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文无忧为首页 | 把文无忧加入收藏夹 | 站务联系     论文格式网:论文格文下载,论文格式大全,论文格式范例,如何写论文,怎么把握论文的格式,分类最全的论文范文格式网。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大全 > 文科论文 > 教育论文
教育论文:关于2013年高考复习的语文策略分析
关于2013年高考复习的语文策略分析
| 文章出自:本站收集 | 编辑:工学论文 | 点击: | 2014-12-21 21:01:15 |
    几十年的高考实践告诉我们,高考是一场没有炮火硝烟的现代“立体战”,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比拼,也是信心和功力的较量,还是策略和技法的角逐。要赢得这场特殊的战争,就必须运用特殊的方式。笔者以为,就语文学科的备考而言,理当注重以下“四力”。
    一、稳“定力”
    “定力”,其实就是由自信力、自制力、洞察力、辨析力、判断力、承受力以及功力、耐力、毅力等诸力构成的“合力”。在这个信息纷繁的时代,没有足够的“定力”,肯定会被“浮云遮望眼”,或人云亦云,或亦步亦趋,或举棋不定,或左右摇摆,或东鳞西爪,难免失却自我。
    尽管每年都有最权威、最规范、最具体的《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说明》)作为高考复习备考的指南,但是随着我省自主命题不断改革和发展,不难发现一种值得注意的奇怪现象正在快速弥漫——有些学校、不少教师的“定力”不是日益坚实,而是日趋疲软,不惜动用各种关系,借助多种途径,煞费苦心地到处打听和搜集一些关于高考命题的有关“信息”。而且还神秘兮兮把这些所谓的命题“信息”视为“秘籍”和“宝典”,不公开,不交流,不外传。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稍有常识的人都清楚,高考命题不但有严格的保密制度,而且命题体现的是集体智慧,而非个人意愿。换言之,即使有人甘愿违规透露一点“信息”,也实在是难以如愿以偿的。一是命题之前的个人设想肯定不会是具体的命题结果(即考查试题);二是一旦正式进入命题状态后,便再也没有“信息”传播的渠道。可见,能够从命题人员那里获得的“信息”,不是某种意愿、设想,就是一些思考、看法,不可能还有其他更多的内涵。而这些不确定的意愿、设想、思考、看法,比起省教育考试院编发的《说明》(包括“参考试卷”),不啻要朦胧和模糊多少。
    据笔者所知,就语文学科而言,每年被有些人奉若至宝的“信息”,不外乎这么几种:一是文本(体裁),二是题型,三是分值,四是模式。先说“文本”,最感兴趣的就是“文学类文本”和“文言文文本”,“文学类文本”是外国小说、中国小说,还是当代散(时)文、现代散文;“文言文文本”是传记类、叙事类还是说理类。再说“题型”,最关注的是“语言文字运用”和“《论语》解读和批判”,这些简答(评析)题会出现怎样的考查形式。接着说“分值”,主要是“文言句子翻译”和“古诗词鉴赏”,分值比重怎样,如何赋分。最后说“模式”,实际上就是写作命题采用什么模式,是“标题作文”的“变式”还是“新材料作文”。
    假如以上简述“基本属实”的话,那么这些“信息”究竟有多少“含金量”就不言自明了。以上“信息”涉及的内容,哪一点不在我们复习备考的范围之中?以“文本(体裁)”为例,这些文本哪个学校没有反复操练和强化过?倘若是做过的就能掌握,那么我们根本无需忧心忡忡;如果是做过了未必就能掌握,那么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如此看重。其他亦然。
    无数事实表明,任何学校要想取得出色的高考成绩,依靠的不是漂浮的“信息”而是深厚的实力。在复习备考开始偏离“高考精神”的今天,笔者以为,“定力”的有无多寡,已经不是可以“暂且不论”的话题了。稳住“定力”,就会有信心,有底气,有策略,有步骤,有操练,有实效。任何时候都应当切记:高考没有“神话”。语文学科只有通过扎实有效的复习备考,努力增强知识积累、语言运用、阅读和写作的整体实力,才可能在高考中游刃有余,稳操胜券。
    二、强“实力”
    高考,不是人人可以都“酷一次”“潮一回”“秀一把”的,没有一定“实力”,高考会毫不留情地对你说“不”。或许在有些人看来,语文没有数、理、化等学科那么专业,因为汉字大家都认得几个。然而,已经参加过高考和即将参加高考的“过来人”与“未来人”心里明白,高考语文的几个分数真的不是那么容易拿到的。毋庸置疑,“强‘实力'”是语文学科备考复习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通过什么途径真正实现“强‘实力’”的目标,却是门值得研究的教学艺术。笔者认为,实力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实力的外显,离开实力而奢谈能力是不实际的。而强壮“实力”的前提应该是明确语文学科究竟需要哪些实力。根据目前我省的高考语文试卷结构和内容,至少需要强壮四大“实力”——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和写作。然而,如果能够实现全面强壮这些“实力”的目标自然是最理想状态的功德圆满,而备考实践表明,试图借助复习来完成所有实力的提升也是不现实的。因而,明智而切实的策略就是有侧重地增强实力,用“实力”说话。
