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写作片段是按时间或空间顺序组织内容的,这是很自然的“序”。比如下面的作文片段:
在早高峰的时间来到地铁站捕捉一些新的感受,倒也不用考虑该如何忍受夏季辛辣的热气。
顺着楼梯进入站里,有微微的凉风袭来,似乎已经遇见了脱轨的速度。过往的人少了些焦急的神态,不同于匆忙的公交站台,这里的空气里都散漫着轻松而舒缓的节奏,因为三分钟一班的地铁快捷的穿梭在城市的地下,蜿蜒向所有它可以到达的地方。它的速度仿佛不必遭遇时间的裁量。
伴随着列车的呼啸,我踏进了干净而又舒适的地铁,座位上的乘客无论是安静地看着报纸的,悠闲喝着奶茶的,还是因为瞌睡而睡着,投下一颤一颤的影子的,或者好奇地问着各式各样问题的孩子都让我感到一份恬静和愉悦,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地铁让生活更美好!
望着窗外飞速后退的广告牌,仿佛看到了古老的旧式自行车和电车,闭上眼睛似乎又看到了因为地铁而变得越发丰富多彩的生活。它默默的影响着、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更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这一作文片段围绕“捕捉新感受”展开,这从文段开头就可以看出来。然后就是很自然地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第二小节写顺着楼梯进入地铁站的见闻感受,第三小节写踏进地铁车厢所看到的情景,最后一节写望着窗外而引发的联想,目的是形成新旧对比。这一文段内容明确,笔路的控制基本有序。但是,该片段只有300多字,更重要的是片段中的“新感受”没有给我们留下特别新鲜突出的感受。那么,对这样已经初具雏形的文章,我们怎样有序地扩充、延展和优化呢?
首先想到的方法是把乘客——那些看报纸的、喝奶茶的、打瞌睡的,还有好奇的孩子写得细致一些。还可以把进地铁站时凉风袭来的感受以及列车呼啸的情景写具体。另外,可以把最后一节的联想内容写得更丰富。应该说,这些都是扩充文章内容的有效方法。但马上会带来新问题:把这么多内容加塞进去,可能会使笔路混乱无序。
这个片段的主题是捕捉地铁给人带来的新感受,让我们的生活有了新的改变。在写作中,关键要突出这个“新”,写足这个“新”,这就要在写作时围绕“新”有效地管控笔路。地铁之所以给我们带来新感受,是和其他交通工具对比才突显出来的。例如,和公交车相比,更显其快捷、环保、悠闲,还有地铁站特有的氛围等等。从该片段来看,突出的新感觉是快捷和悠闲。快捷和悠闲看似不协调,但表现在地铁上却又那么协调。因此,可以详写列车的速度、乘客的悠闲以及地铁给人带来的安适的感受来扩充、延展文段。这些在文段中已有初步体现,比如“它的速度仿佛不必遭遇时间的裁量”“干净而又舒适的地铁”“悠闲喝着奶茶的”,但这些在写作中没有得到强化,而且,结尾处写生活“因为地铁而变得越发丰富多彩”,反而使“新感受”空泛了,被冲淡了。其实,我们写作,总是在写自己的内心和外界的连结点,这个连结点是“言有序”的原点,而“言有序”的目的又无非是通过思维的有序展开把这个连结点扩充、延展下去,把它表现得更有独特魅力、特殊意味。管控笔路的意义主要在于此。 下面是一篇已经成型的地铁观察作文:
耳边有风声,一阵呼啸而过。嗯,地铁进站了……
站稳,嗅着一股涩涩的气味,心,也渐渐定下了。
习惯性地望向窗外,却没有邂逅曾经坐公交时窗外的人间烟火,取而代之的,是由于过快的速度而导致的一片模糊。收回视线,情绪被莫名的拉扯,些许落寞。撇过头,看见一旁有位中年男子,牵着一个四五岁的女孩儿,想必,是他的女儿吧。女孩儿扎着俏皮的羊角辫,显然是有点兴奋,不停地扭动着自己肉肉的身躯,不知是否是从印度学来的蛇舞呢。我小心地打量着她,生怕打扰了她尽情的表演。她却还是抬起了头,一双黑亮的眼睛怯怯地望着我,我不由地冲她笑了笑。女孩也许很疑惑,愣愣地望着我,不一会儿,却又继续她的舞蹈了。
我换了一个角度,继续欣赏着。对女孩儿而言,我不过是一位与她乘同一列地铁的姐姐;在我看来,却把这次遇见认定为缘分,那我和她,倒也是有缘人了。突然想起一句广告词——遇见,就不再错过。转念又想,可那是拍电视,咱们这可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哪能呢?
