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培养轻化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经过教育实践发现,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理念进行探讨。本文就是对培养的理念进行讨论理清有关大学理念、教育主体、学科和社会发展需求等宏观性问题。只有如此才能使我们找到正确的有效的轻化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模式和方法。
轻化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以轻化工程专业教育的培养思路、培养模式和方法作为改革探索方向,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以及科学研究与应用能力为目标,开展的研究与实践。要建立创新模式首先就要对其理念进行探讨。
1.项目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因素。2006年国家正式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于国家、民族的人才,即国家要具有创新能力就必须培养创新型人才。
我国轻工产品的四分之一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国际市场份额50%以上,1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2008年出口总额3092亿美元,占全国21.7%,比2000年增长3.4倍,年均增长20.2%,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具有显赫的地位。然而,轻工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在国际竞争中持续立于不败之地,也必须顺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及国际需求,发展其创新竞争力。无疑培养轻化工程专业的创新型人才也就格外重要。
有关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已发表的论文诸多,仅2006至2011年中国万维数据库就可检索到7230余篇。这些研究主要是以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为主要内容,但观察改革效果,很难说取得突破。比如,在这七千余篇的论文中有关创新型人才的的定义却少有涉及或以条件描述界定其特征。说明在此研究领域很多人只是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大学及大学育人理念上存在缺陷。
本研究所指创新型人才界定为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想法和创新冲动。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置轻化工程专业的学校共有42所,每年培养的学生人数近万人,但由于课程体系较为陈旧、教学方法较为死板,仍然沿用十几年前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致使所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缺乏创新性,用人单位及学生均形成一种观念,即大学学习的理论知识毫无用处。甚至在部分大学的教学实践中出现大学本科教育专科化的现象。
因此,目前的轻化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并不能满足轻工业发展的需求,更无法满足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如何培养轻化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2.项目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基于轻化工程专业重应用、重实践的特点,重新审视大学理念、转变已有的观念,进而从优化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吸引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交流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情感和完善人格,从而培养出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善创新”等综合能力的轻化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
3.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3.1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
要培养轻化工程专业的创新型人才,首先就要理清有关大学理念、教育主体、学科和社会发展需求等宏观性问题。只有如此才能使我们找到正确的有效的轻化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模式和方法。
3.1.1 大学的理念
大学中任何一个专业都是围绕自身的大学理念进行建设的,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本专业培养模式和方案。现在全国范围拥有轻化工程专业的学校全部属于工科院校,绝大多数又由于历史原因,是从原先的轻化院校延续而来,所以在形成大学理念时,存在着先天不足的情况。例如缺乏人文素养、专业培养目标过于模糊等是不争的事实。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培养偏于狭窄、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
有关大学理念的探讨在学界教育界已经有比较充分的展开。我们认为对于轻化工程专业而言,通才教育、大学独立与自由、终身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统一、英才教育大众教育与普及化教育相统一是大学理念中不可动摇的重要构成要素。只有将这些理念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持之以恒的贯彻,才能巩固人才的根基和使得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可能。
3.1.2 教育二元主题
