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给纸媒体带来了多大挑战?
互联网作为新的媒体出现时,传统媒体曾有很多的见解,以为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是一种冲击。而现在人们发现两种媒体事实上在越来越快、越来越深条理的融合,一种跨媒体的新平台正在形成。
对这个曾被爆炒过的话题,何宁以为,互联网期间的到来说明我们的社会在进步,但各媒体可否有替换应该久远看待这个问题。比如电视媒体的出现冲击了广播,然而现在依然有很多电台发展很红火,效益也不错。何宁进一步举例说,现在有一个说法叫无纸化办公,但事实上无纸化办公并没有根据理想去实现,纸张的存在并没有影响电子化的推进,从这个角度来讲,在相称长的时间内,不同介质的媒体,会找到自己的位置。把这种空间开发出来,实在是共赢的。
对于媒介一直呼吁的“谨防媒体泡沫”问题,何宁以为,可否产生泡沫有一个特别清楚的界限——媒体是否急功近利,假如急功近利,泡沫就会产生而且变大,假如有一个久远发展的规划,根据自己的节奏在打市场,就会非常理性地挤出泡沫。市场经济可以算帐,比如说哪一个媒体多少多少份,由于我看到一些材料和信息,一个印张是多少成本多少钱,可以算出来,一共发行了多少,大家一致感觉到的收益,总量比较一下,就非常清楚你有没有那么多泡沫。
希望竞争宁静有序 不回避压力
不可回避的是,《京华时报》的登场越发加剧了北京早报市场的竞争,原有的晨报、北青报、信报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变数也更大,然而,一年多的市场洗礼,人们发现,晨报没有如人们预料中的全面落败,反而在一段波动之后实现了发行重新“反弹30%”(何宁语)的记载,依然广泛“流动”于广大市民手中。
奉命于危难之际的何宁对晨报打的这个“翻身仗”有发言权,“从北京都市报的市场状况来看,大家都是有所作为的,都争取把蛋糕切的更多。但新媒体出现会使竞争出现新局面,从未来意义上对晨报是好事,晨报也希望有更强的市场竞争本领,竞争者出现也给我们提供了锻炼的机会,从决议者和管理者的角度来说,要把眼光放远,清楚地掌握未来的发展脉络”。
“北京晨报作为北京第一家都市报到2003年7月已经五周年了,晨报的历史积淀告诉我们,首先我们不怕竞争者,其次我们要根据市场的变化,有自己一些新的应对手段,比如说报纸的编排上、团体形象上等。假如晨报有所作为,那么对市场是不是一个反冲击呢?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是希望有一个宁静有序的竞争,争取把市场的蛋糕共同做大”,何宁信心十足。
然而何宁并不回避《京华时报》对晨报造成的压力,更多的是一种学习的态度,“首先它是市场的后起者,能够拿到巨额的资金,同时能够清楚的看到前面人的得失,能够有所回避,它的成长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何宁对晨报也有充足的信心,“北京晨报至今依然是北京报业市场上投入产出比最合算的一家,广告收入也在逐年增加,说明北京晨报的进入使市场门槛提高了,后来者要有更大的实力和勇气,对市场的观察要更充分,从这一点来说,《京华时报》在市场操作手段上,确实有自己的特色”。
适时改版——北京晨报的突围良策
何宁看待早报市场激烈竞争的平和心态和对晨报十足的信心决非空谈,而是有充分对策的。何宁2002年6月3日由北京青年报调任北京晨报总编辑之后的50天时间里,晨报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做了全面改版,首先是大幅度的增加了时效新闻,特别是北京都市新闻和国际新闻。事实说明,晨报此举是富有成效的,何宁透露,晨报刚完成的观察显示,国际新闻和都市新闻排在读者欢迎的第一和第二位。
