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期间,实验区农村成人教育迅速兴起,在扫除文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和思想素质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不足和缺陷。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乡村建设运动期间农村成人教育兴起的原因、特点、作用与不足。
关键词 民国 乡村建设运动 成人教育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期间,实验区农村成人教育得以迅速兴起,一些教育学术团体和大专院校纷纷到实验区创办平民学校、民众学校和农民夜校,对实验区农民进行科技文化和思想教育。据史料记载,在当时的实验区中,共创办各类成人学校达132所,有力地推动了实验区农村成人教育的迅速发展,并在扫除文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和思想素质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局限性,实验区农村成人教育也存在不足和缺陷。分析研究民国乡村建设运动期间的农村成人教育兴起的原因、特点、作用与不足,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实验区的农村成人教育得以迅速兴起,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民教育问题开始得到社会的重视。五四运动之后,由于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社会各界,开始认识到加强对农民进行科技文化和思想教育的重要性。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表《今日之教育方针》一文,指出“以人民为主,以执政为公仆”的民主国家必须给人民以各种权利,其中包括教育权利,教育方针应当是“唯民主义”的。同年4月,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二次年会通过《注意贫民教育案》,要求教育部门注意贫民教育。 1919年2月,李大钊在《劳动教育》和《青年与农村》的文章中呼吁:青年和知识分子要到农村去,开发农村,运用教育去解除农民的黑暗。①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包括教育学术团体和大专院校在内的许多社会组织,逐步重视农村成人教育,开始行动起来,纷纷到实验区农村创办平民学校、民众学校和农民夜校等成人学校,对实验区农民进行科技文化和思想教育。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实验区的农村成人教育得以迅速兴起,重要原因之二是教育学术团体和大专院校等乡建组织的大力推动。
在“教育救国论”思想和晏阳初、梁漱溟等人的乡村建设思想和行动的影响下,教育学术团体和大专院校等乡建组织都行动起来,纷纷到实验区农村创办平民学校、民众学校和农民夜校等成人学校,对实验区农民进行科技文化和思想教育。大专院校方面,江苏省有5所师范学校下乡办农村分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城外设立农村分校,山西国民师范学校也开办农村分校来培训农村成人学校师资。许多教育学术团体和大专院校直接在实验区内创办平民学校、民众学校和农民夜校等成人学校。教育学术团体和大专院校承担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开支,业务上也提供直接指导。根据有关资料记载, 1932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在其设立的无锡乡村建设实验区内,共设立各类农村成人学校33所,培训农民2052人; 1934年设立各类农村成人学校共40所,培训农民2035人。 民国乡村建设运动实验区的农村成人教育得以迅速兴起,重要原因之三是包括当时乡村建设运动领袖晏阳初、梁漱溟、江恒源、陶行知等人在内的知识分子阶层,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日本教育思想和经验的影响。
特别是原先比较落后的丹麦通用教育家深入农村创办农民教育,而使国家得到复兴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知识分子产生深刻影响。梁漱溟在《对于东省事件之感言》中,以丹麦为榜样,呼吁教育界仿照丹麦老教育家格隆伟,到农村创办学校,以提高农民的素质。③同时,一些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留学的人,学成回国后也传播和推广西方的教育经验。当时,留学美国的陶行知、赵叔愚、傅葆琛等人学的是教育学,甚至是乡村教育专业,回国后便倡导和推动农民教育运动。此外,当时还多次派遣教育代表团访问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代表团回国后也积极地介绍和推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日本教育思想和经验。 乡建团体设立实验区,开展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目的, 是教育农民、改造乡村、改造中国,因而农民教育是重要基础。但是,各实验区农民的知识文化素质十分低下,难以适应乡村建设运动的需要。
因此,必须首先兴办农村成人教育,加强对农民进行科技文化和思想教育,以提高农民的素质。据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的调查, 1929年黄巷实验区有绝对文盲男106人,女210人,两者相加占实验区人口总数的 67. 81%。半文盲男104人,女3人,两者相加占实验区人口总数的22. 96%。非文盲仅男43人,只占实验区人口总数的 9. 23%。1933年,北夏实验区有绝对文盲男6342人,女 9638人,两者相加占实验区人口总数的72. 72%。惠北实验区绝对文盲人数也在70%以上。如此众多的文盲存在,无疑是对乡村建设的重大障碍,因为无论是乡民自治,还是农业推广,或者健康教育,都需要农民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所以,江苏省立教育学院自创办实验区开始,就首先抓农民教育。 通过创办平民学校、民众学校和农民夜校等成人学校, 开展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绝大多数的实验区都是以学校式教育为主要办学形式。
根据史料记载,在当时的13个乡村建设实验区中,共创办各类成人学校达204所,平均每个实验区多达5所。平民学校、民众学校和农民夜校等成人学校有正规化的教室,有比较正规化的师资、教材、管理,在系统化、专门化教育上有比较明显优势,在文化科技传播和思想精神教育上效果较好。同时,学校式教育也是教育学术团体和大专院校这些乡建组织所擅长的工作,所以成为各实验区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首选。在少数实验区,还辅以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等办学方式。如,晏阳初所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设立的定县实验区便是如此。所谓社会式教育,就是通过平民学校毕业生同学会,组织平民学校毕业生继续学文化、学技术,解决继续教育问题。当时的定县实验区,平民学校毕业生同学会发展迅速,到1935年10月,全县共有平民学校毕业生同学会138个,会员6983人,在解决毕业生的继续教育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平民学校、民众学校和农民夜校等成人学校教学活动, 都以农民的业余时间为主,即农闲季节的晚上时间学习,以不妨碍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原则。各类成人学校都是冬春农暇季节开学,秋夏农忙季节停止,主要原因是农民农忙时节劳作强度大,白天工作时间多。此外,师资多是乡村小学和私塾的教师兼职,教室大多是借用乡村小学的,这也是以业余时间为主办学的重要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平民学校、民众学校和农民夜校等都是业余学校和夜校。
特别申明:本站部分文章由网络收集整理.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