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留守儿童”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2.心理不键全,人格极易出现扭曲。由于父母关爱缺乏,同时心理发育并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促成了其感情的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种种不健康心理的形成。其人格表现或是攻击性较强或是偏向抑郁,甚至任性霸道、自私冷漠、敏感多疑、固执己见、情绪多变、逆反心理重。有的出现暴力倾向,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出现抽烟喝酒、沉迷网络等不良行为习惯,有些甚至还被不法分子利用参与一些盗窃、斗殴、寻衅滋事等违法活动,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3.学习动力不足,厌学,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照顾留守儿童的祖辈,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化水平低,且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在思想上,他们会有“无人管教自我放弃”,“学习无用打工挣钱”等观念,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
4.认知行为上的偏差。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化。
二、教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作用
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众多原因,理清主要问题与次要原因,找准问题的症结,凸显主要矛盾,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无疑有助于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以集体的力量帮助留守儿童消除孤僻、压抑、自我封闭等不良心理状态。
留守儿童多数时间在学校度过,教师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如班级建立互助小组,开展一帮一上门补习和分担家务等活动,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爱,同学的友情。其次,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积极鼓励留守学生参加班集体开展的形式多样的团队活动,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从而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使留守儿童感受关爱、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的影响。第三,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留守学生,教师可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对能力弱的学生,也可让他们为同学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增强他们与同学之间的亲和感。第四,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比如城里留守学生之家和心理咨询室,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村里可以聘请离退休的老师当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孩子思想、情感辅导。 2.教师要有爱心,教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关爱,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级体的温暖,让“留守儿童”的生活充满“阳光”。“留守儿童”本身就缺少爱,所以他们更需要爱,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要让他们明白:老师是关心、爱护你的,这样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了。如我班学生王峰,家境比较富裕,父母在外开公司挣大钱,他在家中由专人照料,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学习不思进取,劳动怕苦怕累。经过我多次与他促膝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把班上关守门窗的责任交给他,培养他爱劳动、工作负责的好品质。在老师的精心教导下,王峰变了,变成了积极向上的好学生。
3.教师要有细心。教师要洞察学生心理,要随时随地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用真情推开一扇扇幼小的心门,解开一个个心解。教师可通过家访,座谈等方法,给这些同学更多关注。平时,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身体、表现;多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好兴趣;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分析思想动态;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我们应教育孩子正视现实,理解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分离的无奈,放下心理包袱,不自卑、不气馁,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4.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我认为,家长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5.制定提高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办法。根据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计划、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方法、写作业的方法以及课外阅读等方面给予具体的指导,切实地提高他们自己的学习成绩,从而树立起信心,让他们与其他的小孩一样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以全面地发展。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关注“留守学生”的教育,关爱“留守学生”的成长,它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让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