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孟 艳 杨超有 单位: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玉林师范学院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推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新生力量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想在众多普通本科院校中获得更好生存和发展,必须准确定位,明确办学方向,彰显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中心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大学赋予学生怎样的知识结构。因此,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完善。本文基于玉林师范学院、河池学院、广西财经学院、百色学院、钦州学院、贺州学院、梧州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八所新建本科院校2010年或2011年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从不同纬度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的现状,并提出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色的课程设置策略。
一、八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的现状
在大学课程改革中,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中的核心问题,因为它决定开设课程科目、课程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等问题[1]。笔者主要从课程纵向结构、课程横向结构等方面考察八所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的现状。
1.课程纵向结构课程纵向结构又称层次结构。大学的课程设置模式有几种:一是“三层楼”式课程设置模式。这种模仿前苏联以专业为主线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模式。二是“平台+模式”的课程设置模式。在这种课程体系中,学生的必修课程一般是由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的层次不同但是相互联系的“平台”构成的,学生的选修课程是由多个专业方向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组成的,目前我国大部分大学采取这种形式。三是“模块结构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模式,例如复旦大学由综合教育课程、文理基础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等三大课程板块组成的“三模块结构课程体系”。从表1可以看出,这八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模式。这种模式突破了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专业教育模式的“三层楼”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有所改进。这八所院校的总学分存在一些差异。最高总学分是河池学院的170~180学分,百色学院有些专业的最低学分是155学分。20世纪90年代,随着素质教育的兴起,人文素质教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朱九思建议将文化素质教育改为通识教育[2]。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最高是贺州学院的30%~40%,河池学院最低比例是27.35%。还有些学院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设置了创新学分,例如河池学院、百色学院、贺州学院和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从这八所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发现,有些学院对课程有不同的规定。例如钦州学院,还规定国防教育(含军训)、劳动、就业指导、健康教育等课程,不计算学分,必须修读合格方能毕业,并加强对专业实习成绩考核。梧州学院规定了每个专业至少有一门以上课程使用双语教学。
2.课程的横向结构一方面从学生修读时选择权的不同状况看,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是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差异。因此,教育要尽可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机会,选修课无疑是一种实现多样化、差异化课程的有效途径[3]。从图1可以看出,各个学校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大同小异,各个学校的大部分专业的选修课程比例分布在20%~30%之间。选修课比例比较高的是广西财经学院、玉林师范学院的30%,河池学院选修课的比例大约在20%左右。究竟选修课程占多大比例为宜,目前尚未有定论。但是对于新建本科院系而言,由于办学经验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资源不足等,课程管理不尽如意,选修课的比例不宜过大。因此,每所新建本科院校根据自己学校条件,不断在办学过程中摸索开设合理的选修课程。目前,更为关键的问题应该是保证选修课程的质量。另一方面按照课程的活动方式,可以分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实践课程主要包括课程的实践(实训)教学和集中的实践教学,而集中的实践教学主要指专业见习、课程设计、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对这些院校尤为重要。从图2不难看出,各个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比例,不同程度得到重视。在这八所新建本科院校中,河池学院、百色学院、贺州学院的实践教学环节比例较高,实践课程比例在30%左右。梧州学院的实践教学比例主要分布在20%;还有一些学院的实践教学分布20%~25%之间。但是从整体来看,这几所院校实践教学比例大致分布在20%~30%之间,如果剔除课程实践(实训)教学的部分,集中的实践教学大致在15%左右。虽然每所学校都规定了专业的实践教学比例,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达不到实践教学的要求或者实践教学效果较差。此外,实践教学缺乏考核机制。除了贺州学院和梧州学院明确规定对实践教学进行考核,其他几所新建本科院校都没有规定对实践教学的考核。
二、八所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的问题分析
1.课程设置方向不明确从八所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其目标在于培养为地方服务的应用型人才。理所当然,课程应该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设置。但是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八所新建本科院校沿袭传统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传统的本科院校,并没有突出应用性、地方性的特点。目前,从理论上说,各个院校都有课程设置自主权,可以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自己学校的特点,开辟一条适合自身发展人才培养模式,设置适切的课程。但是实践上,这几所新建本科院校的课程知识模块和学分比例,实际区别很小,存在很大的趋同现象。每门课程、每个课程知识的模块主要功能是什么?目的并不是很明确。例如公共基础或者通识教育课程这个知识模块旨在通过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培养具有人文及科学精神的健全公民。但是在通识教育课程中,这八所新建本科院校几乎千篇一律地开设外语、政治理论、计算机等课程,并且实施效果差强人意,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称不上是真正意义的通识教育课程。总而言之,课程设置无法适应专升本后的人才培养目标。
