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文无忧为首页 | 把文无忧加入收藏夹 | 站务联系     论文格式网:论文格文下载,论文格式大全,论文格式范例,如何写论文,怎么把握论文的格式,分类最全的论文范文格式网。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大全 > 文科论文 > 教育论文
教育论文:文本多元内涵和特征探讨
文本多元内涵和特征探讨
| 文章出自:本站原创 | 编辑:理学论文 | 点击: | 2014-12-21 21:00:35 |
“陌生化”这一原理是由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最先提出来的。他从主体的感觉出发,认为人的一般感觉是对熟悉的事物趋向于机械的、习惯的、自发的感知。艺术的目的与功能在于使观赏主体的感觉“陌生化”,克服习惯的、机械的认知,达到对事物内在生命的体验。通过“陌生化”鉴赏艺术作品,可以打破接受定势的束缚,使人们从迟钝麻木中惊醒过来,以一种新奇的眼光,去感受鉴赏对象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将“陌生化”原理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可以瓦解学生对文本在惯性思维作用下的自动化感知,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避陈去俗,翻新出奇,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去感受和发现文本的崭新意义,从而调动阅读的积极性和审美的主动性,全面、深刻、透彻地发掘文本的丰富内涵。
    一、从陌生处入手,探究文本的多元意蕴
    解读文本的过程,是探寻和发现文本意义的过程。根据“陌生化”的原理,作者在表达意义时一般不会用习惯的、俗常的手法直接向读者呈现,而是要对描绘的生活场景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变形,使其具有新奇陌生的面貌,来延长读者感受的时间,增加感受的难度。任何高明的作家永远都不可能把生活的内涵作定量的分析,把生活的各种关系作机械的组合,而总是在鉴赏主体能心领神会的基础上,采取各种艺术手段进行模糊处理,以拓展和丰富作品的艺术容量和审美意蕴。这就造成文本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模糊的、不确定的,很难用简单明确的语言来概括。正如清人叶燮在《原诗》中所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入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①文本的蕴藉含蓄、朦胧迷茫,更容易激发起主体觅隐索微和趋新搜奇的心理。阅读教学应该充分利用这种心理作用,引导学生在充满陌生感和不确定性的探究中对作品的复杂的形象、曲折的情节、深邃的意境、多义的主题进行审美观照。比如阅读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如果我们带着惯有的意识形态和阶级分析的先入之见来认识作品的主题,只能得出一个“批判小资产虚荣心”的单一、空洞的结论,感觉就会变得迟钝和麻木,思维也会随之僵化。如果能够以内在生命的直接体验将视线从通常的感知领域转移到新的感知领域,关注作者在表层的情节叙述和生活图景描绘之下所潜藏的言近旨远的内在情思,就会发现文本的主旨决非讽刺和批判那样生硬和缺乏人情味,主人公也决非用虚荣心就可以一言以蔽之。玛蒂尔德一夜的荣光换来了十年的艰辛和美丽容颜的凋零,让我们看到了浪漫的代价;一条仅值500法郎的假项链就能彻底击碎一个弱女子的梦想和向往,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下层人物命运的飘零和无助;作者看似不经意间发出的:“人生真是古怪,真是变化无常啊。无论是害您或者救您,只消一点点小事”的慨叹又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生天地之间偶然和无常;玛蒂尔德勇敢面对厄运的打击,设法偿还巨额债务,历时十年自我救赎,又让我们不得不敬佩她的诚信、自主、自立与自强;如果我们能将本文与同时代的《包法利夫人》、《简·爱》等一系列经典作品并列起来阅读,则可以发现这些女主人公都具古希腊悲剧人物的品格,面对命运的无端打击,及时决断,用自己的心与力顽强应战。据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作者还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女性自我发现的主题。“虚荣浮夸的讽刺?那只是莫泊桑故作的明修栈道的姿态罢了;独立对抗命运的女性,这才是他的暗度陈仓之实。”②
    “陌生化”阅读要求人们摆脱感受上的惯常化,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文本。每一次阅读活动都是与文本的一次心有灵犀的相约和充满变数的际遇,都是对作品意义的一种发现、一种创造、一种饶有兴趣的探索经历。在一次又一次的陌生化探索中,经典作品一次又一次地以新面貌呈现,具有似乎永远也说不尽的意义。读者面对的既像一座取之不尽、理之不竭的艺术宝库,不论什么时候研究她,都会有新的发现;又像一幢奇彩夺人的万花筒,不论从哪方面欣赏她,都会使人如沐春风,心旷神怡,给人以目不暇接之感、心灵悸动之能。     二、文本陌生空白点的发现、增补和填充
    接受美学认为,任何文本在读者阅读接受之前,只是一个多层面地未完成的图示结构,存在着不确定性和空白。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如果不用想象和理解将不确定的部分予以确定,将各层面的空白予以增补和填充,阅读活动就很难进行下去。这种“不确定性”和“空白”使得我们在接触文本的时候感到陌生,感知的难度增加,习惯性的认识受到阻碍,这就形成了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和落差,而正是这种距离和落差所带来的张力才是阅读的审美价值之源。因此,发现文本陌生的空白点和不确定性,想办法予以增补和填充,弥合和消除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张力就成为解读和审美的关键。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这里的“弟”和“阿姨”,指的是谁?他们与琵琶女是什么关系?这些诗中没有言明的地方给读者留下了陌生的空白点,激发读者探究的欲望,招引读者创造性的填充和增补。