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文无忧为首页 | 把文无忧加入收藏夹 | 站务联系     论文格式网:论文格文下载,论文格式大全,论文格式范例,如何写论文,怎么把握论文的格式,分类最全的论文范文格式网。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教育论文格式范文现代教育理论导读(六)——我国中小学今世教育名家(李镇西的教育理论)
教育论文格式范文现代教育理论导读(六)——我国中小学今世教育名家(李镇西的教育理论)
| 文章出自:论文下载 | 编辑:论文下载 | 点击: | 2013-05-07 21:42:31 |

现代教育理论导读(六)——我国中小学今世教育名家(李镇西的教育理论)

第五节 李镇西的教育理论
李镇西,生于1958年9月,四川乐山人。1982年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乐山一中担任语文教学工作兼班主任,1991年到成都市玉林中学执教语文课并兼班主任,1997年到成都市石室中学任教。2000年到苏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6月其博士论文《民主教育论》得到通过,并完成博士学业。2003年得到四川省和成都市中小学教育专家的荣誉称号,先后任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四川省新教育实验学校(原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副校长。2006年8月起担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自1982年从教以来,李镇西曾获“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成都市十大优秀青年”、“成都市十大教育明星”等称号,享受成都市人民政府专家特别补助,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1998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怀念苏霍姆林斯基80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闻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斯卡娅赞誉他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他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作教育学术报告数百场,在数十家报刊上发表各类教育文章数百篇,相继出版了《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驳走向建设》、《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花开的声音》、《风中芦苇在思索》、《教有所思》、《民主与教育》等12部专著,其著作多次得到国家级图书大奖。

民主教育是李镇西教育思考中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其内涵和特征有:
(1)民主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而不是专制教育中的非人教育。充满爱心的民主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
(2)民主教育是尊重个性的教育。尊重个性,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承认他作为个体的差异性。
(3)民主教育是寻求自由的教育。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是尊重学生思想的自由、情感的自由、创造的自由。
(4)民主教育是体现平等的教育。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和学生一起寻求新知、探求真理的同舟共济者。合作学习的态度,就是平等精神在民主教育中的体现。
(5)民主教育是重视法治的教育。教育中的法治精神还体现于学生班级管理从“人治”走向“法治”,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见解、平等意识、独立品德的启蒙教育。
(6)民主教育是提倡宽容的教育。民主本身就意味着宽容:宽容他人的个性,宽容他人的歧见,宽容他人的错误,宽容他人的与众不同……作为教师在充满宽容的课堂上,不应只有教师的声音,教师更不应该以自己的见解定于一尊,而应答应学生有不同的见解。
(7)民主教育是讲求妥协的教育。在民主教育过程中,假如说“宽容”是善待他人的不同见解,那么“妥协”则是对话双方都勇敢地采取对方见解中的公道因素,彼此相长,共同提高。成功的民主教育,往往都充满了师生合作的气息,这“合作”之中便有“妥协”。
(8)民主教育是激发创造的教育。民主是对人的本质的解放,而人的本质在于创造。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是民主教育的使命。
民主教育的精神在李镇西的科研道路、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李镇西的科研道路
李镇西是由一线教师成长起来的教育专家,学习、工作、思考是他走上教育科研道路的三大法宝。他坦言,他从事的科研并未经“立项”,更未去争取哪一级判断。他所从事的教研工作就是对优秀教育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富有个性的理解,这正是一线教师应该从事的教育科研类型,这正是一线教师教研区别于教育理论专家科研的地方。
(一)把问题看成课题
长期以来,一线教师总是把课题研究、教学科研等研究工作看得很高深,实在,教学科研活动就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随处是问题,随处是研究的源泉。李镇西就是这样做的,他把教育上碰到的每一个难题(如班集体建设、后进生转化、早恋、作弊等)都看成科研课题来看待,他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看成研究对象。科研与评职称无关,与评奖无关,与奖金无关,只是工作的一部分。这样一来,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意会和新的收获,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乐。只要教师们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一天平常的工作,就会感到富有价值的课题是源源不停的。李镇西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上的获奖论文——《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民主、科学、个性》、《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都是他对自己语文教育过程中所遇问题进行研究后的结晶。对一线老师来说,这就是教育科研。
(二)反思性研究
