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棉17号是选用抗黄萎病、优质、丰产的501做母本,用早熟、大铃、高衣分、抗枯萎病品种新陆早10号做父本,再用自育的早熟、抗枯萎病、优质、丰产的1255做父本进行第二次杂交,后代在枯萎病圃内,连续强化选择,定向培育,具有早熟、抗枯、黄萎病、优质、丰产等特点。2012年1月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审定编号:甘审棉2012002)。
1特征特性
该品种属特早熟陆地棉,株型较紧凑,呈筒形。株高69.0cm,果枝Ⅰ~Ⅱ式,第一果枝着生节位4.7节,果枝数8.3。茎秆紫红色,有茸毛;叶片中等大小,呈掌状五裂,叶色深绿,中下部透光效果好。开花结铃早,铃呈卵圆形,多4~5室,单株结铃7.2个,内围铃多而集中,铃重5.3g,铃壳薄,吐絮畅而集中。棉絮洁白,易拾摘。生育期137d,霜前花率88.3%。衣分40.0%,百粒子棉重18.0g,子指10.7g。
2产量表现
2.1品系比较试验。该品种在棉花枯萎病自然病圃内进行的品系比较试验中,2008年子棉、皮棉产量分别为6919.5kg•hm-2,2761.5kg•hm-2,比对照酒棉1号增产36.9%,54.3%,均居12个参试品种的第二位;2009年子棉、皮棉产量分别为6192kg•hm-2,2635.5kg•hm-2,比对照酒棉8号增产23.9%,23.3%,分居11个参试品种的第三、四位。2年平均子棉、皮棉产量分别为6556.5kg•hm-2和2698.5kg•hm-2,比对照增产30.8%和37.4%。
2.2区域试验。在甘肃省棉花新品种区域试验中,该品种2010年5个试点子棉、皮棉产量各有4点表现增产;5点平均分别为5322kg•hm-2和2130kg•hm-2,比对照酒棉8号增产11.1%,14.6%,均居10个参试品种的第一位。2011年5个试点子棉产量有3点增产,皮棉产量有4点增产,5点平均子棉、皮棉产量分别为5179.5kg•hm-2和2128.5kg•hm-2,比对照酒棉8号增产6.0%,8.4%,分居15个参试品种的第二、四位。2年累计子棉产量7点次增产,3点次减产,10点次平均为5251.5kg•hm-2,比对照酒棉8号增产8.5%;皮棉产量8点次增产,2点次减产,10点次平均为2128.5kg•hm-2,比对照酒棉8号增产11.4%。
2.3生产试验。2011年在全省生产试验中,该品种子棉产量有3点增产,5点平均5328kg•hm-2,比对照酒棉8号增产10.6%,居5个参试品种的第一位;皮棉产量5点均表现增产,平均2209.5kg•hm-2,比对照酒棉8号增产11.7%,居第二位。
3抗病性
3.1抗枯萎病性。经酒泉市棉花试验站在枯萎病自然病圃内种植鉴定,2010-2011年收获期剖秆调查,枯萎病平均发病株率11.9%,病指6.7。与酒棉8号属于同一抗性水平,属抗枯萎病品种。
3.2抗黄萎病性。经酒泉市棉花试验站在敦煌黄萎病重病田种植鉴定,2010-2011年收获期剖秆调查,黄萎病平均发病株率23.0%,病指16.4。与酒棉10号属于同一抗性水平,属抗黄萎病品种。
4纤维品质
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HVICC),2010年区域试验,5点次平均: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2mm,整齐度指数85%,断裂比强度29.6cN•tex-1,麦克隆值4.5,伸长率6.3%,反射率79.3%,黄度7.3,可纺性指数146.6。2011年区域试验,5点次平均: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3mm,整齐度指数86.7%,断裂比强度28.8cN•tex-1,麦克隆值4.4,伸长率6.4%,反射率75.3%,黄度8.3,可纺性指数154。2010-2011年2年平均: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2mm,整齐度指数85.9%,断裂比强度29.2cN•tex-1,麦克隆值4.5,伸长率6.4%,反射率77.3%,黄度7.8,可纺性指数150.3。36?特早熟陆地棉新品种酒棉17号选育上述指标与对照酒棉8号相比,分别增加0.3mm,0.2百分点,0.6cN•tex-1,0.1,0.4百分点,-1.0百分点,0.4,0.2。主要品质指标均优于对照品种,且符合国家优质棉标准。
5适宜范围适宜甘肃省河西走廊棉区种植。
6栽培要点
6.1抢时早播,合理密植。甘肃河西走廊棉区以4月上中旬播种为宜,抢时早播,争取全苗,培育壮苗。每公顷留苗16.5万~18.0万株,在此基础上,根据土质、土壤肥力、栽培措施等作相应的调整。
6.2平衡施肥,适时灌水。注重配方施肥,在每公顷基施优质农家肥45~75m3的基础上,用磷酸二氢铵300~375kg、硝酸铵270~345kg、钾肥127.5kg深施作底肥。重施花铃肥,结合灌头水每公顷追施尿素150~180kg,二水追施尿素75~120kg。全生育期N∶P∶K以1∶0.6∶0.6为宜。以见花期前后灌水为宜,生育期内灌水3~4次。
6.3科学调控,促控并重。化学调控上应贯彻“早控、轻控、勤控”的原则,于蕾期、花铃期、花铃盛期每公顷分别用50%矮壮素30mL、60mL、90mL,对水675kg进行叶面喷施。同时视棉株长势长相,每公顷施磷酸二氢钾1.5kg或1%~2%的尿素溶液等进行根外追肥。尤其花铃盛期要加强水肥管理,防止棉株脱水脱肥,造成蕾铃脱落。6.4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对棉花蚜虫、红蜘蛛、棉铃虫等害虫,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防治的原则,做好虫情的预测预报工作,做到早预测、早发现、早防治,控制害虫的蔓延扩散,尽量避免大面积用药,减少农药用量和次数,保护利用天敌,降低成本,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