每个人,都在进行自己的旅程。也许,途中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从陌生到熟悉,从路人到好友知己,而我们,都有着自己的“终点站”,于是,便不可避免的注定了会有错过。然而,因为一段时间的同舟共济,彼此间,存在了各种感情,我们不舍对方的离开,却又不得不选择接受。
思绪回到现实,毫无情感色彩的电子女音传来——“the next station is…”,该下车了,深吸一口气,有点累了。随着自动门的打开,我也在人潮涌动中,告别这一小段旅程。想到这儿,我又回过头去观望,女孩儿的笑容,天真烂漫,依偎在父亲的身旁……
我的嘴角,微微地有所上扬,我想,我该去我的“下一站”了。好,出发!
轻轻哼起一首歌,算是给女孩儿留作纪念,或许,她不曾听见。“有时候有时候,我会相信一切有尽头;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以上片段已是篇幅完整的文章了,究其实质,这篇文章的笔路不是按时间或空间顺序组织呈现的,而是以内心的情感流程为序。作者的情绪好像也是飘忽不定的。人生总有一些时候,会被莫名的情绪笼罩着,在作文中流露这样的情绪也是正常的。从文章中仔细找寻,不难看出,作者想写的是,人与人在偶遇中结缘,但仍不可避免的会有错过,我们即使不舍,也得选择接受,因为每个人都要去自己的“下一站”。文章在叙事上是简明的,就是在地铁上偶遇一位可爱的小女孩,最后在不舍中离别,但内在的感情确实是比较复杂的。
不妨把本文表达感情的“序”呈现出来:①心渐渐定下——②情绪被莫名的拉扯,些许落寞——③把这次遇见认定为缘分——④转念又想人人都有自己的“终点站”,便注定会有错过—⑤不舍离开,却不得不接受——⑥思绪回到现实,回头观望(是否又有些不舍?)——⑦哼一首歌,算是纪念(是否再次提醒接受分别?)。由这篇文章所展现的表达感情的“序”可以看出,最为核心的思想感情是“在不舍中接受错过”,文章围绕这一核心展现了自己的情绪沉浮,总体上看,做到了“言有序”。学生在生活中、写作中感觉到自己有那么一种情绪,就写出来了。教师应该尊重学生所流露的真情实感,应该鼓励学生表露复杂的情感。表露复杂的情感只要大体有序就行,不宜苛求。当然,仔细审读,总觉得有两点疑问:①为什么开头要写“心渐渐定下”和“情绪落寞”?②将偶遇认定为缘分之后“突然想起一句广告词——遇见,就不再错过。转念又想……哪能呢?”这样的内心情感变化是不是转得过快,不够自然?针对这两点,我提出两点建议供学生参考:①不一定要在一篇文章中把所有的情感都流露出来,否则,会写得过于芜杂,让人看不清文章内在的“序”;②瞬间的情感变化也可以有序展开,否则会让人感觉内在的情感与生活现象之间的粘接力不强。
地铁观察作文所牵涉到的内容很多,比如各色人等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意想不到的事件与矛盾冲突所展现的人情世态,还有特殊的地铁环境,置身其中的心情变化等等。写这类文章,管控笔路更显得重要,而学生在这方面的确存在较大困难。他们往往会抓住时间、空间等外显的“序”,然后串起一些零散的内容,却不能把作为文章内核的思想灵魂贯穿到底,更没有贯穿到细节。由于年龄、阅历等限制,学生在有序地表露抽象情感这一方面大多处于自发状态,缺少自觉意识。我们在写作指导中,要让学生明白,越是面对复杂的生活现象,越是要找准自己的心与生活的连结点,并通过思维的有序运作和笔路的有效管控使其进一步凸显、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