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教材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长文,且在教材中所占比例随年级的升高而逐年升高。这些“长文”,文字较多、内容丰富、信息繁冗,客观上导致了教师怕教、学生厌学的现象。
如何辩证解决“长文”教学内容“长”与教学时间“短”的矛盾,实现“长文短教”,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难点,“它的成功探索,将影响所有文章的教学处理”(余映潮),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笔者试着从“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方面,聚焦长文教学内容的取舍,研究教学策略的展开。
长文教学内容的“取舍”:取其“一点”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所说:“无论怎样处理,无论运用什么手法,长文短教都重在一个‘短’字,这个‘短’字,又主要表现在‘点’上。长文短教的主要技巧在‘选点’。”也就是说,长文教学最重要的是从冗长的教学内容中选出“教学点”,取出“这一瓢”。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它需要教师历经深入研读文本的过程。
1.沉入长文展开细读
拿到一篇长文,教师首先要从文题、文意、文脉、文旨、文法、文体等几个方面较全面地把握文本。
文题。长文虽长,题目是文本的眼睛。有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开国大典》《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将相和》等;有的题目定语后面的中心词就是主要内容,像《跨越百年的美丽》围绕“美丽”表现的几个方面组材等。也有的题目富含深意,借景抒情,需要联系文本内容与写作背景来解读,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者肖复兴在纪念叶圣陶逝世三十周年时写下的,“那片”一词把人带进回忆、遐想的情境中,“绿绿的”写出爬山虎葱郁的生机,虽是记忆中的,但却清晰、深刻、充满活力。
文意和文旨。长文的文字信息量大,文意和文旨的解读要精准。注意不要因文字内容多而肢解文本、嚼碎文本,形成随心所欲的滥读、误读,如《鸟的天堂》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有的老师一叶障目,非要抓住“活泼可爱的小鸟”的画面,读成“要环保,要爱护小鸟”等。
文脉。解读长文要善于发现展示脉络的关键词、关键句。写人、叙事、写活动的长文大多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写,如《开国大典》按时间顺序写了四个盛大隆重的场面:“入场”“大会”“阅兵”“游行”。文中有四个含具体时间、事件的句子分别对应这四个场面,从这四个句子入手,理清文脉就简单明了了。在“大会”这个场面中,作者又用三个“接着”把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这三件事连起来,所以这部分突破脉络的重点可以抓三个“接着”。
语言特色。每一篇长文,因作者不同、体裁各异、题材千面,行文风格或语言特点是迥然不同的。比如《北京的春节》,这是“语言艺术大师”老舍的作品,文中像“一擦黑”“清一色”等口语化的词语,“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等词的儿化音,“掺和”等词的轻声,无不透着京腔的口语味;像“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朴实生动的比喻,“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多吃几个饺子”生动形象的描述,都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感。解读中要注意区分,品悟语言的准确与巧妙。
文法。即长文的写作方法,是“这一篇”在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不同于其他篇的特殊处。例如《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散文,“形、事、理”有机结合。“形象美”关键句中的“坚定”和“淡泊”,分别对应的“事例”是提炼镭和捐奖金、赠奖章,每一类事例后联结着含义深刻的“哲理”。写法的“密码”破译了,教学结构便会迎刃而解。
文体。即长文的体裁。不同的文体,其阅读方法是有差异的。童话想象丰富,情节离奇、有趣。上《巨人的花园》一课,就可以创设故事的情境,从人物超常与情节离奇中感受童话故事的奇妙、语言的生动形象;议论文中的“论据”与记叙文的“叙事”截然不同,“叙事”在议沦文中是用来论证“论点”的“论据”,如果上《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大讲文中第二段怎么“叙事”的,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将大打折扣。
2.确定长文的教学核心价值
提高长文教学效率的关键是“取其一点”。取什么,又怎么取呢?
