,增进职校生心理健康,促使他们全面自由地发展。在实际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专业的心理测量软件,如艾森克人格测量软件、卡特尔16PF人格测量问卷等对学生人格培养进行引导,增加课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工作机制,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一个有效的心理健康机制,是校内、校外、教师、学生的有效互动,既可以使学生学到有效的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具备在社会竞争中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来进行,如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利用班主任工作、学校、班级或团体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
4.加强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素质
心理素质良好的师资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我国,职业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相关水平堪忧,这方面的教师大都是由相关人员兼任,基本属于半路出家,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相当缺乏。因此,加强对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及技能的培训尤为迫切,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5.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合力
学生是社会的公民、家庭的成员、学校的一分子,他们的成长受到来自于各方面的不良影响,有赖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大多数中职学生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考失利者,这些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普遍受不到重视,遭到的批评、冷眼颇多,表扬却少得可怜,导致他们普遍的心理特点是自卑、自信心不足,对前途感到无望,学校应联系家庭,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同时鼓励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学生朝着健康的轨道迈进。其实,家庭、社会的影响同学校教育的影响相比,往往是“先入为主”的,所以学校通过同社会、家庭的密切配合,可以充分利用其积极因素,抑制其消极因素,把学校教育的影响同社会、家庭影响的矛盾减少到最低限度。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教育均要保持一致和统一,这就避免了学生的不知所措、犹豫和徘徊,三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人本主义有一个基本假设:每一个正常的人都犹如一粒种子,只要能给予适当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长大并开花结果。职校生更是如此,教师、家长和社会的期待和热爱而产生的影响具有激励作用,使学生能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就显得尤其重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面对现实,调整心态,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市场经济大潮中去,在竞争中磨砺,在奋斗中成熟。
参考文献:
[1] 王希永.职校生心理发展与健康[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 沈央珍.谈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
[3] 李建芹,等.心理学[M].郑州:河南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