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是一门边缘交叉型的综合性学科,与再生资源能源技术、化学工程、材料科学、采矿工程、热能工程、生物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都有交叉,是工程领域正在快速发展的学科之一。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严重,人们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社会对环保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由于环境污染治理的复杂性,环境工程专业涉及的应用方向也越来越多。
对担负培养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的各高校来说,如何充分利用高校已有相关的基础学科优势,保证教育质量,推进具有特色方向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已成为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办学基础薄弱,师资队伍学历虽高但学科专业背景繁杂,而我校与环境工程相关的、经济学、管理学、材料学、土木工程等学科优势明显,如何充分利用我校现有优势资源,发挥教师的学科专业优势,对环境工程专业进行跨学科特色建设,提高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办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工程类岗位需要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较难,其主要原因不是市场的饱和,而是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应届毕业生多,但通才型人才少;生产型人才多,但特色型人才少;技术型人才多,但经营型人才少,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节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为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学校就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动态设置课程,科学制定培养计划方案。在以环境、资源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当代中国,环境工程技术实践与管理、法律及经济等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地联系在一起,一名合格的环境工程师,应该是同时具有良好的交流技能及宽阔的交叉科学领域的技术行家。
而实际上,大多数环境工程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理、工科知识基础僵化,缺乏大工程理念和人文社科知识,不具备拓展交流和合作能力,这样也就无法在复杂的专业领域和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只有实施"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淡专业"的通才教育,加快环境工程专业跨学科特色建设,对课程体系实施模块教学,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环境工程人才。
以学科群为特色构建专业体系我国的环境工程实践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从单纯进行环境污染的末端治理,发展到重视区域性污染的综合防治,随着对环境问题越来越深入地认识,开始强调区域规划和合理布局,以预防环境问题的发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日趋恶化,结合我国国情,学习发达国家治污经验,可持续发展和清洁生产成为逐渐成为环境工程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环境变迁、沙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突出,环境工程又从传统的水、气、声、固废污染治理拓展到包括碳循环、水循环、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恢复与重建、土地整理、城市化的生态问题在内的全面综合发展,并开始结合社会、经济、管理等人文科学,在环境经济与政策方面影响决策;结合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在环境宏观监测和区域规划布局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方法治理污染土壤与水域。
从环境工程实践领域的这些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出,环境工程专业与传统基础学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环境工程包含的学科门类越来越多,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交叉学科。由于环境工程自身已发展成为多交叉学科的学科群,所以以学科群为特色构建环境工程专业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启发教育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推动环境工程实践向更加综合的方向发展。
因此,充分利用我校现有学科优势,构建区域特征明显的以学科群为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体系,应该成为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方向。
建设我校跨学科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基于环境工程专业具有多交叉学科的特点,我们应该从各交叉学科中博采众长,汲取更多的学科知识完善环境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但还应该尊重学科本身的内在规律性与整体性,使课程之间有机渗透。
只有这样,该学科设置才有活力,才能真正为社会所认可。我校作为传统的以管工结合为特色的高校,新型环境工程专业的建设必须融入人文社科的内容,开设《环境心理学》、《环境社会学》、《环境经济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素质教育课程。
通过人文素质基础的培养,使学生树立起环境意识与环境道德观、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观、环境保护全球观、环境政策法制观,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责任与价值,建立起道德底线与价值低线。为开拓学生的就业领域,我校还应该在课程建设中,与工程管理类优势学科结合,开设《环境监理》课程,有利于促进两个学科的交叉发展。
由此可见,地方普通高校只有在区域的整体背景基础上,依托专业所在高校的优势基础学科,结合本专业教研室实际能力,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具有环境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
总之,我国各高校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与时俱进,结合区域环境污染的需求,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根据环境工程多学科交叉发展的专业特点,构建包括生态学、材料学、电子电工技术等学科内容在内的课程体系,教育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考虑问题,建立由"治"变环境工程专业跨学科特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本站的论文种类齐全,可作为参考范文,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