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媒介集团既不同于平凡的企业,甚至也不同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虽然有人骇人听闻地说,国企的本日就是媒介的明天。但是在很多国有企业不太景气的情况下,媒介好像成为了暴利企业,很多投资商都看中了这块肥肉。去年,证券界和电视界的一次对话就是例证,证券界有很多游资需要寻找出路,而电视界又需要资金注入,两者不谋而合,但是由于国家对社外资金进入媒介领域有限定,所以这种投资需要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
《哈尔滨日报》在两年前以企业身份在当地工商部门注册时,曾经在传媒界引起存眷。可是,事后听说当很多别的报刊也模仿《哈尔滨日报》的做法去工商局注册时,都被拒绝了,来由是工商局只负责给工商企业注册,而媒介的身份不明,不能明确其工商企业身份。
假如以工商企业身份注册,那么就要根据工商企业的标准交纳税款,这是很多媒介不肯意做的。在一次电视研讨会上,听一位电视台台长说,假如根据工商企业标准交纳所得税,那么他们台的收入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当工商部门来收税时,媒介就可以亮出自己的事业单位招牌,事业单位不是以赢利为目标,不以利润为中心,所以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给予经济上的扶持,这样就可以少交税。
这体现了媒介在身份问题上的抵牾心情,一方面,媒介不肯意放弃自己的事业单位身份,由于正是这个身份,使它能够区别于别的企业,同时这个身份可以给它带来某些政治优势和经济实惠,比如,可以减税,可以得到优惠价格的印刷纸张,可以以党报身份兼并别的报刊,可以优先得到国家拨款大概贷款。难怪现在某些地区出现了争当党报的现象,有的报纸争着说自己也是党报,由于现在报刊多了,电台和电视台的频道也多了,党报和机关报的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情况与前些年形成鲜明对比,前些年,有的报纸力图使自己与党报有所区别,由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传统的党报办得比较死板,会议新闻过多,公费订阅比重大,由此晚报兴盛时,靠的就是少登会议新闻,多登社会新闻,软些、软些再软些,回避过硬的新闻。
另一方面,媒介在改革中也发现事业单位这个身份也有束缚手脚的地方,比如,你不能随便开除人大概进人,不能快速调整机构,单位会讲行政级别,个人会讲干部身份。所以,假如能够有企业身份,就不但仅可以搞企业化经营,还可以市场融资,搞大规模。中国的词汇概念非常像游戏,丰富像迷宫,比如,企业化和做企业有什么差异,就令很多人搞不懂;另有像产业化和产业经营又有什么区别,也是既敏感,又多少有点糊涂;总之,假如中文词尾加上了“化”、“性”和“学”,就变得彻头彻尾了,深不可测。
现在的问题是,假如广电集团是企业,会不会影响它的新闻节目,包罗它的舆论导向?由于企业是要赢利的,而媒介作为社会公器又不能唯利是图。反过来说,假如广电集团继续保持事业单位身份,那么又怎样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
(完)
媒介集团是企业还是机关?
特别申明:本站部分文章由网络收集整理.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