李镇西以为“反思型教师”通俗地说,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常工作的教师,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停超越和提拔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多年的教育经历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反思型教师至少应该具备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虽然,这四点决不是相互分离的,在反思型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完全是融为一体的。其中,思考贯穿于教育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1.不停地实践。这里的“实践”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之中,投入到学生之中,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日常工作。它和一般纯粹老黄牛式的“干活儿”不同,作为“反思型教师”的实践,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情感型”,就是带着情感投入工作,融入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永久保持一颗童心和对学生的依恋之情;第二是“科研性”,就是不盲目地干,而是把每一个学生看成研究对象,把每一个难题都看成课题,以研究的心态看待每一个学生,在实践中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每一阶段都要有创新,都要有超越。
2.不停地阅读。反思型教师同时是终身学习的身体力行者,他把阅读看成像每天都要洗脸刷牙吃饭一样的必须的生活内容。反思型教师的阅读,也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专业性”,教育名著、教学专著、教育教学报刊等等,都是阅读的对象;第二是“人文性”,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者,除了认真阅读教育教学专业书,反思型教师还要读一些政治的、哲学的、经济的、历史的、文学的等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书,徜徉于人类精神文明的长廊,在触摸历史的同时憧憬未来,在叩问心灵的同时感悟世界。
3.不停地写作。这里的“写作”实际上是搜集积累自己的教育矿藏的过程,也是总结提炼自己教育智慧教育艺术的过程。和有些教师仅仅是应付职称评定的“写作”不同,反思型教师的写作同样也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日常性”,把写作看成自己的需要并养成习惯,通过每一天的写作点点滴滴地积累教育心得,而不是到期末为了应付校长才写一篇总结;第二是“叙事性”,就是写原汁原味的教育案例不必煞费苦心地“构建”什么理论框架,也不借时髦的“理论”和艰涩的名词来进行学术包装,就让自己的教育故事保留着鲜活的气息,让心灵的泉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4.不停地思考。教育本身就是最具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所以教育者充满理想主义豪情的人文情怀和独具个性的思考精神,虽然地应该贯穿于教育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这里的思考首先指对自己的思考,即把自己看成研究对象,揣摩、琢磨、体验、品味着自己已经和教育如胶似漆的日常生活;同时,“思考”也包罗存眷、研究、咀嚼、审视别人的教育实践教育思想。假如这思考带有对自己进行检讨、解剖的意味,它便成了“反思”,而这种反思的习惯和本领正是任何一个教师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精神素养和职业品格。
李镇西始终以为,高素质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触觉非常敏捷的人。寻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保持个性,应该是每一个教育者坚定的人生信念。
(三)坚持阅读和写作
阅读不但赋予李镇西独立思考的信念,而且让他在语文教学中能够从历史和文化的高度俯瞰语文教育。他以为,自己不是文章学、修辞学、语言学、考试学的分析家,也不是课本的纯熟操作者,而首先是文明的传播者、思想的启示者、人生的导航者。阅读其他领域的书籍,并非和语文教学没有关联,相反它能直接让语文课变得丰满而更有深度。
关于写作,李镇西向广大教师提出这样几点建议:
1.要日积月累,不能急功近利。常常有老师平时不写文章,到了要评职称或其他急需文章的时候,才匆匆炮制。这显然是不好的。凡是为了评职称才“赶”出来的文章很难有真正的价值。对平凡教师来说,最初的写作就是自己记载自己的教育足迹、思想历程,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而不一定非要为发表才写作。他最初每天坚持写的《教育手记》、《教育日记》、《教育随感》等,都没想到要发表,只是觉得应该把自己每天丰富的生活、奔腾的思绪记载下来。
2.要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有的青年教师也写了不少文章,但总是没有新意。这是由于他们没有真正拥有自己的思想,而是一味模仿别人的文章,转述别人的思想。文章重个性,这“个性”首先是思想的个性。
3.要自然朴素,不能故作高深。在李镇西看来,长期以来,教育界有一种不好的文风,就是有些人总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朴素的文字包装得很高深——好像不出现几个外国名字、新鲜术语,不弄个几“性”几“原则” 的“理论框架”,文章就没有“学术性”、没有“档次”。他写文章喜欢自然朴素,更欣赏陶行知、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和著作,寓真知灼见于朴素无华之中,他们不愧是真正的大教育家。
4.要读写联合,不要读写分离。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但二者不能截然分开。语文教师要善于将二者自然地联合起来,这个联合就是思考。无论谁读书总会有所感动,有所共鸣,有所联想,应及时拿起笔把这种感动、共鸣、联想写下来。特别是我们读教育名著时,往往会从教育家的论述中读到自己的生活,这往往会让我们感到一种心灵相通的喜悦甚至快感。
二、李镇西的语文教学
李镇西以为,语文是一门解放心灵、唤醒自我、发展个性的“人学”。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精神的提拔以及个性发展,应该是语文教育的生命。因此,他提倡“语文民主教育”的特征可归纳综合如下:
(一)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自由精神的教育。
李镇西以为: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创造的基础是心灵的自由;自由本身不是创造,但没有自由就绝对没有创造。因此,他以为语文教育首先应该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
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教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要帮助学生破除迷信;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知无不言;就应答应学生写他们自己的文章。
