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通过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对“学”的反思,强化教师对“教”的反思。科学有效的反思,为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注入了活力,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关键词】 培养学生对“学”的反思 强化教师对“教”的反思
新课标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在当前,教育还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而推行新课程的主战场是课堂教学。根据我多年教学经验与初步探索,想要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较有效的办法就是要学会教学反思,逐步提高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对此,我有以下浅见作抛砖引玉与同行共勉。
一、 培养学生对“学”的反思
学会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培养学生把解决问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对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反思所解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决过程
这种反思方式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比如在授完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后,启发学生对每个例题的解题过程进行类比性反思,观察例题的解题过程,特别要注意在这解题过程中相同方法的归纳概括,通过类比反思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这几个问题表面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却有如下相同点:⑴它们都有一个实际问题作背景;⑵都用到了方程的知识;⑶都用到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⑷都用到了几何知识。在此基础上提出:老师通过解这几个例题的过程也获得类似的反思,反思结论是都运用了同一个解题模式,即把实际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方程化,而列方程的根据正好是刚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这样就把几个例题的思考过程和解题过程统一成了上述模式,通过对每个例题解题后的反思,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了,并对反思的对象和方法有了较深刻的体会。
(二)培养学生反思所解问题的结论,并在反思过程中形成新的知识板块,这种反思方式可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例1]:如图1,AD是△ABC的高,AE是△ABC外接圆的直径。求证:AB•AC=AE•AD。
[证明]如图1,连接EC .由△ABC∽△ACE AB/AE=AD/AC AB•AB=AE•AC
解完题后,我引导学生对题目本质特征进行反思,发现此题的圆可以不画出来,因为任意三角形都有外接圆,其外接圆的直径则是客观存在的。直径的位置不一定要画在如图1的位置,只要有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出现,就应该有上述结论。通过对题目本质的领悟,再用自己的语言对习题进行概述就得到了“任意三角形的两边、第三边上的高,和它外接圆直径四个量中任知其中三个,就可以求得第四个”,通过对“三角形两边的积等于外接圆直径和第三边上的高的积”的反思,学生形成了求任意三角形外接圆直径的一种特殊方法性的知识板块,对给出课外练一练“已知三角形两边分别是3、6,第三边上的高为2,求三角形外接圆直径”,学生读完略加思索就能说出是9,达到了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反思作业的解题过程,要求学生在作业薄每个主页留出约三分之一作为反思栏板块。这种反思方式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学生甲在解完“在梯形ABCD中,点E是腰AB上一点,在腰CD上求作一点F,使CF:FD=BE:EA”之后在作业的反思栏板块写道:如果E点在底边上,如何在另一底上找到点F,我有一种方法请老师点评。
(图1) (图2) (图3)
作法(如图2):1、连结AC;2、作EO//DC于O;3、作OF//AB交BC于F。则有AE:ED=BF:FC”。又有学生乙在作业本的反思栏板块提出同样的问题,写道:“如果在梯形ABCD中,点E是底边上一点,那么在另一底边找一点F,使AE:ED=BF:FC,应怎样找?”两位同学对同一题目,提出了相同的问题,前者解决了问题,但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问题,后者虽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能较准确地描述问题,学生甲和学生乙都良好地运用了直觉思维,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能力,体现了他们主动猜想的创新精神,问题也得到了引伸,方法也出现了多种。学生丙也在作业本反思栏板块提出了新方法证明(如图3):已知梯形ABCD,E是底边上的一点,延长腰交于F,连结EF并反向延长交BC于G,G点为所求。正如学生丙在反思中所说,是他对解过问题的反思在这里起了作用,因为做题时作了深刻反思,从而对做过的题目有深刻的印象,自然很容易想到这种方法,因此,解题以后要养成多作反思的习惯。
二、强化教师对“教”的反思
教师要加强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才能对培养学生反思意识起潜移默化作用,教师对“教”的反思主要表现为:
(一)教学活动前的反思即备课阶段的反思
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看,主要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不考虑学生实际;二是有些老教师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不注重反思自己的经验,缺乏创新意识。要克服这些问题,教师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对新的教育理念进行反思,对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条件进行反思,对现在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进行反思。设计教案时,应充分考虑到:①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②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③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④出现这些情况后处理等,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准备。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在教学过程中反思
一是反思学习内容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示,还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对话和合作是否充分。课堂活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因为每个活动是否能达到教学目标,有的教师根本就说不出个所以然,存在为活动的倾向,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二是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是否还有学生不适应,怎样引起学生共鸣。课堂回答问题活跃不等于思维活跃,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三是反思自己对知识的准备和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特别在导入新课时,要设法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再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