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辞典》把导师制定义为:“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及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导制度。”我们今天所谓的本科生导师制是指“高等院校在教学、科研或管理人员中,为本科生选择一批符合预定条件的人员担任导师,每个导师分工指导一定数量的学生,通过班级授课之外的多种交流形式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生活以及心理的各种疑难问题,指导学生课内外学习和科研实践。”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导学”关系,由每位导师指导若干名学生,实行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等,促进本科生的成长与成才。我国高校目前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形式多样,“按指导内容分,有生活导师制、实习导师制、素质导师制、学习导师制、科研(学术)导师制、德育导师制;按指导方式分,有“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多对多”;按指导时段分,有全程导师制、低年级和高年级导师制;按指导教师分,有“班主任+导师”、“辅导员+ 导师”、“导师+副导师”、“普通导师+专业导师”和“导师组”;按指导对象分,有全员导师制、优秀学生导师制、宿舍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必要性 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弊端伴随社会进步、高校发展和形势变化,人才培养面临新的严峻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进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社会人才需求的改变。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过去传统的教学制度和培养模式无法加强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原有的本科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都必须进行根本性的转变,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师生关系的疏远。随着学生总数的不断增加,小班教学向大班教学的转变,以及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网络答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传统教育模式中师生的口耳相传,面对面交流机会逐渐减少,最终导致师生关系疏远,学生很难与教师密切联系,接受指导获得知识。大学生活的迷茫与困惑。身处崭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大学生由于中学阶段对教育科学缺乏认识, 习惯于中学的管理方式,进校后学习盲目被动,难以明确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尚未适应大学的教学方法。此外,现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生活独立性较差,心理较脆弱,难以独立解决问题。
教学与管理工作的脱节。按照普通高校的传统教学与管理制度,学生工作由辅导员、班主任来做, 教学工作由专业教师负责,这样就形成了分工明确的辅导员管学工、教师管教学的管理模式,教学和管理基本是互不相交的两条平行线,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将直接影响学生大学四年的成长与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远无法满足。本科生导师制优势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特色在于因材施教,强调导师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对学生施行全过程的教育与指导,要求导师在课堂教学内外都与学生密切联系,努力使导师的工作渗透进学生工作的全过程,与辅导员一起共同承担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教学功能的充分体现。通过本科生导师制,由导师对学生因材施教,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自主性,更有利于挖掘学生个性;导师在课堂之外还进行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使学生能够把学到的专业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去。本科生导师制充分发挥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使之与课堂教学互补,保证了教师教学功能的充分体现。育人功能的潜力挖掘。导师制下,师生之间接触机会增多,导师与学生建立起了特殊的联系,可以广泛了解学生成长环境、性格情况、兴趣爱好等,使学生及早树立专业思想、确立学习目标,同时教师的言谈举止、人格魅力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双师制”优势突显。实施导师制和辅导员制相结合的“双师制”,实现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老师的共同管理、共同指导,可以使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体系更加完善与科学化。作为本科生的导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场合与教育机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使他们能够反思自己、认识自我,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给予学生一种感染和熏陶,塑造学生的良好风貌。 导师制实施的重要意义本科生导师制密切了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成才氛围,促进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是我国现阶段推进教育教学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对传统高等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随着生活条件、学习环境的改变,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疑惑,“需要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进行指导,使他们在实现角色转变的同时,还能获得专业思想的教育和指导,并为未来成才打下基础。”导师能够指导学生制定课程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掌握大学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实现成长成才的目标。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结合。导师凭借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指导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本科生导师制充分发挥导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的优势,促进了教学相长,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使得“导师以教土木类本科生导师制可行性分析育者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出现,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相结合,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也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完善学生管理模式。近年来,随着学生人数成倍增长,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还弥补了辅导员、班主任无力顾全的不足,有效分解了辅导员、班主任的教育压力,“创造更多学生面对教师的机会,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更多教育和启发”,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管理模式,更好地实现了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土木专业亟待本科生导师的指导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土木专业需要培养“基础实、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仅掌握简单的课本知识,远无法达到土木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而本科生导师可以对学生提供包括学业、思想、生活等在内的全面的指导,本科生导师制顺应了这种变化和要求,“成为一种被赋予了宽泛内涵与功能的新的教育管理模式”。本科生导师制与本科生班主任制、辅导员制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学生教育工作机制,导师和辅导员(班主任)以“双师制”的形式共同承担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与对策目前,通过全国各大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情况来看,导师制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作为学生管理模式改革的一项新尝试,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尚待解决和进一步完善。学生方面部分学生对导师制尚未理解,不少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到导师的指导活动中,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有的学生惰性较强,从不主动与导师联系,甚至连导师想联系到他都颇费周折,更谈不上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分学生对专业所学并无准确的认识,根本不具备提问的能力,更不会主动地利用导师制提供的指导方法。
导师方面本科生导师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导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比较繁重,尽管许多教师非常愿意与学生交流,却难免力不从心,这势必会影响到导师对学生的指导质量;二是导师队伍中的年轻教师虽然学历层次较高,但从教时间不长,缺乏工作实践经验,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水平差异; 三是由于导师制试行时间较短,各校、各专业的条件、水平不一样,实际操作中没有过多的经验可以借鉴, 导师制的各项管理措施以及运行办法需要在以后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明确。学校方面由于本科生导师制是学生教育管理的新产物,因此在管理机构、管理规章制度、管理内容等许多方面还基本属于空白。笔者认为,要更好地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不仅专业内部要加大经费的投入和导师制重要性的宣传,让导师制深入人心,还离不开学校各个部门的重视和广泛支持。“通过导师自评、学生评教、院 (部)评估以及学校职能部门评估等方式,综合考核评定导师的工作业绩,并将导师工作的考评情况与教师的报酬、职称评聘或职务晋升结合起来,”体现对导师工作成果的认可和尊重。
论文格式没有一个固定或都官方的样式,但是约定俗成,多看看不同的期刊的要求,结合自己的的需要再进行修改创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