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化学对化学学科的发展及造就一代新人有重要的意义,在目前全国都在深入进行课程与教材改革之际,是否应该冷静而又认真地思考一下它对基础教育的渗透,以及它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当然,首先要解决几个观念和担心的问题.继续认为微观探幽、强调理论化学的研究方法与成果是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的事,中学生即使对于整整一个世纪来科学家在结合微观方法探求化学问题时是如何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事、物、人知之甚少,化学不是照样学得热火朝天吗?事实上,这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难道中学生高中三年只配接受一些经典、古老的概念?只配接受"反复操练"?如果教材不用这些人、事、物编织起来的"故事"来有意宣传一些新概念,那"时代性"、"新颖性"又体现在何方?仅仅是"图文并茂"?"打破'族'的框框"?
反过来说,现在化学系的大学生学结构化学,学量子化学也学得并不轻松,他们视这些教材为"天书".他们长于形象思维,微观质点的"粒子性"根深蒂固,不习惯于对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因为他们也是进入大学后才第一次接触到,中学和大学之间的台阶实在太高了所致.
认为现在课时已经很紧,再要增加微观的、理性的、思维方法的内容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说实在的,现在中学生的负担确实很重,可以说不会比五天半工作制来得轻松.你想,一个高三学生一年之中要完成78套模拟、测试卷,负担能不重吗?剩下来还有多少时间来接受新概念、新思想,领略科学的风采呢!可以说,他们是作出了最大牺牲,放弃了自己最佳接受新事物年华来接受这种操练的.
反过来说,如果有时间,有机会让他们来学习理论化学的基础知识,他们不一定学不好,他们思考、提出来问题的深度不一定比大学生差.上海有些参与课余化学学习的学生就是佐证.他们的成功不是靠接受家教、反复操练的.
在解决了认识上的问题以后,接下来应该冷静,认真地仔细分析一下学科的发展和学科教育之间的联系和分工,研究一下中学和大学之间的衔接,将属于理论化学范畴的概念、知识点排排队,哪些应该写、应该讲,写、讲到怎么样的程度,以怎样的形式介绍、宣传.集思广益、多听听各方面、各层次的意见,回避、推诿,到头来损失的是学生.在一个课程标准下可有几套教材,这倒问题不大,可在"实践中不断筛选".
论文写好了,要发表到哪里去,这可是件大事,可以在本站了解一下评职的具体要求哦,可能与你单位的评职要求相吻哈哦,可咨询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