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1月国家环境保护局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在苏州召开了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思想,在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的关键,是环境保护教育工作的重点。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环境保护事业与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不但拓展了教育领育,而且为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环境保护联系十分紧密,全球十大环境问题都直接或间接与化学、化工生产有关,很多人对化学工业、化工产品提出质疑,认为化学是环境变坏的罪魁祸首,人们开始厌恶化学,进而对化学产生莫名其妙的恐惧,结果凡有人工添加剂的食品一律不受欢迎,化妆品广告中反复强调本品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甚至在西方媒体中出现了一个新词汇“Chemo Phobia”(化学恐惧症)。凡此种种,皆是由于对环境保护和化学学科的关系了解肤浅所造成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加深了解、普及、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就显得非常必要了。
结合化学教学内容,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化学教学内容中,许多知识点渗透着环境保护的内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按大纲要求,紧扣教学内容,认真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发掘课本中环境保护教育的因素,详细列出化学课各章节可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施以环境保护教育。在大专有机化学教学中,在介绍重要的卤代烃氟氯甲烷(氟利昂)时要和臭氧层的损耗与破坏联系起来。氟氯甲烷是现代制冷设备常用的制冷剂,制冷设备向大气泄露的氟氯甲烷能破坏、消耗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目前南极上空的臭氧已减少40%,甚至使臭氧层出现空洞,从而削弱臭氧层对太阳紫外线的阻隔作用。地球上的生物遭受过多的紫外线的照射时,能造成动植物生长不良,人类患白内障和皮肤癌的危险性增加。在学习完有机农药时作了“农药残留与环境污染”的小专题。在农药中除少数为无机化合物外,绝大多数为有机化合物。世界各国每年使用百万吨计的农药,防治作物病虫害。但滥用农药会直接毒害生物、严重污染环境,危害极大。农药残留有两个主要来源:一是作物对农药的直接吸收。二是生物富集与食物链[1]。
农药残毒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药结构稳定、不易分解,有的残毒期达十多年。二是农药脂溶性强,易被动物和人体吸收,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和富集,使世界任何地方的生物都难免其害。
论文下载,下载下来可不是把论文里边的名字换成你的就行了哦,这样是不对的哦,亲,一定要自己创作哦,因为期刊是要查抄袭的哦,多了解一下期刊的要求以及各地的评职标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