据何宁介绍,晨报经过一系列的市场观察后将曾经有过的12个周刊砍掉了9个,改革力度不可谓不大。何宁此举有其自己的原理,他以为“报纸的核心实际上就是时效新闻,假如大家不看时效新闻,没必要看每日报纸,看周报大概是杂志就可以了。所以必须是服务和推动新闻团体时效性的情况下团体设置的,只有新闻做好了,才华第二次销售”。
改版后的晨报人们最大的感觉是“比较时尚”了,这是否暗示着办报方针有了改变呢?何宁对此断然否定,“报纸要改变不是空穴来风,是基于充分调研和读者需求的反映。从明年来说,北京晨报还要变,只有在求新求变的过程中,才华找到突破。晨报有一个原则就是要坚持打造一家时尚的报纸,让读者拿到晨报时能感觉到这张报纸毫无陈旧之感,跟审美、阅读习惯很合拍,同时还要注入更多的现代意识。有关现代科技、人文议题,让读者真正从内容上感觉到很新,引导读者向这个方向调整”。
北京晨报总编何宁:我们不怕竞争者
对晨报改版,何宁以为版面反映出了改版的思路和意图。何宁在介绍晨报的变化和发展时指出,“第一天的思路可能有缺陷,第二天看别的报纸可能处理得更好,在同样的问题上,我会在下次处理时会改进。总之是谨小慎微地做,认认真真挑选新闻,用新的点子不停的刺激读者阅读味蕾,有了这个需求,晨报也就跟上社会文化生活发展的变化”。何宁在总结晨报改版时也是满怀喜悦,“我觉得我们的报纸,尤其是这半年多以来不停在变化,新闻的时效性大大的提高了,信息量也增大了,跟读者的互动也增多了,市场的新点子我们反映的频率也增多了。有了这些方面的变化,我相信读者应该会越来越满意”。
存眷新闻事件 头条新闻怎样出炉
何宁所言的改版效果不虚,从晨报改版后的版面和栏目设置看,晨报的改革直接带动了发行量的反弹,何宁更是指出,晨报的改版三个月后的发行量比改版前上升了30%,何宁将这一效果归为晨报内容的调整和提拔。
对新闻的团体要求,何宁指出,“从北京晨报来讲,就想为读者提供最真实、最快捷的新闻信息。从主观上讲,就是在新闻中最大限度地注入人文色彩和人文精神,由于社会生活节奏发展越快,人们精神的潜在需求越大,对人文精神的体现,才符合我们这个世纪环保的寻求,符合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的寻求以及我们在精神生活层面多样化的选择。‘每天的生活,从晨报开始’是我们的口号”。
论文北京晨报总编何宁:我们不怕竞争者来自
何宁进一步指出,大家对都市报都有一个基本评价——要有时效性。都市报有二大特点,一个是可读性,这样才华争取更多的眼光;第二要贴近,媒体根据自己的版面,可以做一些带有附加值的服务。无论是读者需要的信息大概是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媒体和社会进行沟通,帮助读者解决困难。而对社会新闻事件的直接寻求则是都市报首先要做的,离开了新闻事件,新闻冲击率将会降低,而都市新闻就是要为大家存眷率的提高来服务的。
对新闻事件的报道首当其冲的就是对头条新闻的选择,何宁指出,头条新闻首先必须要在一定重要性基础上有很强的阅读冲击力,没有阅读冲击力的消息,除非是独家,大概是世人存眷的重大新闻;第二点,头条必须是新闻扎实,而且是客观公平的;第三,假如是晨报独特视角的信息更好,各报头条撞车的情况时有发生,这要看做得到位不到位,象WTO、申奥等,这是考验员工素质高下的标准,在一定重要性标准下的可读,这是头条的标准。
“首席工程”机制构建人才体制
谈到报业的人才流动,不由让人想起《京华时报》。假如说当初网络大举进军媒体是给报业人才市场带来一次冲击的话,那么去年《京华时报》则掀起了一场波及全国报业人才市场的波澜。在外界看来,《北京晨报》在这场风波中受了很大影响。
对晨报曾经出现过的员工流失历史,何宁笑言“我现在也是流入晨报的一员,我是带着信心来晨报的。人员流失有各个层面的考虑,一个是有需求,大概是有竞争力的媒体,另有的员工觉得要上台阶,一旦有机会他肯定会换一个地方,‘树挪死,人挪活’,价值可能会更放大”。 然而何宁对人才的流失这个话题心情并不轻松,他分析说,员工流失核心的问题就是由于媒体自身的思路在摇晃,市场发展的目标不够明确的情况下,员工感觉是在这里费心、耗力无效,所以才出现了比较大比例的,甚至中层的流失。报纸在市场上稳定了,员工的安定感加强了,他觉得应该有更多的精力应该投入在推动报纸往前走。