(1)具有语文特点。五年级上册的《开国大典》作为语文课文,它首要的任务是要“理解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来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吴立岗)。因此,如何通过语言文字,通过顺叙写法,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以及排比、比喻等表达方式展现开国大典的盛况,感受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这些才是具有语文性的“语文价值”。
(2)具有代表性。五年级上册的《狼牙山五壮士》隐含着比较丰富的语文现象:一是按照“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的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条理清楚;二是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第二、第四、第五部分详写,突出表现五壮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其他部分略写;三是点面结合,既有七连六班这个英雄集体的壮举描写,又有马宝玉个体的细致描写;四是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精准生动,体现了五壮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我们不妨做个分析:按事情发展顺序叙事和详略得当的写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不可作为本篇长文独具的特点。点面结合是不是突出的写法呢?点面结合是场面描写的典型写法。从课题《狼牙山五壮士》看,此文重在写人,通过叙事突出人物品质,写人的主要描写方法是什么?动作、语言和神态。显然,第四点“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占据着代表性地位。
(3)具有统领性。四年级上册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从文脉看,全文主要写了叶老与“我”之间的两件事,每一件事情的叙写中,都自然流露出“我”的感受。因此三十年后,“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细读写“我”感受的句子,正是叶老人品与作品的伟大之处,也是叶老对我成长的影响,还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含义深刻的句子”。此课的教学设计可紧紧抓住“文脉”:事情、感受,一线贯穿,突破这几个长句的理解,对全文深刻内涵的理解亦水到渠成。
(4)便于上升为“类概念”。即可以迁移、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同一种语言现象。台湾作家林清玄信奉佛学,追求“尽心就是完美”。他的散文流畅清新,感情细腻真挚,宁静中透着激越,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人教版教材选入两篇他的散文:三年级的《和太阳赛跑》、五年级的《桃花心木》。把林清玄的这两篇散文放在一起,他似乎总是在悠悠地叙述生活中的事物,让人获得生活的启示。《和太阳赛跑》通过“我”和时间赛跑的几件事,感受到时间匆匆,启示人们要珍惜时间;《桃花心木》通过观察一位种树人奇怪的种树方法,明白了“人只有在不确定中才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从给人以警示或启迪的意义上说,林清玄的诸多散文,很像“寓言”。而这一点,可以归纳为阅读林清玄部分散文的基本图式。
在多数情况下,语文核心价值等同于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即“教学点”)。但因为长文是“教材”,教材有其内在的系统性与延续性,有其教学的对象——生动活泼的学生,于是,我们在“取其一点”时,还要考虑长文的语文核心价值是否符合教材的编排意图,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限于篇幅,在此不展开叙述。
长文教学策略的“展开”:落实一“点”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一“点”呢?我们对多篇体裁、表达各异的长文展开磨课研究后,初步形成了长文教学策略的四步骤:整体感知——巧妙切入——扣其一点——联结全篇。这个步骤既符合阅读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基本原则,也辩证地处理了长文的“长”与教学时间“短”的矛盾。
1.感知,整体把握做基础
对长文主要内容的整体感知,要注意文章的体式。写人记事的可从写了几件事或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说明文可从说明的几个方面来概括;寓言故事,可以抓写了一个什么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来全面把握。
抓体现长文脉络的语段,不失为整体把握的好办法。如《飞向蓝天的恐龙》抓过渡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帮助学生理清文本叙述思路;《草虫的村落》用问题“作者从哪个自然段开始,跟着小虫子走进了草虫的村落?在那之前又是什么地方”,引导学生揣摩行文思路。
尤为注意的是,整体感知与理清脉络环节是为后面“点”的突破作铺垫的。因此,设计要与后面的环节浑然一体,不能旁逸斜出。 2.切入,教学思路为关键
教学内容的“点”只是遍野散落的胜景,教师要为学生找到一条最佳的旅行路径,引领他们欣赏“长文”教学内容花红柳绿的胜境。在具体教学中,我们总结了文题切入法、文脉切入法、语言切入法、文意切入法、文法切入法等。试举几例:
