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文无忧为首页 | 把文无忧加入收藏夹 | 站务联系     论文格式网:论文格文下载,论文格式大全,论文格式范例,如何写论文,怎么把握论文的格式,分类最全的论文范文格式网。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大全 > 法律论文 > 行政法论文
行政法论文:法律论文范文:文化视角下的涉法涉诉信访问题
法律论文范文:文化视角下的涉法涉诉信访问题
| 文章出自:免费论文 | 编辑:论文范文 | 点击: | 2013-10-24 22:48:02 |

  摘要:从文化的视角对涉法涉诉信访问题进行研究,是从执法实务中解读“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根据过去研究现在也意味着根据现在理解过去,文化视角的功能就在于通过过去与现在之间的相互关系来促进对信访问题的进一步理解,给予实际以苏醒、理性的解读,进而找到公道的解决路径,达到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增加公民福祉的目标。通过对信访问题的历史渊源,不同时期的变更状况研究,就会发现,信访问题的存在,恰如古罗马的一位皇帝在罗马帝国衰落的时候这样反思来安慰自己:“现今一切事情是怎样正在发生的,过去已经发生了,未来还要发生”。

  一、我国信访制度的历史演变

  (一)、信访制度的历史渊源正确地讲,在古代不存在现在的信访制度,但在那个时期却存在一种雷同信访的“直诉制度”,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告御状”大概“京控”。根据《大戴礼记*保傅》记载,尧舜执政时期就曾设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以听取社会成员议论时政[1].而根据《周礼》的记载,早在西周曾出现过所谓的“路鼓”和“肺石”制度。《西周*秋官*大司寇》记载:“立于肺石三日,士听其辞,以告于上。”在汉代,则出现了“诣阙上书”这种直诉制度。即老百姓一般应根据司法管辖逐级告劾,但若蒙受重大冤狱,也可越级上书中央司法机关申冤。这种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传达民愿的形式,与我们本日所要谈到的信访可谓同源。随着文化、艺术、宗教和迷信活动的不停形成和演变,原始社会组织内部便孕育和产生了社会成员通过写信和走访等形式向社会管理组织提出某种愿望和要求的信访雏形。封建社会,直诉作为一项正式的制度,确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晋武帝(公元265-290)时始设登闻鼓,悬于朝堂或都城内,百姓可伐鼓鸣冤,有司闻声录状上奏,这就是所谓“登闻鼓”直诉制度。之后一直沿用到清朝,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司法制度。随着晚清法律制度改革,民国时期引入西方大陆法系模式,中华法系解体之后才出现了雷同于直诉制度的信访制度。虽然今日的信访制度与直诉制度有一定的区别,但我们仍可以明显地看到现行信访制度与我国古代的“直诉”制度存在着密切的“血缘”关系[2],这在某种程度上不但体现了法的继承性和传统文化发展的连续性,而且体现了本日的执法机关在“化解社会抵牾”思想上的同源性。

  现代信访制度简直立,最早可以追溯到开国初期。早在1949年8月就正式成立了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负责处理群众来信来访[3].从此以后,信访状况虽然经历了“鼓励、控制、治理、规范”的演变过程,但信访制度始终围绕着“关心群众”的这个原则,迄今理念没有变。从当年毛泽东“必须重视人民的通讯,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把这件事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不要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态度……”[4]的批示,以及1951年政务院发出的《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中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对于人民的来信或要求见面谈话,均应热情接待,负责处理。”的要求,以及国务院两次颁行的《信访条例》中关于“人民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始终应是“密切联系”的规定,无不昭示着对现今“和谐社会,化解社会抵牾”构建的思想内涵不停在丰富,具体内容不停在充实,相干要求不停在明确,宗旨原则不停在坚持。因此,要建设一个“政府与群众”关系融洽的“和谐社会”,则化解社会抵牾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二)、今世信访制度今世信访制度是我党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其雏形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初,一般以为始于1951年6月7日政务院颁布的《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从当时起,它作为表达民愿、参与政治和解决纠纷的一种特别手段,在化解社会抵牾、稳定社会秩序方面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涉法涉诉信访”是“涉法信访”和“涉诉信访”的并称。“涉法信访”始称于2004年2月中央政法委召开的全国集中处理涉法上访问题电视电话会议。“涉诉信访”始称于2004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在长沙召开的全国涉诉信访工作会议。“涉法涉诉信访”最早出现在2005年2月中央政法委下发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终结办法》文件中。

