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综述环境审计基本概念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国际上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笔者尝试在宁波市内河水质治理工程项目审计中应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对该环境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量化分析。
结果显示:受访人群平均愿意为改善水环境的支付金额保守值平均为76. 70元/户,取样居民小区内每年居民总的支付意愿是6.89万元,即居民对改善新河水质产生经济效益的估计价;对位于内河周遍房产所增加的支付意愿保守值平均为81.60元/m2。
通过引入CVM法量化的项目经济效益,直观地反映出政府投资环境工程的绩效。研究结果不仅用经济学方法把环境质量用货币价值表现出来,也为政府在环境治理项目审计中完善有关环境绩效的审计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环境审计与环境绩效审计环境审计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和加拿大企业开始的一项旨在对环境建设项目进行综合审核的活动。80年代扩展到了欧洲,之后亚太地区各国也开始重视环境审计。
90年代,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成立了"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制定了ISO14000标准,该标准的核心是建立全员职工和相关方参加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其审计,并于1995年通过了主要相关文件; 1995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十五届大会-开罗会议对环境审计进行了研讨,并制定了有关环境审计定义的框架。之后,很多组织和学者对环境审计的定义和范围给予了各自的解释。
虽然不同国家或组织对环境审计的定义有一些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环境审计不是一般的财务审计,审计的目的一定是将环境项目实施后产生的结果进行量化绿色经济 (或者称货币化),也就是国内所谓环境绩效审计。因此,根据国际上的提法,环境审计本身就包括了法律法规、财务和绩效的审计。
作为一个舶来品,环境审计的概念一进入我国,业界和学术界对环境审计的定义就出现了多种解读。目前国内对环境审计有两个主要观点:一种是认为环境审计是因环境管理责任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审计类型;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其内在的特点而将环境审计分别归入财务审计、绩效审计和合规性审计的范畴,而未对环境审计与这些审计类型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由于不同定义的存在,故环境审计的内容、范围和进行审计的机构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产生。
近年来,由于环境状况不断恶化,政府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断增加,立项实施的环境工程项目数量和规模日益扩大,因而环境项目的实施状况及效果越来越成为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他们应该知道投入到环境治理上的资金到底发挥了多大的效益。
按照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的指南,环境绩效审计的目的就是对环境政策、规划及项目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进行审计。
环境绩效的评估既是审计机关关注的焦点又是难点,因为它不同于传统的以财务现金流量为对象的财务审计,环境绩效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环境改善的无形效益。而环境物品不具有市场价值,传统的经济学方法难以发挥作用,因此必须借助环境经济学评价方法对环境质量改善的效益进行评价。
从国外有关环境审计的实际案例看,我国的环境审计大多还停留在环境项目的财务审计层面上,与真正的环境审计有较大差异。从目前可以查到的文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状况。如近年来,国家审计署已在国内组织开展了部分城市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46个重点城市排污费审计、国有土地出让金审计、水利资金审计、生态林建设资金审计等多项环境审计。这些审计从本质上讲不是环境审计的范畴,而是财务制度检查。
比较符合国际上环境审计定义要求的国内案例很少,例如对部分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及其绩效审核中发现:
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缺乏有效约束机制, 90%仍由政府包办;重复建设严重,设备闲置浪费严重,设备配套不合理、利用率不高,环境监管难以到位。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垃圾处理厂工程及其绩效问题上。国内许多城市发生了垃圾填埋厂污染地下水源,严重破坏周边环境的情况;再有就是垃圾填埋点恶臭扰民,进而引发了一些不和谐事件,影响到周边园区的招商引资活动等。
同时,在部分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也开始有对绩效审计的内容。比较全面的环境绩效审计案例是有关五里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环境绩效审计。另外,一些中小城市也有个别相关案例报道。
本站的提供的论文数量巨大,所以希望大家多参考研究了解,以便写出更好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