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在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出现了农业产量与效益不平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小农户与大市场难以连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以及加入 WTO 后如何应对国际竞争等深层次的问题,在探索中各地纷纷对农业产业化进行了尝试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本文探讨这个新兴的经营方式在我国的发展及意义,通过与国际农业产业化的比较,找出我国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的方法。文章分四个部份进行论述。第一部份讲述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内涵及特征,发展的理论依据以及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从理论上论述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性与必要性;第二部份论述产业化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缓解市场风险、扩大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增加农民收入以及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第三部份以河北廊坊为例叙述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介绍龙头企业、农户和中介组织三类经营主体范围及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五种经营模式;同时进行中外农业产业化的比较,分析在发展条件、组织模式、发展水平、基本特征、运行机制以及政府角色中的异同,找出我国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不足,如在资金、组织、经营规模、服务体系、经营方式、政策法规与管理体制、人才素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第四部份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政策扶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精心培植主导产业与龙头企业、推进规模化经营、完善内部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和加快农业产业信息化进程等对策措施。通过本文的论述可以看出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当前解决我国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要不断探索实践,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中国农业经过曲折的发展和变革后,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并向小康社会迈进,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闯出了一条产业化发展道路,使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目前农业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农民收入增涨近年来减缓。改革开放多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元;1985年提高到398元;随后十多年收入迅速提高,到1997年,达到2090元;近几年增长速度减缓,1999年为2210元;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53元,仅增加了43元;二是城乡发展不协调。农业人口过多,农民收入低下。农村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70%,农业劳动力占社会从业总人口的50%,农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国GDP的1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8%,农民消费低迷,农户积累下降,农业基础脆弱;三是中国农业产业组织落后,农产品加工和运输、销售组织落后,农业宏观管理体制落后,不适应入世后的新形势和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的新要求。我们如何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如何能在产业化发展道路上健康前进,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
所谓农业产业化,也称农业一体化。从国民经济整体范围来说,是指农业作为一个国民经济部门与农业前沿部门(包括农用生产资料供应、农业技术和劳动服务部门)和农业后续部门(即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部门)相结合而形成一种体现农业再生产全过程的大规模综合经营系统。农业产业化的出现,说明一个国家的农业与其相关产业的互相结合、相互依存的关系日益密切,农业生产社会化已达到了相当高的发展水平。从微观上分析,即从农业经营实体的范围来看,农业产业化是指现代农业中的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农户、农场等)与其关联部门(工业、商业、金融、服务业),在专业化和协作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在一起,互相协调发展,从经济上与组织上结为一体的经营形式,形成农业完整的产业链条。
农业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的基础上,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以产加销一体经营为组织原则,通过合同、契约形式将一二三产业融为一体,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连接起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通过一体化运行机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合理配置资源,实现规模经营,形成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商品化,为农户和农产品进入市场架起了桥梁。走城乡优势互补,产业相互促进,抵御市场风险,承载农业劳力,良性循环,协调发展,从而建立起农村新型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
可以说,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利益驱动;关键是“龙头”带动;基础是农户参与;其本质是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下,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农业与相关产业结成共同体,通过一体化经营,完成农业再生产的全过程,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
友情提示:写论文不难,难的是选好一个适合的期刊。你可以在本站了解一下评职的具体要求哦,可以参考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