  虽然涉法涉诉信访这一名称出现于2004年,但到政法机关信访的现象,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当时信访的主要内容是昭雪冤假错案、落实政策等历史遗留的问题,不同于现在所称涉法涉诉信访的问题。对于涉法涉诉信访的定义,不妨依据中央政法委《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终结办法》第2条:“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是指依法属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处理的信访案件”。由此看来,目前所指的涉法涉诉信访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同时,由于政法各部门的情况不同,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认识也不同,譬如执法实务中有的将法律咨询、举报、建议等都作为信访案件统计,有的只对受理登记的信访案件进行统计,导致统计数字不正确,但毋庸置疑的是,随着社会结构性抵牾的突出,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居高不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二、我国信访制度的人文视角

    信访作为较为广泛的一种社会活动,其制度则是特有的一种人权救济方法——一种非诉救济方法。这种救济方法曾因体制不顺、机构庞杂、功能错位、责重权轻、程序缺失、立案不规范以及信访人的法律救济意识淡薄等诸多原因,致使公民权利救济的重要渠道不停发生阻遏,个别地方还引发了比较严峻的冲突事件,导致各种问题和抵牾焦点向中央聚集,客观上造成了中央政治权威的流失。从实践的效果看,信访制度简直负担了大量的公民权利受到损害的救济工作,它是在行政体系内部,信访机关通过监督等方法监督办理信访事件的行政机关怀实履行好相干责任、补偿公民受到侵害的权利的重要制度。信访机关根据“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受到侵害的信访人及时反馈到办理机关,通过督促相干行政机关履行其职责,当场依法解决相干问题,既做到对信访人权利的救济,又实现了政府对社会依法管理的基本职能。信访制度的本质并非是信访机关取代行使相干的行政机关职能,而是通过信访机关分转信访事项并督促相干行政机关解决相干问题的机制,实现信访制度的功能。信访制度的这个特点,是其历史沿革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它表明信访制度本质上根植于政府的公信力。正是由于信访人对政府有着相称程度的信任,才以信访的方法要求国家书访机关督促相干办理机关来解决各种信访问题。同时,也正是由于信访制度本身隶属于行政制度,才使得信访制度在督促相干行政机关办理信访事项、解决相干问题的时候,显得迅速、有效、及时。信访制度的这一特征,充分表明白信访制度不能离开政府的公信力。但是,信访制度汇总了各种行政抵牾问题的特性,使得信访机关成为国家行政领域内方方面面问题的焦点。一方面,信访机关要妥善看待信访人对政府的信心,督促办理机关及时、切实地完成相干事项,从而最终维护国家的公信力;另一方面,信访工作的妥善完成最终要依赖办理机关的职能,只有每一个办理机关在日常工作中切实依法履行好它们的职能,信访机关才华真正消化信访事项,真正保有信访人对政府的公信力,从而实现社会的最大和谐。

