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因严谨的逻辑推理、扎实的数学基础、复杂的抽象思维而难住了一大批学生。而对于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物理更是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怎样让高一学生能顺利进入物理学习的良性循环中,一直是高中一线教师面临的问题。本文从问题的几个方面入手探讨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期望对一线教师起到参考作用。
高中物理;衔接;初中物理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面临着学习环境、学习习惯、身心状态、教材内容、学习方法的变化,是学生探索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的过渡时期。
由于高一阶段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全集中在高一上学期,加上数学教学进度跟不上物理学习的要求,物理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比初中又有了明显的飞跃,以及学生在初中的学习物理的方法也不太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因而,大多数高一的学生觉得物理太难学了,惧怕学习物理。当然,高中学生学习物理之所以产生心理障碍,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已下几个方面以及解决办法,供大家参考。
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初中物理教学以妙趣横生的实验,浅显易懂的物理现象为前提,交给学生的是自然界最基本最初步的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学主要围绕观察实验,深入日常生活,渗透科学方法来进行教学的。初中物理在编写上发挥了物理学科的特点,在知识的生动性,科学性,趣味性等方面,都比较适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阶段,大多数学生对新开设的物理课有好奇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触到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越来越多,学习内容越来越深,物理成绩逐渐发生了分化。加上初中教学中,对许多物理问题大都是重在定性分析上,而高中物理的学习,不仅要作定性分析,还要作大量的定量讨论,这样一来,从定性跃迁到定量,学生不太适应,从而产生了畏惧物理的心理。
思维方法和能力高层次要求的飞跃从思维方法上,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完成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初中研究力学问题,仅是力的初步概念,重力的常识,摩擦力只作为阻力的形式介绍而已,而进入高中后,一开始就要对较抽象的弹力、摩擦力,进行全面的定量研究,继而要进行受力分析、分清施力物、受力物、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平衡力等容易混淆的概念,要选定研究对象、采取正确的研究方法等等,这些是横在新生面前凸起的台阶,跨不过它,高中物理将很难过关。
从能力要求上,高中物理教学中所应培养的能力是: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在高中,如牛顿运动定律则要经过推理得出,而且在处理问题中要较多地运用推理和判断,因此推理和判断能力要求大大提高。
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飞跃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学生更多地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复现知识,对概念规律习惯于死记硬背。进入高中后,则既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记忆,更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要能够自学钻研,消化知识;要重视逻辑推理,要能进行纵横判断、推理、假设、归纳等一系列更为高级的思维活动,这对习惯于直觉和套公式的初中生而言,当然是不适应的。针对上述的问题,笔者根据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情况的分析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可以较好的克服上述不足。
进行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教育初中知识容量少,且数学应用能力的要求相对而言比高中薄弱。那么学生进入高中后在进行高中知识的讲授以前进行必要的初中知识回顾和相关数学知识的补充是必要的。
例如:初中和高中都要学习力的基本知识,初中是一维的,而高中就很快进入了二维的力学问题,这样需要比较扎实的数学能力进行相关的铺垫。当数学能力不能跟上学习要求时,学习中产生了阻力,在短期内不能很好解决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放弃物理"的想法。根据这一情况,先对初中数学知识(主要是三角函数、解三角形、相似形等数学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复习或扩充,以扫除高中物理学习中的数学瓶颈问题。
充分准备,做好物理演示实验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以的演示实验为例,笔者做了这样的尝试:在实验室里给学生足够的仪器,包括数码相机,平抛运动演示仪,墨水等。为了解决时间的问题,设置两节课连堂。
让学生在给定的问题情境下去思考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激发大家思维,并且小组之间进行探究比赛,轮流上台讲解各自的实验方法。有一个小组想到用墨水把小球染黑,在白纸上留下痕迹。这种方法的确让老师吓了一跳。虽然方法误差很大,但学生探究的激情和创造力的确让人钦佩。
合理安排时间,放慢教学进度例如:在这一节内容,在教学时,首先进行几个基本概念的解释,让学生理解透(如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在进行摩擦力的讲解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因为学生对摩擦力产生的基本原因已经在上述的两个概念中得到了一定的暗示,能够做到理解上的水到渠成。物理教师这时不能操之过急,硬性带过。
应该适量补充数学知识,并且把新课节奏放慢一点,给学生一个软着陆。这样在心理上给学生很多的信心。
在教学思路上,应重视讲清思路,渗透方法学生进入高中后较普遍地认为物理难学,表现为"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分析原因,主要是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没有真正理解,因此,教和学都要在"理解"上下功夫。
比如,在引入概念时,不只满足于简单地拿出来让学生记住就算了,而应该使他们知道为什么要引入,是怎样进行抽象概括的;规律的导出应使学生了解推导的过程,并清楚其使用前提和值得注意的问题,即清楚概念的来龙去脉和规律的适用范围。
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地领会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在领会这些方法时,不是将其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而应注意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渗透。要使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应用自如,还必须通过反复的练习。
在紧扣大纲的前提下选编一些学生容易失误的活而精的习题,让他们练习,进一步打开思路,深化所学知识。能力的高低,一定意义上表现为掌握方法的多少和运用方法的灵活、熟练程度。
论文发表,一定要选择评职要求的符合的期刊,如行业,级别等,以免做无用功!可以在本站了解一下评职的具体要求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