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州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辖区内水热协调,生物种类繁多,森林植被类型多样,具有许多珍贵稀有动植物和经济植物类型,还有某些栽培植物的原始种类,是我国热带森林动植物和种质资源的天然宝库。西双版纳保存了我国仅有的比较完整的热带雨林。复杂的森林类型孕育了西双版纳多样的动物资源成为我国其它地区罕见的,具有八个不同自然区域生物区系的野生动物荟萃地。西双版纳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及各种非金属矿产,矿种有铁、铜、银、金等19种及地热资源。
西双版纳州生态环境的变迁在西双版纳州的各生态因子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森林,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其它生态因子如土壤、气候、生物的变化。鉴于此,本部分乃至本文将以其森林为主要关注对象,以期从中反映整个西双版纳州的基本生态环境状况。根据有关资料记载进行推测,西双版纳在50年代以前森林覆盖率在60%以上。年以来西双版纳州的森林情况发生了几次大的变化—1957年主要是恢复和发展阶段,首先是安定各民族间的团结,促进恢复、发展生产,逐步固定耕地。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提高各族人民爱林护林的积极性,在保护原有森林的基础上,适当营造各种经济林与薪炭林,逐步试种一些珍贵实用树林,如柚木、铁力木、红椿之类。这期间,虽造林面积不多,但由于人口增长不大,耗材(柴)量不十分严重,故森林覆盖率,仍稳定在50%左右。
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期间,受瞎指挥、浮夸风等影响,森林被大量砍伐。这期间,毁林开荒60多万亩,被山林火灾烧毁林地万亩,使森林覆盖率下降为36%。全州各县执行思茅地委“关于边疆地区应切实注意保护森林的通知”精神,适当减轻山区公余粮,通过宣传教育,毁林开荒逐渐减少。据统计,1963年比1962年下降28%,1964年比年下降12.7%,1965年全州毁林开荒下降到3.7万亩,又比1964年下降65%。与此同时,州、县加强了森林管理,相继成立了州、县“山林管理委员会”(后改为“护林、造林委员会”)。通过加强管理和宣传教育工作,逐渐纠正了那些认为西双版纳“山大树多烧点儿算不了什么?栽不栽树,没什么要紧的”等错误认识。此间,建立了两个轻木林场,共引种营造轻木和其它经济林木4000多亩。—1983年,“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期间,有关林业法规政策被践踏,各级政府和林业管理部门被冲击,工作瘫痪,各种林业规章制度被废除毁林开荒有增无减,森林资源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据1975年全州森林资源清查,全州森林覆盖率下降到33.9%。虽然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复苏较快,但是毁林开荒的情况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年-1998年。1983年完成林业“三定”
和“两山一地”工作,在全州划定了责任山、自留山和轮歇地,落实了山林管理责任制,毁林种粮面积逐年减少。1983年对1958年云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建立的勐养等四个自然保护区进行调整,确定共划分为勐腊等五个子保护区,面积为241773.3公顷,占全州总面积的12.7%。1985年,省政府将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列为省一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7月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此期间,西双版纳州一直进行绿化造林。
友情说明:评职称要发论文,写论文太麻烦了,发表论文更麻烦,不过,还是要先了解下职称相关的讯息吧。看看下边的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