  (一)信访制度的积极意义以及实际比照中的一厢甘心、盲目乐观信访制度是公民参与政治、表达权益和实行监督的制度化途径。“民主制度作为一项决议制度是效率不高的,但是,它的非政治性的副作用足以证明它是公道的。假如我们想要社会充满活力和旺盛发达,广泛参与政治生活是我们必须支付的代价;除此之外,别无选择。”[5]信访作为一种公民广泛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它同时承载着百姓的利益表达和对公权力机构及其人员的监督职能。对此1945年夏毛泽东在延安访问民主同盟和民主开国会的创始人黄炎培时,他用“民主”的方法破解了黄炎培所说的历史周期律,同时的方法就是通过信访来监督政府,来监督政府的工作人员。在实务中,信访制度作为国家机器中的一种权力技能装置,具有很多突出的功能,表现在:(1)提拔政治合法性。通过信访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谛听群众呼声,密切党群关系,增加信任感。信访群众与各级官员们的“水火不相容”,但实际上他们都分享着共同的政治文化——对执政党和国家的信任和依恋,群众对公平的传统诉求在使社会利益平衡得以临时维系的同时,也使权力机制的合法性得到再生产,进一步巩固执政党及政权的合法性地位 [6] .(2)对官僚体制进行监控,防止腐化堕落。在开国初期,领导人非常注意反腐败问题。随着政治运动的结束,信访作为对官僚体制的非常规监控功能体现出来。信访制度成为上级官员了解下级官员的非常规窗口。对信访涉及案件的观察,中央和上级官员可以绕过官僚阶层直接到基层观察,实现了中央和上级对基层的监督控制。(3)缓解激烈的社会冲突。通过信访实现执法公平,实际上发挥了社会稳定的作用。信访为民怨的排泄、社会冲突的化解提供了一个通道,譬如满足了信访者倾诉的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公理的伸张,从而避免信访人采取激进的手段对抗社会。在不知不觉中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法律信仰。

  《信访条例》第十四条明确规定了信访人有五大权利,即:批评建议权、申诉权、检举控诉权、了解权和监督权。从而表明,信访人行使其权利的范围不但包罗对自身权利的救济,信访人还可以通过信访方法对损害其他人的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等的行为提出批评建议、检举等,充分发表自己对国家与社会生活各方面事项的主张,这就使得信访制度成了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途径。

  信访制度是各级政府行政决议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保障,是政府进行社会调控、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协调机制。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是一种资源,也是政府行政决议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保障,有了客观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决议才华包管它的正确性和及时应变性。开国后,采取科层制进行国家事务管理,“科层内部的信息流动并不通畅,所以,上级政府只有(通过'上访'才华)打破科层制中养成的下级对上级报喜不报忧的默契,把政府逼到再也无法推说'不清楚'的地步”[7].信访要处理大量的纠纷,这些纠纷假如长期得不到解决,堆积起来势必影响社会的稳定。假如及时化解,则会消除触发恶性事件的隐患,防患于未然。而要很好地做到这一点,离不开信访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离不开广泛性信访内容之间的献计献策,离不开机动性信访形式之间的信息反馈,离不开直接性信访效力之间的意愿表达。

  信访制度是贯彻群众路线的具体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它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是一致的。“从群众中来”就是发现问题,“到群众中去”是为了解决问题。信访就是这一路线的具体实践形式。“从群众中来”就是通过信访了解社情民意,“到群众中去”就是根据信访采集的信息完成决议,服务社会。任何制度的设计,都是为了特定的目标,达到它的“有用性”[8].信访制度的地位确立,信访制度功能的发挥,既体现了信访制度在实践上规范化的意义和价值,也是为了寻求信访制度的法制统一、秩序井然所进行的探索和努力。信访制度简直立正是信访制度存在的实践价值之所在。信访制度的功能效用性,使得信访制度的规范化才具有实质意义。

  上述是信访制度的存在的积极意义,但反观实际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发生的数量、性质以及每年的数字对比,会发现社会结构性抵牾以及人之本性,使信访问题的解决非信访机制本身力所能及之事。

  (二)科层制与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任何完备的法律、制度都需要专业、综合素养高的人,佐以实际人文环境,方得以正确运行,惟如此,才华最大限度地消解、避免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从而使社会成本降低。笔者总结当前的执法制度环境,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处理机制,以致国家事务管理,科层制管理与涉法涉诉问题信访问题内涵有机联系。

