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破碎悲壮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广袤灾区,一片生机勃勃,3年重建,既是物质重建过程,也是灾区人民精神文化的重新架构过程。
以灾区重建现实为背景,运用丰富、翔实的资料,从物态、制度、行为和意识四个层面诠释了重建文化的内涵,并挖掘了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的文化元素,展示了四川灾后重建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重建,形成了以民族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石的独特亚文化即"重建文化",它不仅属于四川,而且是属于全人类文化宝库的财富,对整个人类抗击自然灾害和灾后重建都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过去3年了。
3年来,四川从悲壮走向豪迈,创造了人类抗击特大自然灾害的伟大奇迹,积累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从顶层看,不论是从科学救灾到科学重建,还是从物质重建到精神重建,灾后建设的过程就是文化积累的过程,由此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亚文化即"重建文化"。
深度挖掘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对充实和丰富人类精神遗产具有深远意义。
重建文化的主要内涵文化即"自然的人化"。
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的加工修饰、利用改造后才形成文化,凡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重建文化不等于"文化重建",其本质是生命的重建,其核心是抗争效应的积累,其关键是受伤的心灵与受损的物质双重康复、交融提升。它是哲学层面的高度提炼和系统总结,是人性光芒的放射和聚焦,包括文化重建而高于文化重建,是文明成果更是智慧集成,是重建实践更是重建创新。
重建文化是复合概念,是"亚文化群",由物质、制度、行为、意识等层面构成,包括灾后重建的生命文化、安居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志愿者文化、援建文化、感恩文化等各类"子文化";同时包括灾后重建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重建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3年来涌现的抗震救灾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民族精神和科学重建精神等。重建文化的基本内涵是尊重自然、民生为本、探索创新、跨越升级。
重建文化具有创造性、传递性、系统性、动态性、民族性和阶段性,既是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和特殊情况下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的共同智慧结晶,更是英雄的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的伟大精神表征,因此深深地烙上了中华民族的印记。
这种文化如江水滔滔不绝,像大海广阔无垠、似时间永不停息,将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而发展和丰富。
重建文化的物态层面文化的物态层面是由人类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
特别申明:本站部分文章由网络收集整理.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