琵琶女在自述身世遭遇时,说自己“家在虾蟆岭下住”,说明出身贫苦人家,而贫苦人家的孩子能够“十三学得琵琶成,名数教坊第一部”,说明是自幼就来到教坊,跟家人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家人的生死变迁与她自己的命运变化也不可能有太大的关系。所以“弟”和“阿姨”就不能翻译成有亲属关系的“弟弟”和“姨妈”。查唐代《教坊记》中的记载:“坊中诸女,以气类相似,约为香火兄弟。”由此可知“弟”应当是指琵琶女在教坊中关系要好的同伴,“阿姨”所指应当是教坊中歌伎娼女的养母(即鸨母)。再结合唐代有征召年轻女子到军中充当营妓的事实,我们可以对这两句诗的意思进行如下的空白填充:“我的同教坊的姐妹们,前去从军服役(充当营妓),教坊的鸨母也离开了人世,随着岁月的流逝,自己的容貌也已衰老。”这等于教坊散伙,琵琶女无以为生,迫于生计,不得不嫁给商人。这样的解释,与琵琶女年轻时欢乐奢华的生活叙述以及她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叙述恰好一脉相承。如果按惯性思维将“弟”和“阿姨”解释为“弟弟”和“姨妈”,就会造成前后内容难以贯通。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③一般来说,在提供足够的理解信息的前提下,读者从文本中发现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愈多,思考与想象空间就愈大,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愈高。连续不断的发现、填充和增补陌生点、空白点的过程,就是读者根据作者的暗示和诱导,由此及彼、由显到隐地补充和扩展未被作者描述出来的部分,就是连续不断地避陈去俗、翻新出奇意义重构过程。如此一来,阅读活动充满着发现的惊喜和创造的欢愉,才会成为真正的精神享受。
    三、文本艺术形式的“陌生化”剖析
    传统的阅读教学有一个分析文章写作特点的环节,意在让学生学习和领会作者构思的巧妙、手法的高超、艺术表现的有力和精到。但是用于分析的那一套知识系统多来自语言学和文章学,长期以来缺乏充实和更新,已经变得陈腐和僵化,许多提法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靠这样老旧的知识怎么能分析出新鲜的意味呢?其结果往往是同一类的文章得出千篇一律的结论,陈词滥调,空洞乏味,落入“套版反应”。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当然离不开文章艺术形式的鉴赏和剖析,只不过要转变观念,引进先进的理论方法,从变换了的视角中引起学生对文本的陌生感,体验和感悟文本的形式之妙。一位教师在《项链》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没有分析通常认为是重点的、学生也十分熟悉的小说三要素,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甚至连悬念的设置、结局的出人意料之外这些一般老师誉为本文精华之所在的因素也弃置不顾,而是将学生感到陌生的原型理论引入课堂,别开生面,颇具新意。老师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提炼出构成故事情节的要素:美丽的容貌、奢华生活的幻想、偶然的机遇、项链、马车、舞会、丢东西、逃跑、命运的彻底改变,让学生很容易联想到经典的童话故事《灰姑娘》。然后把《灰姑娘》作为《项链》的原型进行比较、分析和探讨。莫泊桑套用了灰姑娘的叙事模版的痕迹无疑是非常明显的,表现的意旨是否也大同小异呢?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灰姑娘故事模式核心要素有以下三条:(1)绽放的青春;(2)以爱情超越等级;(3)幸福的结局。而玛蒂尔德的故事恰似灰姑娘故事的反转片:“(1)如花容颜的凋零——绽放的青春;(2)不幸婚姻中偶然灾难后的贫困艰难——以爱情超越等级;(3)耗尽一切后毁灭性的精神打击,造化弄人与生活的悲哀——幸福的结局。”两部作品尽管细节处处相似,题旨却绝无雷同。《项链》在艺术形式上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既巧妙化用了经典故事的原型,又对其进行了创造性改写,是典型的旧瓶装新酒。运用原型分析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明白,优秀的文学作品实际上都是在形象塑造、情节结构等方面的已有规范下进行的新的创作;另一方面可以复活学生内心的心理积淀,使学生在阅读当下文本的同时,与以往的阅读体验、阅读积累进行对接,阅读的视线被拉长,阅读对话的空间得到了拓展,阅读思维得到了深化,审美和鉴赏能力得到真实的提升。这种对文本艺术形式“陌生化”剖析的效果,对文本艺术价值的开掘和发现,绝非写作特点分析模式可以相提并论。
    现代文艺批评、文学鉴赏的理论发展已呈现出红红火火的繁荣态势。除了上文提到的原型理论之外,还有互文阅读理论、关于文体特征研究的悖论与反讽、隐喻与象征、对比与对称等成果、关于叙事学研究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要素、叙事人称等的成果,都可以为我们分析和鉴赏文本的艺术形式打开新的大门,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对这些新理论、新方法的学习和运用,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每次新理论、新方法的运用,都是一次陌生化的尝试,都会给学生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新鲜的刺激,都会从不同的侧面发掘文本的审美价值,使熟悉的文本在不同的阅读中常读常新,散发出永不枯竭的艺术魅力。
    注释:
    ①转引自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18页。
友荐云推荐
相关论文列表
文无忧论文格式网是一个专业提供各类论文的标准格式,标准论文格式范文,各类论文范文模板,免费论文下载,各类应用文文书、合同范文等的论文网站。
Copyright©2012-2046 文无忧.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无界 文无忧—文无忧 让你行文无忧 版权所有 文无忧lun.wen5u.com-论文无忧
网站合法性备案号:蜀ICP备140138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