  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是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其主要特征是:①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②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③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能资格而被选中;④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组织的全部者;⑤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破例地广泛适用;⑥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情感,成员间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从以上可以看出,科层制表现出明确的技能化、理性化和非品德化,进而表现出它的公道性。第一,科层制表现为一整套持续一致的程序化命令-听从关系。各级官员的管理,下级必须依赖其上级的首创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本领。科层体制是法律化的等级制度,任何官员的行动方向是由处在更高一级的官员决定的。第二,上述从属关系一般是由严格的职务或任务等级序列先在地安排的。在这里,权力矩阵并不反映权力的个性特点方面,而是基于职务本身的组织构造。在科层体制内部,每一个个体单元被分割成各自独立的部分,而且要求完全排除个人的情感纠葛。对权力义务体系的规定细致而明了,使得每个个人都能够照章办事而不致越出权力义务体系范围。在此种情况下,不答应科层中个人随意扩大其行动的阈值并表现出所谓的“能动性”。这就是说,个人在科层体制中已经被物化。官僚制度就像一部运转良好的行政机器,它要求其成员只是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即使在一些情况下过分的程序化可能导致效率的低下也在所不惜。第三,现代科层的非品德倾向。由于权力来源不是出自血统的或世袭的因素,而是源于建立在实践理性基础上的形式法学理论和形式法律规定的制度,科层运作的主要指标是可操作性与效率,实证有时甚至是功利主义就大占上风,个人的性格和意志在这里难以有所作为,由于人身依附关系,使科层内部流动的物化标准与程序化而弱化以致消失。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科层制实施的前提是以人的理性为泥土的,而传统国民的感性思维方法往往对科层制的理性进行左右,实务中,即使是纠纷双方均不满意的现象比比皆是。更况且人性的劣根性、认知的范围性也是执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三)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情势与信访问题形成信访制度是以信访问题的产生、发展渐渐形成为前提,是法治社会的应然要求,并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出现的。而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本身亦是在执法过程中形成并恶化的。1999年“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写入了国家宪法,2004年3月22日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立了推进依法行政,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建想法治政府的目标。宪法应该神圣,但更应该实用和好用。法律、法规应该适用,但更应该正当、切实地适用。

  笔者根据执法实践中的有关数据以及工作情况,将信访情势总结如下:

    情势一:信访问题,上访高峰-影响社会和谐-预防和处理信访的本领成为考核政绩的重要指标-投入信访机构的人力、物力增加、信访机构权力加强-民众上访成功几率加大-成功上访刺激更多民众的上访热情、上访继续增多-对上访的投入继续加大-上访更有实效-更多的上访-最终形成上访洪流。

  情势二:一次次、一层层上访,一次次、一层批转,周而复始,无限循环。例行公务,八股文章,衙门作风,尽头即原点。

  情势三:上访,再上访,不停上访,终于幸运得到某位高层领导的存眷,哪怕是只言片语,雷厉风行下来,甚至钦差大臣出动,一切问题好像迎刃而解。一些领导人好像渐渐沉醉于这种貌似立竿见影的施政风格,实则是传统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思维外在表现。

  情势四:实务中不排除少数上访诉求是过分的、无理取闹的,大概是职责以外的。极个别上访人员甚至由于自身原因大概长期压力,具有偏执倾向,不可理喻(从人性角度讲是令人怜悯的)。但实际中人们的定势思维,哪个地方反复出现上访、特别是进京上访,这个地方就被认定为“社会不稳定”,有关官员将谋面对“一票反对”。于是出现无原则地屈从于上访压力,图个临时相安无事,促成众多上访诱因。

  笔者在执法一线,从办案民警的视角,拟既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又从执法实务的角度,对涉法涉诉上访案件的成因作一探究。

