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是当前国家研究生培养结构的一个战略性调整。“各个具有专业学位授权的招生单位应以2009年为基数,按5%至10%减少学术型招生人数,将调减出的部分全部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伴随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结构的战略转型,加强对非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外部评价,理应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理论问题。非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的原则、机制与方法不同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基于非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内在属性,探讨质量外部评价的现实与理论基础,研究质量外部评价的实现路径,有助于创新我国非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非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外部评价的必要性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超常规发展所引发的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势必会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带来消极影响。当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研究生创新能力、业务素养、适应能力更高的现实期待,让社会各界对非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给予更多的关注。培养质量评价是改善非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而现实中的培养质量内部评价存在的诸种弊端,无法完全公平、客观、公正地对培养机构的培养质量予以科学有效的测评,推进非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外部评价逐渐提上日程。
体现非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属性的要求如何在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下,为非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中一个难点就是如何处理学术型与非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学术型与非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存在基本的一致性。研究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活动,其中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最集中、最直接地体现出“研究”的传统意义,而非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同样具有“研究”这一本质属性。首先,非学术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方式依然是研究,只是由过去的基础研究、纯研究拓展延伸到应用研究、技术研究、开发研究,更多地关注通过研究来解决实际问题。其次,非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是面对高等技能需求环境的人才。非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对于人才培养类型与目标定位、培养过程架构、学科专业支撑有着不同的要求。
特别申明:本站部分文章由网络收集整理.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