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论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新课程标准下,通过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必要性分析,阐明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应该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并结合实例证明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都说孩子是一张白纸,在这张纸上大有可以创作的空间。但是,谁来描绘这纸上的蓝图?有人说,当然是老师。若是老师,那么纸上可能画成一样。所以,绝不是老师,老师只是学生的领路人,而执笔者却是学生。
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我国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讨论,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还要动脑。这样,既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故能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学生自然就不会惧怕陌生的知识与技能,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以后走到哪里都会拥有一颗上进心,都会成为有用之人。
二、转换教师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
(一)教师非保姆,教法很重要
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的事情,教师的授课只是学习的一个环节,虽重要但不是全部。要让学生学好知识体系,必须让他们养成善于思考、爱提问题的习惯。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要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爱提问题的习惯,必须打破教师对课堂的垄断,打破讲台上的权威。也就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鼓励学生质疑,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师非保姆,教师的角色定位一定要准确: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而非知识的拥有者和宣示者。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一个解题者,学习的参与者,应与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还是一个思考的人,与学生一起寻找真理,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从而建立起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太强势,要给学生们想象的空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可以在某些难易适度的环节设置疑问,让学生思考,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避免出现思维惰性。
教师也是平凡的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无法解答时便会通过互联网等各种途径求助,还可以跟学生一起探讨。它可以打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严,不可冒犯的形象;它可以让学生明白,原来老师也没什么好怕的,也就愿意接近老师,敢于提问了。在课堂上,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隔阂,老师作适当的引导,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自然就活跃起来了。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如果老师一个人在台上发挥,同学们在台下听,是老师一个人在累,而且部分学生听得不耐烦了,就会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师的不满。他们或讲话,或睡觉、看小说,这样的课堂是失败的。如果学生自己发问,让学生走上讲台,他们真切的感受到了自己被关注,会努力的表现自己,其他学生必然跟着思考,或对提问者的思路提出质疑,或找出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此,你来我往,辩论之风兴起,学生获得了学习的自主权,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个人的认知在交流中得到完善,老师也就轻松了。这就是新科改中倡导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在课堂上看来,老师是轻松了许多,但这对老师的知识储备,思考的层次以及应对能力提出了挑战。老师要做到有备而来,方能应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要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为学生创造“科学、人文”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探究“人的反应速度”时,我首先表演了抛接硬币,一个、两个、三个,其中我有成功、也有失败。当我停下时,问到:“有同学愿意上台来表演给大家看吗?”话音刚落,许多同学都举手争相一试,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此时我顺势提问:“反应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很多学生回答:“反应速度与人的年龄有没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重量有没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注意力有没有关?”等等,一下子提出了很多问题。在这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里,放开了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极大发展。我再鼓励大家以五人为一小组选定自己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开展探究实验。整节课,大家都在快乐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设计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和理解生物知识,学会生活。
总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乐学,才是教师最大的成就。为此,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要解放自己,解放学生,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和谐的人,可持续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教师导读.广西教育出版社
[2]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教育研究.2001.9
[3]李凝.当代教师角色的转变趋势.教育科学.2001.2
[4]吴卫东.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教育评论.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