  1、对实质公平的寻求是涉法涉诉信访的内涵精神动力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涵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条理之分;每一条理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品德发展的境界或程序。他以为,人类的需要是分条理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在我国,传统儒家是一道德、人情社会,骨子里渴望被尊重的信仰根深蒂固,亦即是马斯洛的尊重需求。实务而言,法律规则从根本上不是司法判断活动决定的、根本性的标准,而是必须与“天理”、“人情”这样的非实定性标准联合起来,客观上为执法人员提供了一个非理性的判断标准体系。尔后执法人员根据自己的道德见解和个案的实际情况确定“天理”、“国法”、“人情”这三项含糊标准在整个判断标准体系中的位阶次序,进而对案件作出裁决[9].在这样的标准体系中,人情往往被置放于首要地位。在纠纷解决中,首先依据的是情,其次是理,最后才是法,这是国人自古以来的传统[10].在历史上,哪怕蒙受冤屈的人死亡,也要还其后人以清白。譬如岳飞死后多年,南宋王朝方给以中肯的评价,秋菊打官司只为说清一个“理”,近的如1979年1月至1982年2月的拨乱横竖型信访。由此传统立法寻求的是实质公平,司法停留在非理性状态,依赖一种实在的个体化与恣意专断,缺乏一种形式上受到包管的理性法律与司法。正是由于对实质公平的寻求,才使民众在诉讼时有浓重的清官意识和清官情结。被尊重、渴望得到被尊重是平凡民众其他条理需要和满足的前提。在他们感性的认知里,抽象的存在于人们生活当中,清官代表着公平,能为民“作主”,即所谓“天佑下民,作之君”[11],“明君”们也乐意实行直诉制度,让小民有条件地进京告御状,以便民间的冤情和疾苦能上达天听。

  2、对法律作用的期盼穿行于传统与现代、理想和实际之间,求索平衡当前,法律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运用规则和使人类行为受到规则治理的事业。严格来讲,现代意义上的法制是舶来品,并非本土意义上的原生态,在嫁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不服水土,具体到执法环节,驴唇不对马嘴的现象比比皆是。法律传统并不但仅是书本上的法律或纸面上的规则,而是对法律的行为、见解、态度,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生活实践。就本土而言,自古至今,并不缺乏形式化的法律,传统的法律既是“道德之器械”,也是“行政上的一个环节”。就其规范性质而言,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没有明确的界分,就其活动方法而言,法律不具有自治性,法律始终被以为是“帝王之具”。在古代社会,法律并非没有形而上的根据,但是这种形而上层面不具有超验意义。古代君主的合法性源于“天”或“天道”,法律的合法性则源于“天理”和“人情”。天道无形,天理无言。这种天理-国法-人情的结构,在赋予法律权威性的同时,也限定了它的权威性[12].法律本身就是对实际生活进行规范,二者相辅相成,如胶似漆,无法也没有明确的区分,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理念,亲疏远近的差异性见解并没有相应的减弱,人情社会的固有积弊,本身与法治社会水火不容,导致人们对法律的不信任,从而寻求法律之外的救济手段。

  3、实用理性主义的价值取向是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价值基础实用理性是儒家思想的传统的一个特征[13].所谓实用理性是指平凡民众当中一种基于日常生活经验的、实用的,并根据环境变化而调整其目标和行为的理性取向。人们对信访制度的依赖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实用理性主义的价值见解。历来法治社会的建构需要法治的实践来支撑,法治也是一种生活经验,它像任何其他生活经验一样可以在实践中渐渐得到、积累和改变。但民众之所以倾向于法律之外寻求公平,是由于法律制度的内涵缺陷使其难以满足民众的正当需求。譬如法律设施不足、司法腐败常常妨碍实现公平、没有实际意义的司法独立、法律本身缺乏权威等等。根据成本与收益核算,当事人想虽然地可能通过信访来达成心理欲求。