《开国大典》采取文题切入法。从课题入手,“典就是典礼的意思,那么在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这是怎样的典礼”?进而,围绕“大典”,整体感知,初识“大典”(了解课文按顺序写了大典的哪几个场面);重点研读,感受“大典”(抓大会部分的关键句,从词语和点面结合的表达来感受);课堂总结,铭记“大典”(回归全文,升华情感)。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采取文脉切入法。文中写了两件事:“叶老给我批改作文”“叶老请我到家做客”。每件事中都有直接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这些写感受的句子又正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于是,教学从填写每件事中作者的感受和体悟出发,再由感受拎起两件事,从扶到放,学习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句子理解了,叶老的人品和作品对“我”成长的影响也就体会深刻了。
《将相和》采取语言切入法。以语言为切入点,咬定语言不放松,形成连贯的一条主线。抓住蔺相如和廉颇的语言,在故事情境中对比、体会,感受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
《飞向蓝天的恐龙》采取文意切入法。由“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一句理清全文的主要内容,再由“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到底是怎样的”聚焦重点段,品析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当。
《跨越百年的美丽》采用文法切入法。梁衡的这篇散文以“形”字开头,“事”“理”交错运用,全文绘形有神,传情有致,析理入微。我们可以聚焦这一写法特点,遵循作者的行文思路展开教学,以“美丽表现在课文的哪些方面”一问,引导学生寻找美,然后从“形、事、理”三个角度整理发现“美”。
3.扣点,重点难点求落实
这里说的“点”,就是教学内容取的一“点”,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是某种阅读技能的训练;可以是突破研读一个重点段落;可以是某种表达方式的揣摩。不管哪一点,教学的开掘要丰满,要落实,要引领学生“慢慢走,欣赏呀”。
让我们走进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的课堂情境中:
师:(出示句子)一起读这句话。句中有个关键词语“春风拂面”,(板书“抓关键词”)拂是什么意思?
生:吹过。
师:准确地说是轻轻地擦过。当春天来临,柔柔的春风轻轻吹过脸庞,有什么感觉?
生:很轻快,很柔和。
生:很清爽,心情一下子好多了。
师:是呀,吹面不寒杨柳风,带着你们的感受一起读这个词。(生读)叶老怎样的批改让“我”有春风拂面的感觉呢?让我们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板书“联系上下文”)默读课文,画出叶老给“我”批改作文的句子。(生默读课文)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你画了哪个句子?
生:“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这是作者初看那篇作文时的情景,从哪些词感受到叶老的认真?
生:密密麻麻。
师:一起看看叶老修改后的那篇原文(出示修改的原文)你看到了什么?
生:到处都是增添的字。
生:我看到了许多修改的符号。
师:是呀,这么多修改符号,这么多增添的小字,真是密密麻麻呀。这篇文章共有160多处修改,可见叶老是多么认真呀。难怪“我”虽然——(生接读句子)。
师:你还画了哪些句子?
生: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师:我回到家后仔细看了叶老的批改。叶老的修改让字更准确,句子更干净、规范,表述更确切。叶老改得多么认真呀,所以我虽然——(生读句子)
生: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
师: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带给“我”温暖,以至于“我”虽然——(生读句子)
师:同学们,想不想看看这位老人?(板书“链接资料”)(出示叶老的资料:这就是为肖复兴批改作文的叶圣陶老人,他是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发表过许多小说、散文、新诗、童话。批改作文时,他已 北京代写论文经70高龄了,还担任了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繁忙的工作之后,他依然在一字一句地对每篇参赛文章作细致的批改。一个多么认真、平和的老人啊,难怪“我”虽然——(生读句子)
4.联结,教学全局要观照
联结的关键是找到“点”与“全局”的“联结点”。
可以采用发散联结。《飞向蓝天的恐龙》通过叩击“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一句中的两个词语“一支”和“漫长的”,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用词的精准。仅到此,完成的是“点”的开掘。接下来,散发开去,可出示课文中用词精准的五个句子,引导学生“像这样准确的用词,在课文中还有很多,这几个句子中就有不少,你发现了吗”辐射全篇,使学生在训练中习得用词的妙处。
可以采用纵深联结。《跨越百年的美丽》选择“提炼镭”的事例,在品味关键词的过程中读懂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从而初步了解其“人生意义”,然后通过联系下文中最能体现其伟大成就的排比句(直接写哲理的句子),进一步读懂居里夫人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最后可放手让学生运用方法——借助事例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自读自悟文中的哲理,实现纵深联结,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