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文无忧为首页 | 把文无忧加入收藏夹 | 站务联系     论文格式网:论文格文下载,论文格式大全,论文格式范例,如何写论文,怎么把握论文的格式,分类最全的论文范文格式网。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大全 > 管理论文 > 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公共管理论文范文:基于我国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的科普工作策略研究
公共管理论文范文:基于我国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的科普工作策略研究
| 文章出自:论文发表 | 编辑:职称论文格式 | 点击: | 2013-10-24 22:48:14 |

    基于我国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的科普工作策略研究
宝 胜(渤海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辽宁锦州 121013)
摘要:公众科学素养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实力和潜力的主要因素。在分析了我国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的现状和特点基础上,阐述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公众;科学素养;科普工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 G312文献标识码: A
1 公众科学素养的含义和重要性
公众科学素养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作为科技创新基础的公众科学素养日益成为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实力竞争的焦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发展的实力和潜力。
    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曾经指出:在当代,一个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不仅体现在它的科技成就上,而且体现在其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既要依靠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高峰上不断攀登,也有赖于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应用和支持。[1]这说明,我们必须重视和解决好现代科学技术活动的两个主要环节,一是探索,即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它是科学技术的生命所在。
    另一个就是科学技术的普及、传播和应用,这是科学技术的力量所在。这就好比鸟的两只翅膀,科学技术这只智慧之鸟,只有展开双翅的时候才能高高飞翔,把人类引向更高的境界。
    因此,只要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让公众理解科技事业,才能激发他们学习和利用科学技术的热忱,只有当科学技术广泛地内化于公众头脑并用于实际操作时,科学技术才能转化为物化成果,成为巨大的社会力量。
    为了提高国民的基本科学素养,许多发达国家不仅重视科学研究的突破,鼓励科学家们刻苦钻研,多出成果,而且在普及科学,让公众理解科学技术活动方面也有很多得力的措施和得当的方法,不仅给我们很多启示,而且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让每个人口袋里都有一本科普书”,旨在“培养读者按照科学思考问题的习惯,按照科学看待事物的眼光”。80年代中期,英国发布了《英国:公众理解科学》的长篇报告,指出该“报告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公众对科学技术更好的了解是促进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科学素养正在变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能力”,“对科学缺乏起码理解的人,就无法分享现代人类思想的丰富宝藏”。在美国, 1965年旧金山市政府作出一个重要决定,在196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旧址上,金门湾畔的艺术宫旁边建立一个旨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的探索馆,其指导思想就是要让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感受到自己是科学的主人,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直接和科学技术对话,离开这里的时候将在很大程度上不再对科学技术感到陌生和畏惧,能够真实地理解科学技术和人类的关系,理解科学技术的价值。此举引起了美国公众的极大兴趣,产生了相当好的效果,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新的启迪。[2]我们的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曾多次强调,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同时把科教兴国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可见,提高广大公众的科学素养已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这对于现代社会健康、高效运行的重要意义正越来越多地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2 我国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的现状和特点
中国科协针对我国成年公众相继进行了6次科学素养的专门调查,但正式出版调查报告的只有两次,分别是2001年和2003年。[3]据2003年的调查数据,按人口比例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达到1·98%,这比2001年的1·4%和1996年的0·2%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结束了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出现了逐步增长的趋势。[4]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这一比例同时表明,我国还有98·02%的人没有达到基本的科学素养,这对于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个惊人的数字。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相关部门不能不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在提高国民科学素养方面要下大力气了。
    另据相关调查结果,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呈现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地区之间不均衡,比例变化不同步。按地区划分,我国东部地区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2·0%,中部地区为2·3%,西部地区为1·5%。与2001年相比,东部地区有所下降(2001年为2·3% ),中部地区增长最多(2001年为0·9% ),西部地区增长次之(2001年为0·7% )。