    根据多年的考试情况分析,笔者觉得,可以将“强‘实力’”的重点定位于识记、语言表述(简答)和“小阅读(论述类文本)”等方面。应该说,这几方面的“实力”都不是特别引人注目,甚至还有些被忽视和淡漠。尤其是识记和“小阅读”,没有多少人看重它们,因为在整份试卷中占据的分值不大,只有二十来分。而“语言表述(简答)”尽管涉及“语用”和“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三大板块,分值也约占试卷总分的三分之一。但由于分散在各个板(题)块,近乎“游兵散勇”,并不怎么显眼,况且又跟“阅读”交织在一起,彼此的分野模糊不清,“表述”自然被“阅读”遮掩,答案的正误优劣,大多从“读”的角度去分析和探究,似乎只要读”不出偏差就行了,跟“写(表述)”关系不大。其实并非如此。我们在高考阅卷中发现,有不少阅读题失分,主要还不是“读”的问题,而是答案的“表述”存在诸多缺失。
    增强“识记”实力,不只是夯实了语文学习的基础,加固了知识积累,更重要还在于能够鼓舞“信心”。以“默写名句名篇”为例,虽然只有区区几分,却直接关乎考生的考试心态,绝对小觑不得。假如“识记”实力较强,默写填空解答顺利而踏实,考试便信心大增,自信满满,这样的心态是正常乃至超常发挥学科水平的重要前提。而增强“小阅读”的实力对高考也相当关键,尽管分值比重不大,但由于以“刚性”的选择题为主,非正即误,不可掉以轻心。可是笔者发现,在高考备考过程中,能够切实重视“小阅读”、把“小阅读”作为重点进行强化的学校和教师,不是绝无仅有,也是屈指可数,导致考生的“小阅读”实力疲软,明显影响了语文的整体得分。增强“小阅读”实力,需要依据目前高考的设题特点和考查难度,更新备考理念,转变复习套路,以“深度理解”为重点,即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语面信息的关注进入到文本的语里信息(内在含意、思想等)的理解和分析,唯有经过这样的阅读指导和解题操练,“小阅读”的实力才能真正增强。至于“语言表述”的实力,似乎大家都不敢怠慢,但真正见成效的也不多,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方法。笔者认为,增强“语言表述”实力的有效方法莫过于进行多种仿真“操练”。不但要保证足够的量,更要追求具体的质,无论是语言运用、现代文阅读,还是古诗词鉴赏、《论语》解读和批判,都要通过“操练”来增强实力。当然,“操练”之后的批改、评析、修改、重做等环节也必不可少。不但要重视“语用题”答案的修改,也要落实“阅读题”“鉴赏题”等答案的修改和重做。内在实力的增强和外显能力的提升均离不开必要而适度的“重复”。     三、多“尽力”
    高考复习之于高中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常用“全力以赴,尽力而为”等来描述我们的努力程度,似不为过。然而,思想重视与行为体现不可避免地存在差距,备考复习每年都要有条不紊地“全力以赴”一番,“十八般武艺”早已统统耍尽,感觉越来越不灵验,而且在周而复始的不断循环之中,原先曾经“燃烧”的热情终于慢慢冷却,说起来“意义重大”的备考,逐渐演变为按部就班般的“例行公事”。出现这种耗散状态,究竟“尽”了多少“力”,实在难说。
    如实而言,语文备考需要“尽力”之处不少,或许各校各班各人的情况不同,不能整齐划一。然而,根据笔者多年的听课观察和分析研究,在可以借鉴几十年备考经验的今天,要想取得比较理想的备考效果,就应当着重在以下若干环节上多多“尽力”。
    首先,多“尽力”于资料选择。备考不能徒凭口舌之劳,仿真实战是必需的,因而各种相应的复习资料必不可少。但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资料稀缺,而是泛滥成灾。面对铺天盖地的资料,指导老师在甄别和筛选方面多“尽力”显得至关重要。资料选择的“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现行高考方案和考查模式中,语文仍属于“老大难”的弱势学科,常常处于被“挤兑”而且无人理解的尴尬境地,不但学校普遍不重视,多数学生也不怎么在乎。倘要跟其他学科去争时间根本不现实。故如何选择优质资料帮助学生落实操练,确是无奈而又明智之举。资料选择的“尽力”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尽量选用优质资料,既要堵截粗制滥造的假冒伪劣产品,也不要一味迷信所谓的“名师名校”,务必坚持标准,唯“质”是求;二是努力整合资料优势,不少资料往往只有部分试题还不错,多数试题则很一般,故要“放出眼光”,选取上乘试题,重新优化组合。
