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期周刊为最主要的提问,因为这两个问题深度合理,而要回答好这两个问题则几乎涉及全课堂知识点,广度适宜。因此,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联系前面相关的知识,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最后,通过列表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归纳和理解。至于问题该达到怎样深度,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既要符合教学大纲,又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据心理学家研究,如果学生能用现有的知识去回答问题,那么思维过程就不会发生,相反,当提出的问题必须借助于那些他们还未掌握的知识才能解决时,思维过程也不会发生。为此,提问必须与学生应有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风气与态度等各方面相关联、相衔接。四、设计的问题要有拓展的空间问题的切口不要太窄,而要有梯度。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我们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尽量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在易,浅的问题上找到“成功感”,从而激发学习探讨的兴趣,而且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相反,提问不讲究梯度,时不时迸出一两个难题,如突兀之石,学生一时无法回答,整个课堂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
如讲授时,对于西藏的有效管辖,我们可以设问:达赖和班禅的封号由来如何?驻藏大臣是何时设立的?它在西藏起到什么作用?它的设立有何意义?为什么说西藏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直接提问最后一个问题,学生就显得无从下手,回答得不好。通过讲述驻藏大臣的设立:雍正时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标志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管辖。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重大事件有何意义,说明这些措施使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基本奠定了今天的民族格局。因此,对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我们一定要精心设计,将其分解成一组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问题,层层推进,最终得到圆满解决。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照顾全体学生,不至于使有些学生连笔都不敢动,连口也不敢开,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回答不同层次梯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去积极思考,积极讨论,积极作答,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一般学生进入高年级段后,不愿意举手发言,但是老师在课前精心准备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质疑问题,学生参与课堂发言的热情就高,而且发言的质量有所提高,用历史思维的方法去考虑问题。在历史课堂上,不仅气氛活跃,而且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得到一定提高。
例如:在学完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之后,我设计了问题:“如果你是身处于19世纪末的爱国青年,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你会怎样去做?”学生经过一分钟考虑之后,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发动起义,抗击洋人和清政府;游说慈禧,劝她联合人民,抵抗侵略者;要效仿历史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抗击侵略者;甚至还有提出要刺杀慈禧,但是此观点一出,马上遭到大部分学生的反对,这样属于鲁莽行为,会造成天下局势混乱,不利于抗击侵略者,学生还是比较理性的。当时发言的同学很多,提出了八种各不相同的观点,但是基本上每个发言的同学都提及到了采取行动之前,要进行思想(反抗侵略)传播,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联合更多的力量反抗外来侵略。在历史课堂上,不仅我设计质疑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积极提出质疑问题。如在讲授这课时,学生提出红军为什么要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的问题。
学习,学生提出:新中国刚成立时,党为什么决定武力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为什么确立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改革开放后,党为什么不再用“解放”一词谈台湾问题,而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等问题。学生对历史课的喜爱不言而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目可睹,学生对历史的感悟潜移默化在平时的学习当中。对于在探讨问题时学生的“奇谈怪论”,教师要有心理准备。教育家韩愈曾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瞬息万变的现代信息社会里,教师的学识不可能包罗万象,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他们的智慧和信息量完全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教师,学生完全有可能提出一些教师意料之外的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得出不同的答案。对此,教师应正确看待,正确引导。同时教师平时也要勤于学习,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身知识水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得心应手,驾驭自如,教学质量才能提高。摘要:本文根据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对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评职要发表几篇论文?国家级期刊,还是省级期刊,还是核心期刊,你可以到本站相关栏目下查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