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
发布时刻: 2003-4-12 作者:刘志琴
20世纪末中国学术界最惹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是文化史研究的中兴,它的成长已经超越传统的文史领域,而日益成为现代中国学术研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植关注的热点。然而这个领域曾经被长久萧条,从5O年月到80年月初,全国没有一所年夜学设置文化史专业课程,更没有一个专门的文化史研究机构。50年来还没有一门学科这样年夜落年夜起,它的升沉跌荡放诞,反映了中国史学培植的弯曲勉强道路,也揭示了中国人平易近追求现代化的艰难过程。
此刻要对近代文化史研究中涌动的社会思潮作总体性评价,不尽适宜,但它在学术上提出的课题,频频的论证,分歧定见的争鸣,却历历在案,了无比雄厚而又具体活跃的内容。深挚的文化蕴蓄、频频的文化论战与微弱的文化研究形成伟年夜的反差,这不是有时的现象。
1949年后,在理论界成立了历史是阶级斗争史的概念,这对不认可阶级斗争的旧史学是一场革命性的厘革,正因为如斯,它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热情。然则把几千年的文明史悉数归结为阶级斗争史,肇启了阶级斗争的绝对化;把影响历史的文化成分摒弃在视野以外,概略看成唯心主义的文化史不雅观加以扑挞,不能不导致复杂现象的简单化。文化史研究不只为其他专业史所消融,在现实中也失?了赖以存在的理论根柢根底。“十年浩劫”几乎扫荡了实足文化遗产,更无从进行文化史研究。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信仰,对社会主义不切现实的设想,与外部隔离的社会情况,导致了熟悉上的误差,自感受新中国早已治理实足文化题目问题,甚至凭借一句语录就可以搁浅复杂的文化争端,无需要再从文化上反思。社会不能供给文化研究的原动力,文化研究也就失?了生机,理论指导的失落误和学科培植的偏颇,招致文化史研究的中止。
由此可见,文化研究的隆替与国家命运彼此关注。国家命运的起色,自然也就成为文化史研究的转折,对“十年浩劫”的反省和对国情的从头思虑,是激起人们进行文化反思的第一动因。
自然科学界率先从文化角度反思近代中国科学后进的原因,从而走进历史的深处。1982年10月在成都召开“中国近代科学后进原因”学术谈判会,提出从文化传统试探近代中国科学后进原因的命题。古代中国的科学手艺长久领先全国,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辉煌的篇章,为什么近代科学不能在中国发生,反而年夜年夜后进于西方?这一题目问题在80年月初提出,是醒目而峻厉的。
与会者脑子活跃,有的从中国科学内在缺陷方面剖析,感受在中国古代科学手艺功效中,手艺作功效占绝年夜年夜都,手艺结构的非开放性,加重了手艺转移的难题,儒道互补的文化系统使得理论、执行、手艺三者彼此隔裂,不能泛起彼此促进的良性轮回;有的感受,中国封建主义的用人轨制架空和厌弃科学手艺,缺乏发生近代科学的社会前提;有的则感受以伦理为中央的文化范例,不存在自力于政治意识以外的学术脑子,这是中国不能孕育近代科学系统的主要原因。(3)
就会议供给的论文来说,对近代科学后进原因的剖析未必充裕,然则从文化传统方面提出命题,涉及到中国沿袭数千年的价钱取向、脑子体式格局、平易近族心理能不能顺应现代化这样一个复杂题目问题。这也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往后,实施开放政策,引进西方提高前辈的科学手艺,首先在自然科学界激起的回应。
同年12月,在上海召开中华人平易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文化史研究闲谈会,会议群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考古、文献等学术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就若何填补中国文化史研究的伟年夜空白交流定见(4),并倡议立刻机关力量开展专题研究,做好舆论宣传,推进文化史研究的中兴。
文化热与日常时尚分歧,需要有学术研究的蕴蓄,并非如时论所谓一哄而起,它的启动毋宁是滞重的。早在1980年,李泽厚在《孔子再评价》一文中已经提出研究平易近族文化心理结构转换的题目问题,其时的理论界年夜多关切孔子的评价,而对文化研究中这一最具近代意义的课题,并未引起应有的正视。直到1983年9月28日,《亮光日报》才揭橥了《关于文化史研究的初步设想》一文,这是1949年往后见诸报端的、从总体上钻研中国文化史的首篇文章,与上海会议相距已达10个月之久。