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是尊重学生思想的自由,情感的自由,创造的自由。自由精神虽然不是语文教育所独有的内核,而且也不是语文教育的全部内容,但没有自由精神的语文教育,便不是真正的语文教育。
(二)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平等精神的教育。
李镇西以为:“对话”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对话”的前提是双方的平等。虽然就一般情况来说,教师的学科知识、专业本领、认识水平等等远在学生之上,但就品德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语文民主教育,首先体现在师生关系上,不但是教师对学生品德和权利的尊重,而且把自己视为与学生平等的朋友与同志。
尊重学生,就包罗尊重学生的思考,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和学生一起寻求新知、探求真理的同舟共济者。与学生同志式地探求真理,就应尊重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权利,而且提倡学生与教师开展见解争鸣;还应该鼓励学生公开指出老师教学中的错误,心悦诚服地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指正。
平等,还不但仅是人与人之间尊严的平等,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权利的平等,特别是学生受教育的权利的平等。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说,既然同样交了学费,既然都是学生,就理所虽然地应该享受培养、享受锻炼、享受应有的荣誉,不然是被“侵权”。
教师不但自己应该对每位同学等量齐观,而且还应该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同学之间也相互尊重、真诚友好、平等相处的氛围。平等只能在平等中培养――本日的教师怎样看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怎样去看待他人。
(三)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宽容精神的教育。
李镇西以为:语文教师的宽容,说到底仍然是尊重学生思考的权利,并给学生提供一个个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不要怕学生说错,不跌跟斗的人永久长不大,所谓“拒绝错误就是扑灭进步”,正是这个意思。语文课应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而不但是教师思想的橱窗。假如不许学生说错,无异于剥夺了他们的思考。在充满宽容的的语文课堂上,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应只有教师的声音,教师更不应该以自己的见解定于一尊,而应答应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倡学生展开思想碰撞,鼓励学生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见解或见解,努力使整个阅读教学课堂具有一种开放性的学术氛围,让不同条理的学生既有共同的提高也有不同的收获。
宽容,不但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宽容,也包罗学生对老师的宽容,更包罗学生之间的宽容。独立思考决不是唯我独尊,更不是拒绝谛听他人意见;相反,在对话探究的过程中能具备海纳百川的胸襟是一种极难得的民主品格。教师应善于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宽容向学生示范,在鼓励每一个学生珍视表达自己见解的权利的同时,也尊重别人发表不同见解的权利――既勇于表达又善于谛听,既当仁不让,又虚怀若谷。
(四)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妥协精神的教育。
李镇西以为:“妥协”和“宽容”一样,也是现代文明社会公认的民主准则之一。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假如说“宽容”是善待他人的不同见解,那么“妥协”则是对话双方都勇敢地采取对方见解中的公道因素,彼此相长,共同提高。
妥协的前提仍然是平等。教师要乐于以朋友的身份在课堂上和学生开展同志式的平等讨论或争论,并在这过程中主动汲取学生的公道见解。实在,更多的时候,所谓“妥协”并不是绝对的“甲错乙对”,而是“双赢”――即在讨论争辩中,双方都不停吸收对方见解的公道因素进而使双方的认识更靠近真理。虽然,也有这种情况,面对学生的正确的批评,明明错了的教师更应该承认错误接受批评,并尽可能改正错误。
妥协,常常还体现在师生之间的“遇事多商量”:大到订定的语文教和学的筹划是否可行,小到每天布置的作业是否适量,以及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进度的调整、教学形式的改革等等,只管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但学生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人们常常说,成功的语文教育,往往都是师生合作的结果,这“合作”之中便有“妥协”。
(五)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创造精神的教育。

李镇西以为:民主是对人的本质的解放,而人的本质在于创造。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是语文民主教育的使命。这里李镇西说的是“发展”而不是“培养”。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教师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我们应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氛围中充分展开认识活动,所以说,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学习的平等和谐关系,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李镇西以为,民主教育首先是目中有“人”的教育。真正的教育者理应把学生看作有灵性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教师见解的复述者,更不能成为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道具!我们不应把学生的大脑当成一个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空荡荡的容器,而应看作是一支支等候我们去点燃的火炬,它一旦被点燃必将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创新的光芒。因此,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与其说是手把手地教学生怎样去做,不如说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个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特别是要鼓励学生敢于向书本、向老师、向名家、向一切“权威”说“不”!
