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育从自发到自觉,从个体到集体,从"一阵风"到常态化,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精神;变的是方式,不变的是传承。
雷锋精神如同与生俱来的基因,融入团队官兵的血液。无论环境和任务条件如何转变,成都军区驻滇某工兵团始终坚持把弘扬雷锋精神作为建团育人的主旋律,坚持不懈地开展学雷锋活动47年不间断,先后被国务院、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评为"学雷锋先进集体",团队荣立集体一等功,在西南边陲的红土地上唱响了一曲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颂歌。
启示一: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坚持用雷锋精神教育官兵的决心不动摇-让雷锋精神传承不衰。没有哪一个偶像能够化为不朽,成为代代官兵共同的尊崇,除了雷锋。
在该团",雷锋灯箱"辉煌醒目",雷锋歌曲"处处可闻,雷锋故事传诵不衰。该团道桥三连大学生战士伍龙平记得,自己入伍后经历的诸多与雷锋有关的"第一":领到的第一本书,是;学唱的第一首歌,叫;第一次参观团史馆,人人对着雷锋像宣誓;参加的第一个集体活动,是学雷锋做好事;上的第一堂教育课,是学雷锋标兵事迹报告会……"所有的第一次,都让我感到团队与雷锋有着十分特殊的关联。"伍龙平说。他后来得知,自己的团队与雷锋生前所在团是曾经携手施工、并肩战斗的"兄弟团",雷锋就是自己团队先辈的亲密战友,不禁倍感自豪":来到工兵团,我也成了雷锋的战友!"和伍龙平一样,每一名来到团队的官兵,都经历过这样的情感共振。雷锋精神如同与生俱来的基因,融入团队官兵的血液。
时代在发展变化,人们的思维观念日趋多元,社会利益也日趋复杂,雷锋精神在时代的洪流中披荆斩棘,日趋成熟。一次,团队组织学雷锋小组参加"保护母亲河"活动。
为提高效率,还出动了工程机械设备给河道清淤。谁知,在施工现场几名包工头找到团领导,反映部队抢了他们的工程。无独有偶,团队派往街道的群众义务服务队,帮助群众免费修理自行车、收音机和理发,虽然很受群众欢迎,却让一些修车匠、理发店等商户满腹牢骚,甚至借故阻挠官兵们继续做好事。学雷锋做好事难道有错?官兵们很想不通。
团领导通过组织学习讨论,使大家认识到:学雷锋本身没错,但要符合时代要求。学雷锋做好事提供的是无偿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供无偿服务的对象和场所都应考虑市场公平竞争的经济规律和相关法规。"群众永远需要雷锋,雷锋精神永不过时。"该团调整思路,把学雷锋做好事活动转变到参与驻地公益事业中,走开科技助民路子。
他们开展的"雷锋在线"、"雷锋扶贫"等服务项目,为群众提供了大量致富和劳动信息。同时,团队积极参加驻地植树造林、修路架桥、环境治理等公益活动,组织医疗小分队奔赴偏远农村义诊服务,为贫困村兴修水利、发展养殖业等,受到群众赞誉。青年官兵的思维多元,用雷锋精神育人,还要注重紧贴官兵思想特点,破除思想迷雾。
一次,该团组织官兵到驻地敬老院开展学雷锋活动,广东籍新战士王亮提出:"我们偶尔来一趟也帮不了多少忙,再说我们平时工作训练紧张,也没时间精力来做这些事,不如给老人多捐些钱,既省事又管用!"王亮的这番见解,引起不少战士附和。"老人最需要的,其实并不是钱。有能力捐款相助固然没有错,但更重要是付出真情。"敬老院院长的一番话,让战士们得到新的启发。用雷锋精神育人,还要借助有效的方法手段。记者在该团了解到,他们新建了学雷锋网站,官兵可随时上网观看和下载雷锋图片、录像和经验资料,给传播雷锋精神插上了科技翅膀。
政治教育从自发到自觉,从个体到集体,从"一阵风"到常态化,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精神;变的是方式,不变的是传承。
职称评定要求要发表论文,论文发表要注意哪些事情。有哪些期刊可以选择,欢迎在本站查阅可以在本站了解一下评职的具体要求哦,也可以咨询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