毫无疑问,文化史研究的勃兴,时代的需若是决意性的成分。1984年经济改造的周全铺开,对文化研究起了光鲜明显的增温效应。人们恰是从对传统文化的反省、中西文化的对照安好易近族心理的分化中,挖掘有利于现代化的成分,改变概念,以竖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顺应的文化意识和心态,给现代化授予新的精神动力。是以,本属于历史领域的文化史研究,在现代具有乖戾的现实意义和普遍的社会根柢根底,并是以成为世纪末中国的一年夜显学。
二、热点追踪
80年月兴起的文化热凸起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题目问题,从近代史上总结中华平易近族追求文化近代化的过程,成为现代中国学术研究的热点话题。据不完全统计,从1983年到1989年,共揭橥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论文60O多篇,年平均在百篇之上,以下所列为学者关注的主要论题。
(一)文化近代化起点题目问题的复出与论证
关于中国近代化的起点题目问题,50年前有宋元说、明清说、鸦片战争说,莫衷一是。中华人平易近共和国成立后,年夜体上统一于鸦片战争说,因为这和中国近代社会的厘革联系在一路,是以鲜有争议。80年月有关明清之际是中同文化近代化劈头的概念如异军突起,惹人注目。这一说法的始作俑者20年月有梁启超,50年月有侯外庐,但从论证上来说,自侯外庐的《中国早期启蒙脑子史》后,20多年无复杂但愿。值得注重的是,80年月以来有一批老中青学者再次提出这 课题,并加以论证,感受明清之际泛起了打破封建藩篱的早期平易近主主义意识;属意新兴的“质测之学”,吸收科学成长的新功效;拓荒一代重现实、重实证、重实践的新学风。(5)有的感受,曩昔对这一课题的论证根底规模在精英文化的条理,研究的深切,有待扩年夜视野,从社会史的领域挖掘民众文化资料。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起自明清之际,履历了开启―中止―再开启的过程。与西方人文启蒙分歧,中国早期启蒙的特点是政治伦理的启蒙,这首要显示为对忠君信条的嫌疑、报复与褒贬,而且下延到恢弘公家。(6)
持有上述概念的文章,现实上在分歧水平上对美国学者费正清论说中国近代史的“冲击一回响反映”模式透露表现了异议,感受这一概念轻忽了中国社会和文化自身的变异,是以,挖掘中国传统社会萌发近代化的脑子成本是这一题目问题取得但愿的要害。
(二)对中国文化近代化过程的回首成为敏感的学术题目问题
对洋务运动及其思潮的评价是个颇为敏感的题目问题,1949年后,学术界对此一贯持褒贬立场,很少揭橥分歧定见。80年月后,学术界从近代化过程的角度对此进行从头审阅,提出洋务思潮的概念。论者感受,洋务思潮既有全国潮水的影响,也是龚、魏经世致用脑子成长的必然效果,它以“变通”、“师夷”、“工商立国”为特点,对封建传统有必然的冲击浸染。(7)对洋务思潮与洋务派某些政治行径不能混为一谈。有的对“中体西用”作出新的注释,感受“中体西用”是行使儒家传统引进西方文化,削弱进修西方的阻力,力争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西学的生根之处,经过过程对西学的领受实现中国文化的自我更新。所以,“中体西用”虽然自己有弗成战胜的矛盾,但在其时起了好的浸染。(8)与此有关的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有的感受洋务运动组成了进修西方的一个主要关头,是促进平易近族成本主义成长的时代潮水,其历史浸染不能低估。(9)持否认定见的则感受洋务运动是政治运动,从它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安好易近族成本主义的相干来看,首要浸染是颓丧、反动的。(10)
与此相联系的是关于“西体顶用”的争论。李泽厚在《西体顶用简释》一文中对这一命题作了阐释,感受:“体”是社会存在、出产体式格局、现实生涯以及成长在这体上的理论形态。现代化未就是西方化,但西体的本色就是现代化,这是指以西待遇代表的现代化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就是从西方社会存在本体中发生的科学理论,恰是从这个意义上才可谓西体,而“顶用”、就是若何连系中国现实加以运用。附议者感受,“西体顶用”论旗子光鲜地撑持改造开放,虽然将中西文化纳入“体用”领域不尽正确,但偏向是对的。有的还增补说,“西体”的首要部门应是商品经济,成长商品经济必然与传统系统编制发生矛盾,提出这一概念以与“中体西用”相对立,其意义是复杂的。(11)
“西体顶用”论一出,即受到来自两个偏向的回嘴。有的感受这是“全盘欧化”的论调,本色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