    二是不同性别公众的科学素养仍有明显差异。2003年男性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为2·3%,女性的比例为1·7%(2001年,男性为1·7%,女性为1·0% ),相差0·6个百分点。
    三是文化程度越高的人群,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越高。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和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依次为1·5%、6·2%、10·7%和13·5%。而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零。
    四是不同职业的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不同。学生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最高(15·6% );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8·2% )和专业技术人员(7·4% )次之;列第三位的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负责人(5·4% )和办事人员与有关人员(4·1% );列第四位的是生产工人、运输设备操作积极有关人员(2·5% )、商业及服务人员(2·3% )、失业人员及下岗人员(2·3% )和离退休人员(2·0% )。家务劳动者和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不足1% (分别为0·7%和0·3% )。
    五是城乡公众的科学素养差距较大。2003年城市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4·1%,乡村居民为0·7%。有相当比例的公众(特别是在乡村)迷信程度仍然严重。在调查公众对封建迷信相信的程度时发现,高达20·4%的公众相信(很相信和有些相信)“求签”; 26·6%的人相信“相面”;14·7%的人相信“星座预测”; 4·8%的人相信“碟仙或笔仙”; 22·3%的人相信“周公解梦”。


    六是科学素养的水平与被调查者的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大,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越小。如18—29岁为3·7%, 30—39岁为1·8%, 40—49岁为1·4%, 50—59岁为1·1%, 60—69岁为0·5%。因此,尽快提高中老年人的科学素养已是当务之急。
    七是城乡不同收入公众的科学素养也有较大差别。城市高收入和中收入水平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明显高于低收入者,其比例分别为5·2%、4·7%和3·1%,乡村高收入水平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明显高于中收入和低收入者,其比例分别为0·9%, 0·5%和0·6%。因此,收入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的一个主要原因。
    从总体上说,我国81·5%的公众对科学技术发展持积极的态度。科学家在公众心目中居第二位(46·9% ),教师的声望最高位居第一(57·5% ),医生居第三位(42·0% )。有88·3%的公众赞成“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我们的后代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的观点。[5]
3 提高我国公众基本科学素养的对策思考
3·1 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作用和影响,让科普活动深入到千家万户
据2003年的统计显示,我国公众接触媒体频率(天?周)最高的是电视,其中每天看电视的比例高达82·0%;其次是报纸、广播、杂志或刊物、图书以及因特网和音像制品。
    大众传媒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和形象直观等多种优势,在科普宣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有利因素,向公众宣传科学思想,提倡科学精神,介绍实用技术,让人们的生活逐渐走近科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类传媒的特点和优势。如针对电视普及率高的特点,制作一些高水平的科普节目,增设专用频道,生动、形象、直观地向公众展示科学成果,介绍科学知识;利用互联网络,办好科普专业网站,迅速、直接地传递科技信息,让人们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报刊杂志要开辟专栏,图文并茂,深入细致地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另一方面要增强科学工作者的交流、沟通和宣传能力,让他们学会利用各类媒体,学会介绍自己的思想和成果,争取公众的理解和社会的承认,这无论对科学工作者本人还是对广大公众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的发展就是建立在广泛的交流基础之上。科学家们最先是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同大自然进行交流,随后与同行之间的交流增多了起来。现在,科学本身的发展要求科学家们必须与公众进行交流,在这其中传播媒介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此外还有一点就是要努力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如果我们的工作不为公众所吸引,那自然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我们的宣传普及工作既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又要讲究方法,讲究艺术性。
    3·2 加强和完善科技场馆等科普设施的建设,使广大公众有更多的机会接近科学、感受科学
我国公众参观科技馆等科普设施的比例较低。据2003年的统计,在过去的一年中参观过3次以上科技馆的比例非常低(0·7% ),参观过一二次科技馆的比例仅为7·2%。根据调查统计,在各种公众没有去科技馆参观的原因中“本地没有”占第一位,比例为57·7%,“没有时间”和“不感兴趣”占第二位和第三位,比例分别为17·8%和8·9%。“门票太贵”并不是影响公众到科技馆参观的主要原因,比例只有1·8%。
