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文无忧为首页 | 把文无忧加入收藏夹 | 站务联系     论文格式网:论文格文下载,论文格式大全,论文格式范例,如何写论文,怎么把握论文的格式,分类最全的论文范文格式网。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大全 > 文科论文 > 教育论文
教育论文:近年新发表西周金文字的发展理念分析
近年新发表西周金文字的发展理念分析
| 文章出自:职称论文网 | 编辑:博士论文 | 点击: | 2014-12-24 15:04:32 |

以上各字诸家所说虽有歧异,但可以看出其所释意义也大都与烹煮义相关,而不与装盛类意义相关。
    再来看金文中的另一组类似铭文:
   
   
    战国金文有一个表示盛受、容受之类意义的“受”字,具体文例见表2:

    马薇庼先生将“旅、行、征、從”归为器名前的军旅用词一类。认为“從”就是随行的意思(49)。杜迺松先生认为“从”表示器物的性质,“铜器中的从器与行器应具有同样的性质与作用”。从铭文来看,“从(從)”與“行”似乎具有时代上的互补关系。根据统计,器名前作定语的“从(從)”共76例,主要分布在殷商和西周时期。其中,芮公鼎(2387/2389)《殷周金文集成》断代为春秋早期,刘雨先生则断代为西周晚期(50)。而这种用法的“行”共96例,绝大多数在春秋战国时期。西周时期只有3例,皆见于西周晚期: 
   
    根据内史亳同铭文中的字形和用法,吴镇烽先生的文章认为“同”是酒器,是“筒”和“筩”的本字。上部所从是一个象形字,象竹筒形,后加意符“口”,变成“同”。王占奎先生的文章也认为“同”可能来源于竹筒。去掉“口”,即象竹子。“口”更像圆形,也许可有可无。下面的两点可能代表“金”或酒滴,但是位置在下而不在左侧,似乎以代表酒滴为上选。
   
    由内史亳同铭文引发的对于“同”字结构和本义的认识进展,也为我们认识另一个字提供了启发。
    金文中有一个常见的字,其辞例和字形见表3: 
   
    本文曾于2010年11月以“近十年新发表西周金文中的若干新见字和新见字形”为题,参加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夏含夷先生主办的“中国古代铜器:最近发现、最近发展”国际研讨会(Ancient Chinese Bronzes from the Shouyang Studio and Elsewhere: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ommemorating Twenty Years of Discoveries)。会议期间,得到张光裕、朱凤瀚、宋华强等先生的指正和帮助,谨此致谢!此次发表,作了删改。
    注释:
    ①刘社刚:《兽叔铭文及相关问题》,《中国文物报》2003年9月19日第7版。
    ②程燕:《兽叔新释》,《古文字研究》第25辑,中华书局,2004年。
    ③郭沫若:《师克铭考释》,《文物》1962年第6期。
    ④于省吾:《师克铭考释书后》,《文物》1962年第11期。
    ⑤如无特别说明,器名后括号内的编号为《殷周金文集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84-1994年)器铭编号。各表中的著录号亦同。
    ⑥张颔、张万钟:《庚儿鼎解》,《考古》1963年第5期。
    ⑦董楚平:《吴越徐舒金文集释》,第261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⑧张桂光:《金文札记三则》,《古文字研究》第27辑,中华书局,2008年。
    ⑨唐钰明:《铜器铭文释读二题》,载《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1993年。
    ⑩李家浩:《夫申鼎、自余钟与子受钟铭文研究》,载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编:《俞伟超先生纪念文集:学术卷》,文物出版社,2009年。
    (11)董莲池:《金文考释二篇》,载《于省吾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
    (12)唐钰明:《铜器铭文释读二题》,载《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1993年。
    (13)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文物出版社,1990年。
    (14)王辉:《子汤簋铭文试释》,《文物研究》第6辑,黄山书社,1990年。
    (15)刘雨、卢岩编著:《近出殷周金文集录》(文中简称《集录》),中华书局,2002年。
    (16)史存直:《古音“之、幽”两部之间的交涉》,载《汉语音韵学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7)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7.4。
    (18)吴式芬:《攈古录金文》3.1.6。
    (19)方濬益:《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8.5。
    (20)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17.21。
    (21)戴家祥:《金文大字典》卷中,学林出版社,1995年。
铭文研究》,第177页,人民出版社,1954年。
    (22)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科学出版社,1957年。
    (23)张世超、孙凌安、金国泰、马如森:《金文形义通解》,中文出版社,1995年。
    (24)黄德宽主编:《古文字谱系疏证》,第713页,商务印书馆,2007年。
    (25)吴振武:《新见西周爯簋铭文释读》,《史学集刊》2006年第2期。
    (26)邓佩玲:《新见爯器铭文小议》,载《纪念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
    (27)张懋镕、王勇:《遣伯铭考释》,载李学勤主编:《出土文献》第1辑,中西书局,2010年。