    其次,多“尽力”于解题指导。如何让学生“懂得”并“把握”正确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始终是备考复习的主要任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很多,也很灵活,但一些基本的思路应该是相通或类似的。笔者以为,恰当而有效的解题指导至少得体现如下要素。第一,强调审题意识。即便是非常熟悉的题干,也应当逐字逐句地细细斟酌,如2011年我省高考卷的第1题语音题的题干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跟常见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正好相反,可是不少考生根本没有细看题干,而是在思维惯性作用下,想当然地选择了“正确的一组”。第二,介绍解题思路,即展示从审题到答案形成的全部过程,如2012年《说明》“参考试卷”的第23题,先看题干“孔子和墨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明确归纳“共同主张”是关键,而从提供的两段材料看,内容都不是单一的,正确思路就是“求同存异”,重点关注“共性”话语,即《论语》的“泛爱众而亲仁”和《墨子》的“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两者皆有“爱人”思想,这样“以爱待人”的“共同主张”也就水落石出了。第三,呈现解题范式。不同考点和题型的解答并不相同,呈现规范的解题样式,显得十分必要。如古诗词鉴赏,为顺应阅卷习惯,通常可以运用“要点+理解(解释)+赏析”这种基本模式及其若干“变式”。以2012年《说明》“参考试卷”的第21题为例,“简析画线句子在全诗中的作用”,而画线句子是“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参考答案为“(要点)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由描写转为议论。(理解)哀叹桑树被毁,春蚕无叶可食。养蚕人的寒衣也无着落。(赏析)暗喻晋亡后造成的祸害”。当然,呈现范式之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解题“常式”,以便灵活迁移,切忌生搬硬套。
    再次,多“尽力”于答题评析。从整个复习过程看,解题指导还只是教师的一种“演示”,“演示”之后才是学生的解题“实战”。“实战”效果是否理想,试卷(练习)批改的结果可以比较如实地反映出来。当然,不必期待太理想的成绩,因为平时的实战操练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发现问题,了解缺失的存在。解决问题和缺失,便成为“答题评析”的重要使命。答题评析,自然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和优点,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还得花费在“针对性、警示性、纠错性”等方面。“针对性”是基点,评析答题情况,一定要在认真批改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找准学生解题中出现的“重点”失误。譬如写作审题出现的偏颇,主要是“放大”还是“缩小”,是“添加”还是“遗漏”,是“拔高”还是“转移”,是“沾边”还是“游离”。“警示性”是要点,评析要通过剖析典型的“错例”来“警示”学生,构成学生的“心理震慑”,以加深对“错例”的印象。如“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中的“僭”应当译为“过分”,评析时需将“超越”“代替”“差错”“虚假”等误译一一“警示”。“纠错性”是重点,纠错是评析的重中之重,没有纠错,评析就是“浮云”。纠错,不能简单明确一下正确答案,还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产生错误的不同原因,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另外,“纠错”还应当帮助学生修正和完善一些不够完整或规范的答案,使之升格。这种“评析”或许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四、重“给力”
    每年春夏季的备考复习不同于相对宽松的日常教学,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来形容似乎从来不会过时。以“效率”为首要目标,永远是备考复习的不变追求。简言之,“给力”就是效率高,不“给力”便是效率低,而重“给力”则是脚踏实地地努力争取备考效率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我们知道,备考的主体是学生,备考的终端是考试(高考),而备考的过程和形式则主要表现为环环相扣的“听(听课)”“练(操练)”“考(考查)”等。因而,扎扎实实地用信心、智慧和行动谱写不同凡响的备考“三部曲”,就是重“给力”的最精彩诠释。
    (一)听课“给力”