在现有的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制度设计者均强化学生参与的程度。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教改结果与教改制度设计者的初衷有很大的差距,出现学生毕业一年后,学生在非专业岗位就业率超过50%。究其深层原因是在教育教学实践环节中,忽视了作为主体之一的学生群体作为教育实践中的平等的一方的角色,从而导致教育教学僵化呆板和教育质量、结果的下降。所以,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一定要改变教育者的观念,树立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地位的理念。在教育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制度设计与管理实践中,并对教育教学制度设计和管理实践有实质性影响,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3.1.3瞻顾学科发展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一定要从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实际出发,分析相关情况才能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轻化工程专业是一门实际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强应用型专业不等于不需要深入的科学理论研究,更不能完全等同于职业技能培训。从大学轻化工程专业多年教学实际效果来看,该专业主要承担技术研究主导型技能人才和技术-技能复合型学生的培养(如图1所示)。前者即研究生,后者是本科生。对于位于两端的科学理论研究型和技能型则是比较明确的相反方向的差别。前者是以理论性研究为主,即博士研究生;而后者则是实用技能型,即职业技能大专、中专生。
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时,更多是指本科及其以上的人才培养。因此当分析轻化工程学科和实践后,就会明确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必然会分成两个类型:即科学理论研究型和技术-技能型,并在此基础上会分成若干个亚类型。本研究就是在次分类指导思想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3.1.4必须考虑社会的需求
轻化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必然而且必须经历社会的检验。因为培养是否成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对轻化工程专业05级长期的跟踪调查和对用人单位岗位安排的分析,发现在轻化专业社会需求存在约1:7:100的需求比例,即社会对博士毕业生需求量为1,则对硕士研究生需求量为7,对本科生的需求量达到100。这个调查数据直接说明轻化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紧迫性、重要性,更说明要满足社会需求的现实性。
同时也应考虑学生对本专业的态度,因为“物质生活……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专业的就业情况直接影响学生对本专业的态度。在现有招生管理制度下,学生选择专业的自由度很小,直接影响学生培养的质量。如何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从单纯的顺利毕业,转变成创新型人才,也正是本研究要关注的问题。
3.2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育人思路
教育是对人的培育和改造,如果教育观念停滞在过去的阶段,用已经被社会实践证明不适应于现实需求的理念和观念维持进行教育,那么育人的功能就被大大弱化,更谈不上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要改革和探索人才培育,首先就要更新观念,转变育人思路。
首先,改变以往师长唯遵、单向度说教观念,承认学生是教育行为中的主体之一。给予学生平等地位,即承认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拥有独立行使思考的权利和人格的平等;承认学生的自由,即探索的自由、选择的自由。能够自由的进行兴趣所在的探索,无论学生所选择探索领域在教师看来是多么离经叛道或者有悖常理,只要学生有探索的兴趣,教师就要尊重学生探索的权利,并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并加以指导。这才是创新的最原始的形态,而这种最原始的创新形态是一切创新的基点。
能够承认学生选择的自由,就是要承认学生选择的权利。学生有选择继续深造的自由,也有退出的自由;有选择从事轻化工程专业的自由,也有选择其他领域的自由;唯有如此,在宽松的环境中才能有效地进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其次,承认学生是有差别的。更为重要的是,要改变大学人才观,突破以往“高分就是好学生”的印象。要树立大学培养的学生千差万别,只要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提出有益于社会进步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就是合格的大学毕业生的观念。轻化学生的差别正如图1所示,可以分为两个类型:即科学理论研究型和技术-技能型,并在此基础上会分成若干个亚类型。这些类型具体是指:纯科学理论研究亚型、专业技术主导技能亚型、工程技术技能亚型、专业技术-技能亚型、通才亚型等。只有清楚相关分类,才有助于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再次,要突破单纯工科的狭隘观念。大学培养的人才首先就是要培养出具有完善人格、具备独立思维能力、拥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20世纪以来的科学发展,表明不同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成为科学发展的增长点。而要取得学科的相互交叉并取得发展,就需要具备完善人格、具备独立思维能力、拥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轻化工程专业的创新型人才首先就是要使要学生具备上述的三种条件。
总之,只有通过对轻化工程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理念反思和探讨,才是迈出进一步改革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新华社2006年1月9日电。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32.
[3]张玉岩,王蒲生.自主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科技论坛[J].2009(6):106。
[4]李俊义.试论本科教育专科化问题及其成因和对策分析.高教研究[J].2010(2)。
[5]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47-154.。
[6]徐显明.大学理念论纲.中国社会科学[J].2010(6)。
[7]靳凯,马建中,鲍艳. 轻化工程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教育部高等学校轻化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论文集,2010:214-218。
[8]贾陆依.主体间性视角中的师生关系及教师定位.程度大学学报[J],2009(1):61-63;
[9]喻昊.一个新的教育理念:高等教育二元主题论,社会科学论坛[J],2006(7):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