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山区地形崎岖,地质条件复杂,道路(铁路、公路)沿线山地灾害众多,自然环境脆弱。作为西部大开发先行的道路工程建设,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复杂,对环境的扰动和破坏较大。要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道路工程必须重视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建成为绿色通道。道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水环境(地表水和地下水)、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环境保护贯穿于道路选线、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本文仅从工程设计的角度,针对道路工程的主要环境问题,总结与环境协调的设计理念。目前,道路工程建设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有:隧道排水导致山区水资源涸竭的水环境问题,路堑高边坡破坏植被的坡地生态环境问题,路堑开挖诱发工程滑坡的坡体地质坏境问题,工程弃方处理不当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为解决这些工程环境问题,从研究工程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出发,归纳了相应的与环境协调的设计原理:基于水环境平衡的隧道防排水设计原理,控制路基边坡高度的支挡收坡设计原理,坡脚预加固的路堑工程路径设计原理,沟头填垦的工程弃方开发性处理原理。
水环境平衡的隧道防排水设计原理隧道工程与水环境的相互作用山区道路的隧道工程众多而艰巨,其环境保护的主要课题是保护洞顶水资源。目前我国越岭隧道“防排结合,以排为主”的防排水原则,会导致洞顶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和井泉涸竭,地面岩溶塌陷,恶化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因而隧道防排水“以堵为主”的呼声日高11刊。但是,隧道工程与地下水形成了复杂的相互作用链,完全封堵地下水,衬砌将难以承受巨大的水压力。因此要建立维持水环境平衡、减少洞顶环境灾害和隧道水压力的隧道防排水设计原则。水环境对隧道工程的作用表现为形成水压力和隧道涌漏水。“以排为主”的原则,通过在衬砌外维持长期持续的排水来降低隧道外水压力,减小衬砌工程。隧道排水对水环境的反作用导致洞顶水资源涸竭,水环境失衡,引发环境灾害。隧道“以堵为主”后,洞顶在降水补给大于隧道渗漏的条件下,水环境得以恢复:地下水位上升,疏干漏斗缩小,水环境逐渐达到新的平衡,环境灾害得以减轻甚至消除。
路基支挡工程的收坡设计原理路基工程与环境的关系在山岭重丘区,路基工程的地段长,高度大,与坡第1期蒋忠信崔鹏:山区道路工程与环境协调的设计原理地生态环境的关系密切。但在当前的道路尤其是高等级公路的工程建设中,囿于经验或初期投资,往往不设坡脚支挡工程或只设矮小的脚墙,不能有效地固脚和收坡,致使其逐级放缓的边坡愈挖(填)愈高,形成顺山皮刷坡或顺坡铺填的现象,边坡过高过陡。由于坡面植被遭到大范围破坏,边坡防护又多采用浆砌片石或锚喷混凝土等全封闭措施,植被难以恢复,酿成生态环境灾害。为保护和恢复坡地生态环境,在路基工程的设计中,要求处理好边坡结构形式与支挡工程、地质条件、坡地形态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使边坡工程能确保稳定,又经济合理,并减小对坡面植被的破坏。其主要途径一方面是通过合理选择边坡坡率和边坡形式,相应设置坡脚支档工程,来控制边坡的高度;另一方面是尽量采用边坡绿化防护工程,恢复植被。
挡土墙高度与边坡高度的关系道路路堑坡脚和路肩部、路堤坡脚设以重力式挡土墙为主要型式的支挡工程,一方面可巩固坡脚,稳定边坡;另一方面,因支挡工程陡立,其面坡远陡于岩土体边坡的稳定坡率,可降低边坡高度,起到“收坡”的作用。
论文下载,下载下来可不是把论文里边的名字换成你的就行了哦,这样是不对的哦,亲,一定要自己创作哦,因为期刊是要查抄袭的哦,多了解一下期刊的要求以及各地的评职标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