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代意义的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在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中、在课程中的应用可以说是同一个思想背景的产物,也几乎是在同时出现的.这是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表现出的一种特殊性.对儿童观、儿童教育、对课程的认识水平、对儿童文学在课程中的应用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只有从儿童的需要出发,重视儿童的自身需要,才能使儿童文学真正成为一个重要课程资源,并在课程中充分开发它的教育功能.
在以周作人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们看来,儿童文学就是面向儿童的文学教育.这是思想启蒙的需要、新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特殊历史条件下,学校教育的直接需要.这就是他们对儿童文学与学校教育的基本关系的明确的认识,这种认识在一定的时期内对后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我国50年代的小学语文课程中.对儿童文学教育功能的发现、为中小学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开辟出一个新的资源是这些思想先行者的一大贡献,那么这种以儿童为对象的文学教育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根本目标又是什么呢?他们同样为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思想遗产.这份珍贵的思想遗产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儿童的尊重,不仅尊重儿童的人格,也尊重他们的经验世界.
周作人的一段论述十分精辟地表达了这一思想:对儿童"那全面蔑视的不必说了,在诗歌里鼓吹合群,在故事里提倡爱国,专为将来设想,不顾现在儿童生活的需要的办法,也不免浪费了儿童的时间,缺损了儿童的生活.我想儿童教育,是应当依了他内外两面的生活的需要,适如其分的供给他,使他生活满足丰富,至于因了这供给的材料与方法而发生的效果,那是当然有的副产物,不必是供给时的唯一目的物.……所以小学校里的文学的教材与教授,第一须注意于'儿童的'这一点,其次才是效果,如读书的趣味,智情与想象的修养等等."周作人的这一思想与杜威的一段论述不谋而合.
"我认为现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现代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这些东西的价值被认为多半要取决于遥远的将来;儿童所以必须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他将来要做某些别的事情;这些事情只是预备而已.结果是,它们并不成为儿童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周作人等人倡导把儿童文学引入学校教育,重视的就是儿童文学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功能---"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培养并指导那些趣味.
唤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兴趣与趣味."而并不是强调那些具有某种功利色彩的、往往是为成人所赋予却脱离儿童现实经验的教育价值---"在诗歌里鼓吹合群,在故事里提倡爱国,专为将来设想,不顾现在儿童生活的需要的办法".这一认识是非常深刻和准确的,在那个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尚在交叠的时代,这一认识也是非常珍贵的.
可惜的是,尽管正如周作人等一批知识分子所愿,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儿童文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地成为了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资源,但周作人等人的这一思想精髓却并没有得到一贯的重视,儿童文学往往还要承担起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甚至是政治教育的功能,儿童文学教育功能的开发也往往会发生一些变异.今天我们重新回顾历史,审视前人的思想遗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儿童文学在语文课程中的价值,从而在教育实践中走得更加稳健.
编辑提示,此文是论文格式网为朋友们总结并提醒职称及职称考试的相关事项。希望对朋友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