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文无忧为首页 | 把文无忧加入收藏夹 | 站务联系     论文格式网:论文格文下载,论文格式大全,论文格式范例,如何写论文,怎么把握论文的格式,分类最全的论文范文格式网。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大全 > 文科论文 > 思政论文
思政论文:论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论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 文章出自:论文格式 | 编辑:论文模板 | 点击: | 2012-07-10 14:31:43 |

论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与途径-环境道德教育是人类摆脱生态困境、迈向生态文明的根本诉求,它应包括生态环境意识、环境伦理理念、环境道德规范、环境道德情感四方面教育内容。高校应结合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从课程设置、教学环节、校园环境建设等环节培养大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

一、环境道德教育的概念
环境道德教育是教育者和社会从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要求出发,以受教育者养成环境道德观、生态道德人格,并在环境活动中能自觉地履行环境道德义务为最终目的的教育。它源于人类在后工业时代对一系列环境问题所引发的“生态困境”之反思,是人类迈入生态文明的必要保障。
二、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
(一)生态环境意识
生态环境意识是人类对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这一特定的客观存在的反映。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就是要通过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识、全球意识、生态危机意识,使人们意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危机是人类自己埋下的苦果,地球上的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也只有先使学生的目光聚焦于环境问题,才有可能激发出他们内心的道德需要。
(二)环境伦理理念
理念,即具有指导作用的原则性观念,公正原则是环境伦理的基本理念之一。有别于传统伦理包括的人际公正和国际公正,环境伦理还包括生态公正。生态公正是指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利益和义务上的合理分配的准则,因而它要求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组成的有机共同体中,人类应对所有成员(包括非人类存在物)行使环境道德义务,以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三)环境道德规范
环境道德规范就是环境道德意识、观念的内容,是人们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主要包括: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观,以人为本、和谐共生发展观,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生产观,绿色健康、适度合理的消费观等。这些规范是生态文明时代,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个人成长所应遵循的核心规范。
(四)环境道德情感
环境道德情感是人根据环境道德原则或道德规范,对环境实践交往行为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和情绪反应,是环境道德意志(高级的情感)产生的纽带,进而影响着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实践。因而环境道德情感是环境道德情操形成的动因,培养环境道德情感能促成环境道德素质的养成,最终使人们能做出合理的环境实践行为。
以上四方面内容是一个有机耦合的整体,它反映了环境道德的意识、观念、情感、意志化作道德个体接纳、行为的规律。因而,在大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只求其一,而要系统落实。
三、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一般途径
(一)积极完善课程建设,努力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高校开展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环境伦理理念、环境道德规范最直接的途径。
1、完善环境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
高校应将环境道德教育纳入学校的通识教育体系,在通识教育中增设“大学生环境道德修养”、“环境伦理学”等课程。同时,也应将环境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专业的课程教育中去,从而形成通识教育(纵向)——专业教育(横向)的二维课程结构体系,提高环境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环境道德教育不能一味地采用灌输法教学,它应为学生提供道德思辨情境。教师要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案例分析法、道德两难和价值澄清等教学方法,使大学生在发现问题——道德辨析——价值澄清——坚定立场这一过程中实现由“不信”到“信”、“信”到“坚信”的转变。
(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大力引导社会实践
“第二课堂”和课外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环境道德情感、开展环境道德实践的重要环节。大学生能在课外体验、践行环境道德。
1、积极拓展环境道德教育的课外活动载体
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团委的职能,积极拓展环境道德教育的课外活动载体:大力扶持学生创立“绿色社团”;邀请NGO组织举办环保讲座;号召各班开展有关环保的团日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环境文化节”、“环境保护知识竞赛”或环保主题的摄影、朗诵和征文活动。这些活动将弥补课堂教学缺乏情感体验的不足,进一步提高环境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大力引导、配合大学生环境道德社会实践
学校应大力引导并配合学生开展环境道德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通过“党员之家”、“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等形式,利用假日开展“社区环境知识宣讲”、“社会环境道德意识调查”等实践活动。学校也应鼓励学生参加NGO组织、参与社会环保活动,让学生切身参与保护动物、净化河流、绿化城市等环保实践。学生将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环境道德规范,提升环境道德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全面营造环境氛围,构建和谐“绿色校园”
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在学生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浸染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熏陶环境道德情感,起到一种隐性的“环境育人”效果。
1、加强校园生态建设,构建“绿色校园”硬环境
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校园生态建设规划:校园内应合理种树、植草、栽花、立景;校区、生活区垃圾应实现分类堆放、处理;实验室的废水、废气应净化处理后排放;降低办公、教学、生活等环节的能耗;倡导师生“低碳出行”等。通过构建这些“硬环境”,增进大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伦理以及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2、加强环境宣传、监管力度和师德建设,营造“绿色校园”软环境
高校应借助校园广播、宣传栏、校园网等多种传播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宣传生态文化理念,表彰环境道德典范事迹,弘扬环境道德精神;高校也要健学校环境行为的监管体制,对师生的环境行为要奖罚分明;同时,还应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环境道德素质,充分发挥其表率、示范作用。

友荐云推荐
相关论文列表
    无相关信息
文无忧论文格式网是一个专业提供各类论文的标准格式,标准论文格式范文,各类论文范文模板,免费论文下载,各类应用文文书、合同范文等的论文网站。
Copyright©2012-2046 文无忧.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无界 文无忧—文无忧 让你行文无忧 版权所有 文无忧lun.wen5u.com-论文无忧
网站合法性备案号:蜀ICP备140138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