  4、各色人等人性本身固有的贪心、自私、虚荣、权力欲等劣根性是造成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心理渊源上述三点的成因均侧重于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人来讲的,本点想说明的是造成的信访问题,至少不能完全归咎于信访人。信访问题本身的形成,恰如一场话剧,里面要掺入多少演员呢?单纯从信访人本身角度看,要经历: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若干;不同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若干;社会救济部门人员若干(如律师、好心人等);问题相对人员若干(纠纷双方或多方)。在社会发展历程中,尤其市场经济的锻炼,利益最大化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人们的心灵,成为了人们行事的规则,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集团化、集团利益个人化的现象实务中不鲜见。这里面又有多少的超人,不食人间烟火的精英在里面发展呢,更况且不但仅为了吃米而活着的精英实际难觅,而被打入另类的还能成为精英吗?在制造涉法涉诉信访问题过程中,另有两种角度,实践危害颇大。一是不学无术,却掌握着程度不等的决议权、话语权,导致执法紊乱;二是学有术,但理解,处理问题层面不同,醉翁之意,曲解法律。但行为内涵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满足其权力欲、虚荣心、自私、贪心,不一而足,从而导致法律被扭曲,进而形成涉法涉诉信访问题。

  现代社会不但是一个伦理共同体,同时更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利益在分化基础上形成多元结构,而多元结构的稳定性恰恰在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平衡,这种平衡的实现,关键在于实现权利资源的平等分配。只有利益分配公平,多元利益得以协调共存,社会得以稳定运行。然而在目前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存在及数量表明,执法的利益多元尚无充分掌握达到和谐高效运转,更况且目前社会现存的贫富悬殊、失业率高、三农问题、腐败、教育不公、社会保障体系缺位等问题表明:利益协调机制并未完善,弱势群体利益依然被忽视和剥削,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失衡。

  三、涉法涉诉

    信访问题的实际思路,解决机制探析单纯信访制度本身并不能够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信访机制本身只是对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批露,其上传下达速度仅能对当事人心理上起一个缓冲作用,而问题的彻底解决,解铃还需系铃人。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究竟以何种资源为主来建想法制,实在不是什么人可以主张和预测的事,而只能通过其法治、实践博弈而决的事。一方面,我们必须运用人类业已选择并遵守的规则来解决我们所面对的法治难题;另一方面,我国自身构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它永久不可能撇开自身的文化积淀和实际关怀而栖身于任何意义上的异文化的“卵翼”中,不然易出现不服水土,发生橘南北枳的状况。反观目前对相干问题的研究、探究,付出与收益的极大反差,居高不下的成本亦是对社会前进与发展的拦阻,千孔一面、如出一辙的雷同、相似问题,解决方法的雷同,但矛与盾的对话至今尚未见休。

  笔者试从执法人性化、多边认同、执法积极、法制健全角度对涉法涉诉信访问题进行探析(一)执法人性化涉法涉诉信访问题本身,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共生过程中所发生的事件,最直接表现是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之博弈。而博弈之前提,不妨听一下曾是国家书访局局长所言四个80%:群众信访中80%以上反映的是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80%以上是有原理应予解决的;80%以上是可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加以解决的;80%以上是基层应该解决也可以解决的问题[14],而实务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无非“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同演绎版本。人性中,既有向善的一面,亦有上述提到的诸如贪心、虚荣、自私、权力欲等劣根性的一面。执法人性化,既要包罗对信访权利人,亦要针对被信访相对人以及信访机制中的各个环节中的工作人员。实务中最为常见的是人性中的贪心对信访体制的扭曲,常会出现为了消灭一只苍蝇,不惜烧坏一幢房屋,由此加大了社会运行成本。

  执法人性化,在实务中与畅通讯访渠道息息相干。畅通讯访渠道,是指有关信访人依法行使权利的渠道应当保持畅通。畅通讯访渠道,是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维护信访人的建议权、申诉权及其他合法权益的重要前提。信访渠道不够畅通是实务中信访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譬如有些政府和政府部门公布的相干信息不到位,信访人一信多投的现象比较广泛;一些信访人提出的信访事项办理情况得不到及时的信息反馈,使信访演变为走访、上访,甚至进京上访,劳民伤财。