综上所述,语文民主教育就是充满民主精神的语文教育,就是尊重学生各种精神权利的语文教育,就是给学生以心灵自由的语文教育,就是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语文教育。
三、李镇西的班级管理
在李镇西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他曾经和学生们共同努力在他的“未来班”渐渐形成了自己一些独特的班级管理模式。这些做法,在本日看来仍然显得很有新意。
(一)轮番“执政”的干部制度
“未来班”的班委干部都是自愿报名,通过竞选产生的。班委一般成员半学期更换一次,班长一学年更换一次,不得连任。到了毕业时,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都已担任过班干部。这种学生干部制度,体现了学生高度自觉的班级主人翁责任感,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在竞争中培养自己的各种创造本领和奉献精神。
(二)宜于比赛的小组结构
“未来班”的每一个学生小组都是由五六位学生构成的有利于全面比赛的综合性小组:既是学习小组,也是劳动小组、体育小组,还是文娱小组等等。李镇西在编组时,尽量考虑“人才”(学习、体育、文娱等方面)的和谐搭配,使小组之间的各种比赛条件尽可能公平统一。实践证明,这种宜于比赛的小组结构,既有利于小组内同学之间凝聚力的产生、上进心的培养、互助精神的发扬,更有助于整个班级集体主义向心力的形成和进取创造精神的激发,使班集体充满温暖和活力。
(三)发展个性的爱好社团
除了统一组建的学生综合小组外,为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多种本领,“未来班”另有不少课外爱好社团:“凌云”文学社、小发明组、集邮小组、学生记者组、小剧团、“交谈社”、小篮球队、小足球队等。这些爱好社团活动的时间一般是午间、周末、星期日或节假日等课余时间。
(四)多元交流的友谊班级
“未来班”先后与乐山市五通桥中学、成都十二中和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学生班级结成友谊班,把班级建设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变思想教育的封闭性为开放性,利用班外的一些积极因素加强班级教育;同时,让学生在与友谊班的来往中增长社会知识,扩展胸襟视野,培养社交本领。
(五)共同享用的集体财物
在班级内部故意识地创设一部分属于大家的共同财物,交给学生自己管理、使用,这也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情操的有效方法。在“未来班”,服务性工作都是学生们自愿负担的。每天清晨,课堂里保温桶里的开水总是同学们抢着灌满的;课间休息时间,小书柜里几百本书,同学们随看随取,看完后放回书柜,从来没有丢过一本书;讲桌上、窗台上的盆花,不时有同学松土浇水,一年四季,鲜艳芳香。
(六)熏陶心灵的口琴乐团
“未来班”的口琴乐团是颇具特色而全校闻名的。全班每一个同学都是演奏者。学生进校第一天,李镇西便要求全班同学每人必备一支口琴,口琴乐团便这样自然构成了。他常利用班会课或其他课余时间教学生吹奏口琴。到了初三,口琴乐团已初具规模,除了大多数学生的口琴之外,另有两名小提琴手和十来名手风琴演奏者。
(七)独立主编的《未来日报》
《未来日报》是由全班同学轮番担任主编“出版”的手抄报。从“未来班”正式成立之日起出第一期,以后每天定时“出版”,星期日、节假日也不停止,直到毕业。《未来日报》的统一要求有: 1、一律四开大小。2、报头必须有班名、班训、班徽图案、主编姓名、期数和“出版”日期。3、报纸的全部内容均是主编一人撰写,不得有一点转抄。4、排版、抄写、美工等也由主编一人独立完成。《未来日报》确实体现了学生集体见解与创造精神的有机统一。
(八)记载班史的班级日记
从新生进校的第一天起,便由值日生写每天的班级日记。班级日记有两个基本要求:一要认真定时完成,不得有缺漏。二要老实记下班上的各项结果、存在的问题以及班内当日发生的各种大事或变化等等。
从初一到初三,两年多时间过去了,当初学生们给自己提出的目标基本达到,成立“未来班”的条件基本具备,于是在1984年1月1日这一天举行了隆重的“未来班”成立大会。在热烈喜庆的氛围中,唱起了班歌,宣读家长的贺信,老师致辞,同学们相互庆贺鼓励,大会还通过了将收到的一笔家长贺款捐赠给北京圆明园修复工程处的决定。最后,同学们表演了自己编写的三幕话剧《相会在未来》。第一个“未来班”毕业以后,李镇西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又开始了在初中八七届一班建设第二个“未来班”。
【案例与分析】用“班级议事”来解放班主任
案例展示:现在班主任非常忙,常常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简直需要“解放”。客观上说,简直有很多事情需要班主任去做,因此“忙”是很正常的。问题是,有没有可能让学生也来帮班主任分担一些“忙”。
“解放班主任”可行吗?能争取“自我解放”。
看李镇西老师是怎样运用“班级议事”来解放自己的:
1.这学期刚开学,我就尝试着让学生和我一起“忙”,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我自己。我主要是采用了“班级议事”的方法,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班级事务。