    听课,就是接收信息,是学习主体在学校求知的主要方式。学生听课“给力”,是保证复习真实有效的基本前提,否则备考目标难免落空。然而,听课“给力”不“给力”,固然有学生自身的若干原因,但更多的还是取决于教师授(讲)课是否真的“给力”。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清楚,复习授课似易实难,既不能简单再现,也不能机械重复,重在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发现自己的认知结构存在的缺陷,并通过精当的讲解,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让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而教师讲课“给力”的要领则在于课堂设计和课堂调节,语文复习课特别要避免喋喋不休的“满堂讲”,当以“点拨”为主,既要得当,又要透彻,不要搞什么思考的“余地”,但也不能处处先入为主,将学生的思维牢牢框定在教师的“预设”之中,尽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多一些主动“发现”的快乐,少一点“被接受”的苦恼。学生听课“给力”的重要特征是在聆听的同时能够展开积极思考,即呈现出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课堂学习状态。听课“给力”的理想结果是“懂”,尽管“懂”只是复习的初级目标,但“懂”是“会”和“巧”的前提,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如文言文阅读,大致读“懂”文本内容就是正确解题的必要条件,不然,赏析、断句和翻译等解答只能“跟着感觉走”了。
    (二)操练“给力”
    备考复习的二级目标是“会”,即具备运用知识解答问题(试题)的能力。笔者一直认为,应对高考,只“懂”不“会”则意义很寥寥。不少考试不理想的考生,并非输在“不懂”,而是伤在“不会”。“懂”的未必就“会”,“会”的必定大致能“懂”。而达成由“懂”到“会”的唯一途径就是各种操练。教学实践表明,有效“操练”的多寡决定了复习效果的优劣。语文学科长期存在“重讲轻练”的偏颇,尤其是课堂上的操练量明显不足。操练“给力”,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力求使课堂成为“操练”的主阵地。一般来说,课内的操练要比课外作业更能快速而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会”与“不会”,并解决问题于“最现场”,在学生急需帮助时雪中送炭,施以援手,及时“加长”那块影响整体的“短板”。如“现代文阅读”之“文学类”,由于每个题目的正确解答都得花费一定的时间,一些教师往往会布置学生课外完成,而课内则以校对和评析答案为主。其实,此类“操练”安排在课内完成,也许的确费时费力,会影响一点复习进度,但“给力”程度却非同寻常。2012年《说明》“参考试卷”的第15题“请简要谈谈小说带给你的启迪”,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探究题”。答案虽然不是唯一的,却也是基本定向定性的,因为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是确定的。“启迪”是“小说带给你的”,应当紧扣小说的主题或情节(如杰克做出取消安排的决定),假如有学生谈到“事业与情感无法两全”“失去的才是珍贵的”等方面了,就给予指正并结合文本做出合理评析。如此“操练”,必然“给力”。
    (三)考查“给力”
    这里说“考查”是为了区别于高考,也就是通常意义的分块测试、周考、月考、模拟考等专题或综合考试。考查作为复习备考必要环节和重要手段,每个学校无一例外都在运用。笔者曾研究过考试的功能,认为不同规格和性质的考试综合起来有“十大功能”,即评定功能、检查功能、训(操)练功能、反馈功能、加固功能、预测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优化功能和益智功能。考查“给力”,其本质就在于较好地发挥了考试的部分功能。愚以为,语文学科的考查(试)宜少不宜多,精心编制或选择试题,还得控制考查次数,这样才可能真正做到“给力”。原创性的高质量仿真试题是考查“给力”的重要前提,唯有“原创”才能“仿真”,因为高考试题都是“原创”的;唯有“高质量”才能有效发挥“检查”“加固”“预测”“优化”等考试功能,因为高考试题均系“高质量”的。高考考查的是语文能力,因而“给力”的考查也要更多地考虑能力提升,可以适当设计一些较高难度的考查试题。如“新材料作文”模式的审题难度就高于我省现行的“标题作文”,而经典散文的阅读难度也稍高于传统的“外国小说”,还有全国卷的仿句考查,其“语言含量”也比我省近年偏重于“价值(道德)判断”的语用题更高一些,等等。能力是相通的,具备了高一级的能力,不愁解决不了低一档的问题。
友荐云推荐
相关论文列表
文无忧论文格式网是一个专业提供各类论文的标准格式,标准论文格式范文,各类论文范文模板,免费论文下载,各类应用文文书、合同范文等的论文网站。
Copyright©2012-2046 文无忧.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无界 文无忧—文无忧 让你行文无忧 版权所有 文无忧lun.wen5u.com-论文无忧
网站合法性备案号:蜀ICP备140138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