2.课程结构不合理新建本科院校自身也有很多的类型,例如广西财经学院定位财经类、玉林师范学院定位师范类,贺州学院、梧州学院都是定位综合类。但是,从八所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不论是课程结构比例还是开设各门具体课程的区别都很少。课程设置的学术性和应用性、理论和实践、基础和技能、深度和广度等方面之间无法很好地衔接。课程结构不完善,致使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不高,适应能力不强。虽然,各个学校都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环节还是比较薄弱。在我国,实践教学长期被忽视。在课程设计上忽视实践教学,理论性课程比较有系统,实践性课程处于从属地位,可有可无[3](P.63)。实践课程形式不仅单一,有些学校对实践教学也不够重视,例如不把实践教学列入总学分或总学时,缺乏对实践教学考核制度的制定。
3.课程内容陈旧,教材选用针对性不强从八所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来看,这些学校选用的教材几乎都是使用研究型出版社出版和使用的教材。这些教材的课程内容理论性、系统性偏强,这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极不为符,因为这些院校主要培养为地方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如果一味沿用研究型大学使用的教材,培养的人才既没有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性素养,也不具备应用型院校的实践能力,从而不能确保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以广西某一新建本科院校为例,该校2010~2011学年共使用教材747种,其中44.3%由教育部直属重点院校编写;52.2%为老牌院校编写;新建本科院校编写的只占1.3%;本校自编的只有2.1%[4]。
三、彰显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特色的策略
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课程质量的高低,都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可以说课程居于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的“心脏”[5]。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不仅有利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形成自己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可以增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竞争力,发挥不同类型院校独特的价值。
1.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要求是不同的,课程设置应该有所不同。就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一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二是主要应该立足地方,为地方服务[6]。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这些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具有应用性、针对性和先进性的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建国初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课程设置是模仿前苏联的课程设置模式,大学的课程设置是国家行为,大学的自主权很小。目前高校课程设置权逐步下放,各个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设置适切自身的课程,摆脱传统的思维习惯,而不是仅仅模仿老牌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大部分高校已经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虽然理论上较清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往往在实践操作中却与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让管理者、教师明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有这样,在行动中才不会偏离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只有确立了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新建本科院校才能根据本校情况,在充分进行市场调查和论证的条件下,重新调整课程设置。
2.优化课程结构合理的课程结构有助于课程功能的发挥,反之,课程功能就会出现低效甚至无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的课程结构应该有所不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结构,要根据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以及社会需求,设置科学的、合理的课程结构,彰显办学优势和特色。首先,要考虑到对各类课程进行整合,注意调整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避免课程分类过细和不必要重复,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其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注意课程之间开设的顺序,注重知识之间的连贯性和一致性,避免随意开设课程。最后,重视实践教学课程及其实施效果。实践教学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准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必须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同时,要制定出科学的实践教学环节监控制机制,增加实践教学的效果。
3.选择有针对性强的教材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对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八所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不难看出,这些新建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多是研究型大学使用的教材。但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与研究型大学有所不同,这些课程内容理论性偏强,系统性较强。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教材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践性。选择一些应用型教材,不要只停留在理论上、一定要拿出应用型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7]。因此,应由学科专家、任课教师、企事业部门以及学生共同参与课程的设计。此外,新建本科院校可以选择一些应用型教材,并且通过本校的编写和联合编写的方式,增加教材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