2.“班级议事”是指利用班会课公布班级的重要事务,在集体讨论基础上形成统一决议,再付诸实施,最后再把实施的过程与结果作一个总结,并使之完善的一种班级管理活动。不要把班级建设的重任一个人扛,要让每一个学生和老师一起扛,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班集体的建设和管理。在班级管理中应该引导学生、发动学生,让学生参与管理,直至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班主任角色应从班级管理的“大班长”转为“顾问长”。
3.班主任的思想见解至少应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变事务应付为教育科研。班主任随时以科研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每一项工作,把自己所带的班级当做自己的教育科研基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善于提出科研课题,并牢牢围绕课题去思考与实践,减少各种事务对自己的干扰。
二是变个人权威为集体意志。一些班主任之所以感到太累,原因之一是他们过分注重自己的个人权威,对班上的什么事都不放心,非自己亲自干涉不可。一个班虽然离不开班主任的个人权威,但个人权威应该通过健康舆论、班级法规转变为集体的意志。使班级由“我的”变为“我们的”,这样,班级凝聚力才会形成。
三是变孤军奋战为师生合作。这是教师个人权威转变为学生集体意志后的一定结果。孤军奋战的苦与累,想必每一位班主任都领会过,但未必每一位班主任都能觉醒这种“苦与累”是自己的错误见解造成的!
4.让学生一进校就参与班级管理。在班集体初建时期,就要引导学生的民主意识,尊重学生的自主愿望。
新的班级一成立,学生间彼此陌生又新鲜,此时很多学生会有“一切重新开始”的向上的心理,这就成了我调动学生积极因素的切入点。第一次班会课我这样说:“现在的你们在我的心中像一张白纸,过去的成绩或缺点都只能说明过去。从本日起,你就是我们班的一员,新的一页已翻开,我希望你们能用出色的表现在这张白纸上刻画出最美的图画。”经过这样一番鼓励,很多学生的积极性与表现欲被调动起来。
5.一个新班刚建立之初工作繁杂,可以说是盘根错节,会出现一些忙乱。在这个时候,班主任应该信任学生。拿值日工作来说吧,开始虽然我布置得很详细,但几天下来,学生仍存在不知道扫哪、怎么扫,以及效率低等问题。后来我先发动学生找值日中的不足之处,让班长、劳动委员、生活委员带头发言。在他们的带领下,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把存在的十几个问题都找了出来。第二步,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假想,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找到的问题比我发现的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比我好。这样,第一个值日制度就初步产生了,由于它是集体讨论产生的,大家心悦诚服,心情愉快,实行起来也容易多了。
6.这个“班级议事”,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来“议事”。
在班级议事中,我特别注意鼓励学生勇于对班级工作提意见,找差距;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给予肯定,使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热情不停提高。在班集体形成的初期,我用班级议事解决了很多重要问题,如班级目标、纪律制度、卫生制度、班训设计、班委会竞选方法等等,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关心集体,积极自觉地参与班级管理,自主意识得到发展。
选举班干部竞选的方法,班干部竞选的过程也是一次激发参与热情、展示学生个性、加强集体凝聚力的过程,只管最终只有少数学生当选,但实际上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了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实践证明,班级的议事活动成为了学生们参与班级管理的舞台,也成为班级向下一个目标前进的阶梯;形成了班级正确的舆论,统一的意志,向上的班风,更为班级的不停前进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在议事中,学生个体的民主意识得到提高,集体的荣誉感、凝聚力得到加强,学生渐渐成为了班级管理的主体。
案例启示:
上述案例充辩白明班级管理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也不应该是他一个人就能做好的,而需要班级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因此班级规章制度要经过学生反复讨论与筛选,不能由学校、班主任或班委会一锤定音;要对学生进行宣讲,让学生明白订定这些发展目标的意义,在争取学生意见后进行试行,最后才华成文。班主任在教学中,应留有余地,发挥学生集体对学生个人的影响功能,努力形成整个班级对于本学科的学习爱好,调动整个班集体的学习积极性。
经验借鉴:
1.坚持抓同学和班干对班级的双轨管理,使其充分发挥相互监督的作用;
