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旅游英语的翻译教学大多集中在跨文化视角、旅游英语的文体特点等方面,通过对比从语言上选择适合外国人阅读习惯的文本,但没有提出指导我们进行语言选择的深层理论。笔者主张在旅游英语专业教学中,使学生有意识地从翻译目的论角度出发,用翻译目的论指导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的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旅游文体上的体现中国的美学思想是汉民族独特的社会历程和文化传统的浓缩,是我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生活经历在文化心理深层的积淀,反映出特有的人文思想和艺术审美观。中国的古典文学一贯强调神韵、格调、性灵、境界,强调心境意绪的传达,喜欢借景抒情、遗形写神,主观色彩极浓,在表达上简隽空灵、委婉含蓄、工整对偶、节奏铿锵,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而西方民族偏重客观理性、突出个性,主客观对立,体现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就出现了英语句式构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词强调简洁自然的风格,追求一种自然流畅之美。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在语言文体特色和风格上也不尽相同。在介绍旅游景点时,汉民族大多使用描述性语言,言辞华丽,文笔优美,用词凝练、含蓄;表达上多使用四言排比和对偶平行结构,以求行文工整、声律对仗、文意俱佳,达到音形意皆美、情景交融的效果。在描述旅游时,英语旅游文体大多风格简约,逻辑严谨;行文措辞简洁明白,表达方式直观、通俗、易懂;整体上重在景点地理环境、服务设施、优势与不足等方面的纯信息传递,并且信息准确、丰富、实用;风光景色的描述性篇幅则着笔不多。旅游英语翻译的意图就是要让国外游客读懂看懂并喜闻乐见,从中获取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风俗方面的信息,因而翻译时必须注重译文的实用性和特殊性,注意内外有别。
倘若翻译时一味按汉语的习惯行文用字势必与英语民族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格格不入。翻译目的论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汉斯·威米尔(Hans Vermeer)创立了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人类有目的性的行为活动,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原语作者的意图及其采用的语篇形式并不完全符合译语接受者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表达习惯,因此,要从译语接受者的角度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来决定翻译策略。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或译文是否“完善”,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的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即针对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虽然翻译目的论的局限性使它不能成为普遍性的原则,但在非文学语篇中,如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中是可以遵循的原则。
因为这类语篇具有感染劝诱的特殊社会功能。旅游宣传资料就是要让国外游客读懂、看懂,从而激发其兴趣。由于这类语篇的语言和形式受特定文化的制约,译者应该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迁就目的语的形式规范和问题惯例,在翻译过程中,使用删减和改译等手段对原文进行处理,以便对译语接受者产生感染和影响。旅游英语翻译教学中文化差异的处理旅游英语是一种应用性语言,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与游客之间的一种纽带和交流桥梁,能够让游客真正了解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和历史内涵的中国。旅游翻译主要是通过翻译让翻译后的旅游文本符合译语接受者的审美情趣,起到传递信息、诱导游客、宣传当地文化等功能。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处理旅游英语中的文化差异是十分必要的,其目的就在于使译文符合西方的审美观点和思维方式,让西方读者看后有深刻的印象。
根据翻译目论,在旅游英语翻译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能力,使其在进行旅游英语翻译时学会运用以下几种策略:景点名称的音译和意译的恰当选择旅游英语专业学生在对一些景点、景区名称进行翻译时,常出现音译与意译运用混乱的现象。为杜绝此现象,应使学生明白音译与意译的特点,在翻译时做出恰当选择。完全音译适用于对地名的翻译,此类翻译涉及的文化内容较少,不会造成游客理解上的障碍,如北京(Beijing)、八达岭(Badaling)等。本文来自标准论文网(http://www.bzlunwen.com)!
评职要发表几篇论文?国家级期刊,还是省级期刊,还是核心期刊,你可以到本站相关栏目下查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