  执法人性化,针对信访相对人及单位,对造成这一事件的不正当既得利益者,必须落实责任追究,“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像造成“赵作海”事件的执法人及单位,相干人的提拔、评先树优绝对是对依法治国的讽刺。执法人性,是从大局利益格局下的人性化,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下的人性化,你之人性,以不妨害其他之人性为前提,倘有人敢越雷池一步,便让其感受法制之威严,实务中切忌有所顾忌。

  执法人性化,针对信访问题解决机制本身,要明了其职责所在,既选择这一职业,得陇望蜀之心态要平抑,超然于不同人性之交织,在联合不停提拔综合素养基础上,有理、有据、有节地进行执业,具备无欲则刚之灵魂。

  执法人性化对于一个转型时期利益分化明显的国家来说黑白常重要的,从传统人文视角下的执法机制,执法人员本身的实际语境、行为环境来看,执法人性化是缓解市场经济引起的利益分配格局失衡的各种利益冲突和抵牾的重要环节。当前,现今社会已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各利益主体致力于寻求实现自身利益的途径,在整个过程中,各种百般的利益冲突结构性地在所不免。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的渐渐觉醒,面对各种抵牾和利益冲突,依赖于强权来化解,往往事倍功半,使冲突进一步恶化,而更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得当的协调机制来调和各种利益冲突,同时增进各方利益的方法,达成共鸣,实现多元利益的共存,而要完成上述,联合目前实际,执法人性化是应然选择。

  (二)多边认同事实上,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形成,是经济社会产生以来,所呈现的多元利益冲突与整合的复杂情境的产物。社会发展史表明,通过回避“抵牾”和压制“冲突”来谋求多元利益通向一致的道路,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公平。相反,“抵牾”和“冲突”不但会形成一种不受旧的制度机制所约束的新环境,而且它还将通过促进新的制度与机制的加快生成,使社会进一步增加弹性和协调性,进而在各种利益分配的调和中,大幅度提高社会多边认同而提供体制性资源。

  执法实务中,注重建立利益表达、协调与妥协,以及利益救济的机制。利益表达的需求总是产生于利益失衡或利益冲突的时候,这时,假如缺乏利益表达的有效渠道,利益冲突得不到解决便会日积月累而酝酿出更严峻的危机;假如利益表达被滥用,以诸多利益抵牾为基础的表达行动,往往会以不可控的方法和力度冲击试图为它提供空间的体制,损害原有体制的正常运作和发挥,严峻者会造成社会的动荡。因此,多边认同表达的理性化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在利益表达和社会稳定之间取得平衡,以社会的稳定为底线,为利益表达提供合法途径,造成多边认同表达制度化空间。这要求职能部门为公众提供得当的、合法的利益表达渠道,使公众的要求和意见能及时、正确、全面地反映到相干职能部门的工作议程中,形成良性、有效互动。一方面,职能部门收集到更全面、客观的社会信息,为实际决议提供实际依据;另一方面,有利于民意的表达和民愤的疏导,缓解部分公众的不满情绪、缓和冲突,从而有利于协调职能部门和社会的关系。

  (三)、执法积极执法积极是指各个层面、不同角度的执法人员,在个案执法过程中,依据自身的职能、职责积极行为,真正把法律精华落实到工作中去,而不是把内心骨子里劣根性不自觉地渗透到执法环节,末了便归咎到体制上、他人的劣根性上。恰如每个人好像都对腐败问题切齿腐心,但严格说来,每个人都是对他人的腐败切齿腐心,而不是包罗其本人。对此的认识,不妨从传统文化中的升官发达、衣锦还乡的思维里面找些答案。