    (28)《玉篇·示部》:“禲,无后鬼也。鬼有所归,乃不为禲。”《集韵·祭韵》:“禲,鬼灾曰禲。”
    (29)在芝加哥的会议上,承宋华强先生见告,张新俊先生已有相同看法(见张新俊:《殷墟甲骨文“臀”字补论》,《古文字研究》第28辑,中华书局,2010年)。本文论证小有不同,故仍存其旧。
    (30)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1)钟柏生、陈昭容、黄铭崇、袁国华编:《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艺文印书馆,2006年。
    (32)胡长春:《新出殷周青铜器铭文整理与研究》下篇,线装书局,2008年。
    (33)陈佩芬:《新获两周青铜器》,《上海博物馆集刊》第8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34)见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第1册,第65—66页,中华书局,1996年。
    (35)刘钊:《谈史密簋铭文中的“”字》,《考古》1995年第5期。
    (36)李学勤:《眉县杨家村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2003年第6期。
    (37)王辉:《四十二年鼎铭文笺释》,载《周秦文明论丛》,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38)周凤五:《眉县杨家村窖藏〈四十二年逑鼎〉铭文初探》,《华学》第7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39)周晓陆:《〈徕鼎〉读笺》,《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40)田率:《四十二年逨鼎与周伐玁狁问题》,《中原文物》2010年第1期。
    (41)郭沫若:《殷周青铜器》
    (42)《保利藏金》,第90页,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
    (43)邹衡:《天马—曲村(1980-1989)》,第491页图684,科学出版社,2000年。
    (44)胡长春:《新出殷周青铜器铭文整理与研究》,第122页,310号器,线装书局,2008年。
    (45)见《山西出土文物》(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编,1980年)64号,《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第707页970号,《中国青铜器全集》(文物出版社,1995年)8.29。
    (46)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第230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47)见张光裕、黄德宽主编:《古文字学论稿》,第167页图二、图三,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
    (48)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订补)》,第216—217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49)马薇庼:《彝铭中所加于器名上的形容字》,载《中国文字》第43册,1972年;杜迺松:《金文中的鼎名简释——简释尊彝宗彝宝彝》,《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4期。
    (50)刘雨:《乾隆四鉴综理表》,中华书局,1989年。
    (51)“行”字或释为“非”,见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华书局,2001年。
    (52)此器《殷周金文集成》断代为西周晚期,《中国青铜器全集》7.126定为春秋早期。
    (53)此器与曾亙嫚鼎的时代,《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科学出版社,2005年)断代为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
    (54)陈芳妹:《晋侯对铺》,《故宫学术季刊》第17卷第4期,2000年。
    (55)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第86页,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
    (56)董莲池:《鲁大司徒厚氏元簠器名用字研究》,《“网络时代与中国文字研究国际高级专家研讨会”论文集》,上海:2010年9月16—19日。
    (57)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伯旅鱼父簠跋》,科学出版社,1952年。
    (58)张亚初:《古文字分类考释论稿》,《古文字研究》第17辑,中华书局,1989年。
    (59)李存智:《上博楚简通假字音韵研究》,万卷楼,2010年。
   
    (61)严一萍:《金文总集》4.2722,艺文印书馆,1983年。
    (62)裘锡圭:《犅伯卣的形制和铭文》,载《保利藏金(续)》,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
    (63)李学勤:《犅伯卣考释》,载《保利藏金(续)》,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又见《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64)陈英杰:《读金小札(五则)》,《古文字研究》第25辑,中华书局,2004年。
    (65)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第177页,科学出版社,1957年;于省吾:《双剑吉金文选》,第326页,中华书局,1998年。
    (66)徐锡台:《应、申、邓、柞等国铜器铭文考释》,载《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第355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67)刘钊:《〈金文编〉附录存疑字考释(十篇)》,《人文杂志》1995年第2期。
    (68)《金文诂林附录》,第1785页,香港中文大学,1975年。
    (69)曹锦炎:《鸟虫书通考》,第193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
    (70)吴镇烽:《内史亳丰同的初步研究》,《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2期;王占奎:《读金随札——内史亳同》,《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2期。
    (71)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卷一。
    (72)林义光:《文源》卷十,第11页,1920年写印本。
    (73)高田忠周:《古籀篇》四十八,1925年日本说文楼影音本。
    (74)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北京中国科学院,1954年。
    (75)李孝定:《金文诂林读后记》卷七,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2年。
    (76)黄盛璋:《战国祈室铜位铭文破译与相关问题新探》,载《第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续编》,香港中文大学,1993年。杜廼松:《青铜器铭文中的金属名称考释》,载王昌燧主编:《科技考古论丛》第2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77)吴式芬:《攈古录金文》2.3.78;吴大澂:《愙斋集古录》第二册,第13—15页。
    (78)王国维:《观堂集林·毛公鼎铭考释》,中华书局,1959年。
    (79)唐兰:《何尊铭文解释》注12,《文物》1976年第1期。
    (80)刘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2.41。
    (81)刘心源:《古文审》6.5。
    (82)徐同柏:《从古堂款识学》16.18。
    (83)孙诒让:《古籀余论》卷二。
    (84)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录伯簋再跋》,科学出版社,1952年。
    (85)郭沫若:《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人民出版社,1954年。
    (86)强运开:《古籀三补》卷十三,第7页。
    (87)《金文诂林附录》,第1469页,香港中文大学,1975年。
    (88)李学勤:《何尊新释》,《中原文物》1981年第1期;收入《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89)周凤五:《眉县杨家村窖藏(四十二年逑鼎)铭文初探》,《华学》第7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90)董珊:《略论西周单氏家族窖藏青铜器铭文》,《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4期。
    (91)唐兰:《天壤阁甲骨文存》第5片考释。
    (92)芃,並母冬韵。鳳,並母冬韵。風,帮母冬韵。汎,滂母侵韵。軓,並母侵韵。
    (93)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第4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友荐云推荐
相关论文列表
文无忧论文格式网是一个专业提供各类论文的标准格式,标准论文格式范文,各类论文范文模板,免费论文下载,各类应用文文书、合同范文等的论文网站。
Copyright©2012-2046 文无忧.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无界 文无忧—文无忧 让你行文无忧 版权所有 文无忧lun.wen5u.com-论文无忧
网站合法性备案号:蜀ICP备140138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