2.坚持不定期召开班级核心组和班干、团干会,研究班级动态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上;
3.坚持对班干和团干的工作指导、集中培训,不停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
4.坚持在生活上关心,在思想上严格要求学生,尤其是对落后学生的问题尽量在本班内“消化”、解决,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使事态恶化;
5.坚持写好工作日志,学习与班主任有关的书刊,不停指导和改进自己的工作;
6.坚持建立班级文书档案管理,以利于班主任和班干开展管理工作。
【附录1】李镇西箴言集粹
1.“永久和学生在一起,心就永久年轻。”
2.“带着一个思考的大脑,重复每天平常的工作。”
3.“不要做别人,做自己;不要重复自己,要创新。”
4.“用自己的眼睛看问题,决不盲从。”
5.“教育要有一点浪漫的气息。”
6.“爱同样可以伤害学生。”
7.“多一条喜好,就多一条同学生走在一起的道路。”
8.“最不能包涵的教育失误,便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
9.“学生最反感的是请家长。”
10.“没有比谛听心脏的声音更幸福的了。”
11.“语文教学技巧永久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真情实感。”
12.“写论文,你怎么想就怎么说,关键是怎么做的。”
13.“教育不是人和物的关系,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心灵和心灵的关系。”
14.“永久记着:尊重学生,并不能取代教育本身;但剥夺了学生的尊严,就谈不上任何教育!”
15.“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
16.“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17.“爱心是教育的前提;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18.“民主教育的核心是——尊重。”
19.“后进生是最好的科研对象。”
20.“民主教育意味着不放弃任何一个人。”
【附录2】李镇西的著作
1.《青春期悄悄话――给中学生100封信》四川科技出版社1994年
2.《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8月
3.《从批驳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10月
4.《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11月
5.《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李镇西教育论文漫笔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
6.《花开的声音--我班的故事》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7月
7.《风中芦苇在思索――李镇西教育漫笔选》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7月
8.《与梦翱翔――写给中学生》长春出版社2003年3月
9.《e网情深――教育漫笔选》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
10.《教有所思》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12月
11.《民主与教育--一其中学教师对民主教育的思考》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3月
12.《怦然心动--李镇西文化散文集》四川美术出版社2005年1月
13.《心灵写诗--李镇西班主任日记》(一)科学出版社2005年7月
14.《心灵写诗--李镇西班主任日记》(二)科学出版社2005年7月
15.《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年10月
16.《与青春同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
17.《做最好的老师》漓江出版社2006年4月
18.《做最好的家长》漓江出版社2006年4月
思考题:
对于李镇西的教育科研理论你是怎样理解的,请联合实际谈一谈你的认识。

评职要发表几篇论文?国家级期刊,还是省级期刊,还是核心期刊,你可以到本站相关栏目下查询哦。

友荐云推荐
相关论文列表
文无忧论文格式网是一个专业提供各类论文的标准格式,标准论文格式范文,各类论文范文模板,免费论文下载,各类应用文文书、合同范文等的论文网站。
Copyright©2012-2046 文无忧.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无界 文无忧—文无忧 让你行文无忧 版权所有 文无忧lun.wen5u.com-论文无忧
网站合法性备案号:蜀ICP备140138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