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孩子们对橡皮泥不是很了解,对它的兴趣也不是很高,所以我们首先就从培养他们的兴趣入手。在泥塑活动时,首先以游戏的口吻启发幼儿:“这些泥团会变……你们变变看,它可以变成什么?”这时孩子们欢快、有序地动起手来,有的搓,有的团,有的捏。一会儿的功夫,泥团就变成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造型。孩子们欢呼雀跃着:“我的橡皮泥变成了大饼!”“我的橡皮泥变成了小萝卜!”“我的橡皮泥变成了小汤圆!” ……看着孩子们那惊喜的神情,我不禁赞叹道:“你们真能干。”初次泥塑制作活动的成功,大大提高了幼儿对泥塑活动的兴趣,我抓住机会向他们进一步引导捏泥的技巧,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并对泥塑活动有了初步的概念。
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但这一切都不能脱离观察。因此,我还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观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意无意地引导幼儿观察他们感兴趣的事和物。如“糖果”,活动之前我先让孩子们观察教室里面小朋友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糖,引导他们从糖的不同包装和糖的不同做法来进行观察,小朋友一般都会感兴趣。所以在进行捏泥的活动中小朋友捏出了各种形状不一的糖果来,有棒棒糖,有包的糖……一团团色彩鲜艳的泥团,在孩子们手中要长就长,要短就短,要圆就圆……幼儿从灵巧的十指中体验到了无穷的乐趣。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怎样的环境就能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为了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我还带孩子们去参观了陶艺室,让孩子们欣赏了大班哥哥姐姐的泥塑活动。在这轻松愉悦又充满美感的环境中,激发了幼儿的创作灵感,同时也丰富了幼儿的操作经验。
陈老先生还说过:“游戏的直接用途虽只是寻求快乐,而间接的用处则更大。”在泥塑活动中我不失时机地以游戏形式向幼儿渗透感兴趣的泥塑技能。在实践中,我采取了泥塑活动游戏化的方法,让幼儿觉得自己是在玩、在与橡皮泥做游戏。例如,在捏《我的动物朋友》时,我布置了一个有情节的动物园背景,我当饲养员,让幼儿进行参观,并根据幼儿的要求,捏出各种形态不同的动物,如熊猫、小猫、兔子等,使幼儿既感到新鲜,又产生了好奇的心理。在我的带动下,幼儿争着向我提出:“老师,小鸭子是怎样捏的,你给我捏一个吧。”“老师,我想学捏小熊。”“老师,我想学捏小狗。”……看着幼儿求知欲如此强烈,我及时启发他们:小动物都是什么样的?你们仔细看一看,它们有哪些区别,又有哪些共同的地方;要捏出形象、好看的小动物,一定要掌握几个要点,揉团、捏扁、压平,粘合时手要用点力。 幼儿认真地听着,用心地操作着,很快便学会了小鸭、小鸡、小熊等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的制作方法,成功的喜悦挂在他们那稚嫩的脸上。我深深地感到:当泥塑活动像游戏一样对幼儿充满诱惑时,幼儿的泥塑灵感就将被激发出来。
泥工活动是一个创造性比较强的活动,而创造性是在开放鼓励的环境中孕育成长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幼儿持开放的态度,并以孩子的眼光、以朋友的身份与幼儿共同尝试新的东西,与孩子共同面临失败、共享成功。在每次泥工活动中我都会创设一种鼓励的氛围,鼓励幼儿大胆创新,力求“与众不同”。当幼儿遇到困难、产生疑虑时,我们应及时启发和点拨,作出必要的讲解,指导出操作问题的关键。当教师引导幼儿欣赏时,不仅要通过叙述、形式分析、评价、静观等方法来使幼儿的情感内化,产生表现美的情趣,还要通过具体的演示,引起幼儿表现美的兴致与愿望。幼儿有了情趣,自然就会兴致勃勃地进行美的创作了。
为了满足幼儿创作的需要,从幼儿的特点出发,我们还给孩子准备了各种辅助材料如小棍、豆子、毛线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这不仅能满足孩子的兴趣和表现需要,而且有利于幼儿在探索中独立地获得学习的经验。如:通过辅助材料的使用更增加了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
在指导幼儿泥工活动时,教师应巧妙地将泥工融于幼儿的各项活动中。只有参与进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才能达到泥塑这项活动的教育目的,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如:将泥塑活动参与到娃娃家中,制作出娃娃家餐桌上的水饺、面条、蛋糕,水果篮中的各种水果,菜篮中的蔬菜,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提供丰富的材料、道具,使幼儿的角色活动开展得更富有想象力,模仿生活内容更加真实生动、富有情趣;将泥塑活动参与到美工区,通过幼儿灵巧的双手捏出一朵朵迎春花、桃花以及一些叫不上名的小花,捏出的一个个人物、动物形象加上各种辅助材料的配合(火柴、硬纸板等),形态各异,充分展示出幼儿发自内心的想象和创意,从而挖掘幼儿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在幼儿的手里,这些没有生命的造型把幼儿的内在愿望、美好感受以及内心的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了。在活动中,幼儿一旦学会了基本的方法,他们就会在所学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捏出他们自己想要的形象,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只有走进幼儿的心灵,才能发现孩子的特点,才能引发幼儿的创造潜能,教育才有效。而展示交流是最直接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孩子互补缺陷、学习借鉴、求新求异,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进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