  唯有执法积极,才华在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中严格执法、正确适法,从而实现社会公平公理,一切的努力、尝试、改革才华有其动力渊源,才华够解决“徒法不足以自行”的问题。在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过程中,法律规范着信访人的行为方法,同时信访人又客观体现和改革法律,法律真实再现无法摆脱信访人的制约而存在。实际的法律实践中,由于执法消极,使得当事人的一些公道的主张、理应得到的利益往往得不到法律意义上简直认和支持,权益被损害,从而成为信访行为人,而别的有些人却不正当获取了福利,社会公平在不知不觉中遭受贬抑。

  (四)法制的健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最终解决,“解铃”所具备的要件,不外乎“系铃”时的要件。现行涉法涉诉信访的法律基础,是以宪法为核心,以《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三大程序法为基础,为《刑法》、《民法通则》、《公司法》、《土地管理法》等实体法律为条件,以《信访条例》为专门性法规,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和各项制度作为补充,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涉法涉诉信访的法律法规体系。

  执法一线人员在熟悉法律条文基础上,娴熟运用法律思维,掌握执法人性化、构筑多边认同、执法积极,切实把法律精华、要义贯彻至实务工作中去。在这一点上,不妨借鉴二千六百多年前的管仲说出一段话,该段话犹如黄钟大吕,至今不丧失其先进性。“治国无法,则民朋党而下比,饰巧以成其私。法制有常,则民不散而上合,竭情以纳其忠。”[15],讲的是治国而无法制,人民就会搞帮派而在下面相互勾结,虚伪巧诈以满足个人的私欲。如法制行之有素,人民就团结而能够靠拢国家,全心全意贡献其忠诚。作为现代法治作为形式化的技能和规则的总和,我们身居其中,执法理念、实践的传承任重而道远,法治的精美愿景于现代人而言,还存在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空间,我们有幸见证,并穿插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或积极、或消极。

  结束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居高不下并不是偶然的,是有着历史与实际、人文与体制纠葛的复杂原因,是一些长期沉积问题的恶化与暴露,也是我们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的副产品,一定要面对的社会问题。同时,也要认识到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不是一挥而就的事,怎样标本兼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老话题。

  “不法古,不修今”,古与今,实际与历史是订定法律、政策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拿到实践来讲,不要效法古代,也不要拘守既成实际,一切从期间进步的需要出发。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解决机制必须要联合我们经济改革这一背景,是一个动态实然机制,具体到其中的每位人员,都是一主观能动的载体。

  参考文献:

  [1]皮纯协,潘祜周,王英昌,中外监察制度简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王亚美,中国信访制度研究[D],山西大学2006届法学硕士论文。

  [3]刁杰成,人民信访史略[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25。

  [4]刘絮、聂玉春,《信访工作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P26页。

  [5][美]埃尔斯特*宪政与民主:理性与社会变迁研究,三联书店。

  [6]拜见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7]同上。

  [8]汤唯,孙季萍,法律监督论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8。

  [9]孙万胜:《司法制度的理性之径》,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P84。

  [10][日]滋贺秀三:《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事契约》,中译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P24。

  [11]同[6]。

  [12]参阅梁治平编:《法治在中国:制度、话语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8-119页。

  [13]参阅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4]《了望东方周刊》,2003年。

  [15]参阅管子:《君臣(上)》第三十。

  刘国良

职称评定要求要发表论文,论文发表要注意哪些事情。有哪些期刊可以选择,欢迎在本站查阅可以在本站了解一下评职的具体要求哦,也可以咨询我们。

友荐云推荐
相关论文列表
文无忧论文格式网是一个专业提供各类论文的标准格式,标准论文格式范文,各类论文范文模板,免费论文下载,各类应用文文书、合同范文等的论文网站。
Copyright©2012-2046 文无忧.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无界 文无忧—文无忧 让你行文无忧 版权所有 文无忧lun.wen5u.com-论文无忧
网站合法性备案号:蜀ICP备140138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