对晨报怎样挽留人才,何宁指出,晨报立刻要推出“首席工程”,即首席记者和首席编辑。过去晨报提出过这个概念,但是在管理体制上,并没有根据一个相对较高的标准去定位,2003年初将推出这一机制,而且这个机制是表里沟通的,晨报将留出相称的比例,对社会公开招聘首席记者和首席编辑,从业务上有新的要求,报酬上肯定远高于平凡员工。晨报此举就是想给那些能够引领创新业务的人员公平的报酬。
何宁进一步指出,传统培养的业务人员只管业务,要找一个既懂市场经营又懂编采业务的综合人才很难。所以晨报一直在研究一个问题——怎样让我们的编采机制具有市场的功能。比如说在选题的处理机制上,某一个编辑假如有市场意识的话,拿到选题的话,会掂量,它能给报社带来什么样的团体效果,会根据报社的团体定位和读者的市场进行选择。假如没有这样的意识,就是平铺直叙的堆在版面上,没有把信息的真正价值发掘出来对报纸来说就是一种损失。所以有一定市场意识的编辑和读者,这种人才对各个媒体来说都黑白常需要的。
靠发行拉动广告 慎待外资媒体进入
发行和广告是报纸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何宁透露,半年来晨报的总体发行量通过改版以及市场动作上升了约莫30%,而且这个数字仍在提高。一线发行队伍——小黄帽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这应归于新闻内容的团体带动,改版造成新闻可读性的上升和冲击力的加强。新加入读者的比例越来越大,其中很多都是新读者。何宁同时指出,晨报已经度过了靠编辑业务人员拉广告的阶段,根据专业化的分工,由专业的广告市场开发队伍做广告工作。编辑记者拉广告是过去向市场化进程转轨过程中很多媒体存在的广泛现象。现在已经自觉地跨过了这个阶段,在团体经营的情况下,各司其职,而且是根据市场和企业的管理模式来管理报社。
北京晨报总编何宁:我们不怕竞争者
对于晨报当前最大的赢利点,何宁指出,我们首先关心的是晨报为赢利创造的平台和条件,报纸印一张赔一张,靠的是广告的支撑。赢利点在哪里?源头就在时效新闻的改革和创新突破上。晨报有一系列的筹划,另有一个卖点——就是服务于读者,不能光让读者看信息,同时要让读者在看的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实惠,即所谓的“订晨报送大礼”。2003年我们还提出给读者提供享受文化大餐的机会。我们会得到人气的支持,这个人气的支持,是晨报未来开拓市场的最有利条件。
怎样看待外资媒体的进入呢?何宁以为,现在海内媒体和国外媒体相比有巨大差异?第一层面是人才,最大的差异就是一线编采人员缺乏全球化的新闻视野,尤其是品牌化的报纸,要想新闻做的更有社会影响力,一线队伍是否有这样的素质和标准,就显得很急迫。第二是机制层面,员工积极性的发挥是很重要。第三是资金,传统思路下的媒体不可能成为市场上的巨人,巨人会诞生在根据规范的市场经营要求操作者当中。第四是差异,随着开放程度加大,人的流动对媒体影响更大,这个问题应该具体的分析,简单来说,外资进入媒体,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外资是有目标有选择的在进入。媒体要强身健骨,首先还是内资的作用,中国的媒体还是中国的资源要办。外资进入后文化的东西和民族的东西是不能替换的。(本文据北京晨报总编辑何宁12月5日在新浪网访谈内容整理)
(来源:千龙新闻网)
北京晨报总编何宁:我们不怕竞争者
论文发表,一定要选择评职要求的符合的期刊,如行业,级别等,以免做无用功!可以在本站了解一下评职的具体要求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