    科学宫、科技馆等科普设施以其独特的设计,逼真的模型向人们展示自然界的奥秘,介绍科学探索的历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科普场馆的数量不多,难以满足广大公众参观、学习和体验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不严再加上公众素质不高等原因,现有场馆的利用率不高,而且损失严重。仅以中国科技馆为例,自2000年4月29日新展厅对外开放以来,已接待了上百万观众,显示了极大的吸引力,这无疑是件好事。但是开展不到半年,一些主要展品不能正常运转了,只能作为一种摆设,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场馆设施的建设,满足广大公众参观、学习和实践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进行科学管理,正确引导,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能闲置、浪费。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场馆设计、展品布置等方面要讲究科学、讲究艺术,贴近公众,易于理解。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作法和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例如,在法国巴黎的东北部有一个巨大的科学宫,它向公众综合展示人类科学技术活动的进程和最新成就。它没有按学科分类,也没有依据专业分类,而是以人类的基本需要和愿望,理出文明发展的四条线索。其一是人类需要了解世界;其二为人类需要了解自己;其三是工业化生产;其四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通过这四种内容和活动为主题的宣传,使得凡是到巴黎科学宫来的人不分国籍,不分社会背景和知识层次,都会觉得这里所展示的一切事情都与自己有关,都是自己非常想知道的,从而激起一种强烈的求知冲动。中国有13亿人口,科学素养普遍不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达到相应的规模和层次,让更多的人接近科学,理解科学。只要我们的各级政府切实重视,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
    3·3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把公众的思想意识和兴趣爱好逐渐引向科学的轨道
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到封建文化残余的影响,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思想还比较严重。尤其是一些新形态的迷信、伪科学在群众中还有一定的市场,像法轮功这样的邪教组织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必要作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教育活动,帮助广大公众分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唯物论与唯心论、无神论与有神论的界限,掌握科学武器,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规律办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这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具体落实,切实作好。二是要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和针对性的科普活动,把广大群众的注意力和兴趣爱好逐渐引向科学。
    科普工作应根据不同对象以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而避免同一模式、同样内容,不分对象。如针对广大农民可以开展“科技送下乡”和“科普之冬”等活动;面向青少年要开展“科技传播活动”、“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夏(冬)令营”等活动;面对广大工人可以举行“岗位能手比武”和“技术创新竞赛”等活动;而针对领导干部可组织“院士讲座”、“科技前沿报告”等活动。只要我们的方法得当,内容有针对性,科普工作会取得良好社会效果,在公众科技意识的提高,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相信科学、学习科学等良好氛围的形成方面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三是举办各种形式的成果展示和技术推广工作,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产生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但是我们在宣传这一科学论断,让公众理解其科学含义方面不能光靠文字的作用,而应该把具体成果,现实的成就展示出来,让公众亲眼目睹和亲身感受。如果我们通过一些“科技周”、“科技节”和“科技月”等活动,让公众经常了解和接触最新科学成就和实用技术,这比任何文字游戏更有说服力。国家科技部曾举办过“863”高科技成果巡回展,效果很好,这样的活动应该经常开展,给公众更多的启示,更近的体验,更新的技术,这本身是一种无限的市场和无尽的动力,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都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6]
3·4 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把科普工作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
我国公众对科学新发现、新技术的应用和医学新进展等科技信息的感兴趣比例分别为56·8%、55·6%和48·6%。排在公众最感兴趣的前三位信息分别是致富(83·1% )、健康与卫生保健(75·1% )和教育(69·1% )。而这些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传达,必须依靠广大的科技工作者。


    对于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工作过去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有人认为是不务正业。这种观念必须要改变。科学普及应该是科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科学家服务于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科学家始终将科学普及视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使命。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没有布鲁诺、伽利略的宣扬、普及,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便难以掀起近代科学的革命风暴;如果没有赫胥黎“斗犬”般的推广和宣扬,便不会有达尔文进化论的深入人心;同样如果没有相对论热,爱因斯坦及其理论也不可能家喻户晓,带来新的科学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科学家的双肩上同时担有两个重任,一个是探索和揭开科学的奥秘,另一个同样重要的任务就是把科学告诉公众。[7]因此,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说过:“科学普及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把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相互结合,才是一个完整的科学工作者”。从历史上看,科学普及一直是科学家与公众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尤其是科学与社会高度一体化的今天,科学家的工作和科学研究事业需要得到公众的理解,科学家也更需要将科学普及视为自己份内的一项“正业”。在这里,科学家本人的认识是一个方面,而公众的理解和社会的承认更是一个主要因素。只要全社会理解和支持科学家的工作,科学家也把科普工作当作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科学的发展才有基础和动力,在探索和普及两个方面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8]3·5 鼓励优秀科普著作的出版和表彰优秀科普工作者科普读物具有通俗易懂,知识面广等特点,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在我国有许多优秀科普读物在为公众宣传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曾经有一段时间,由于种种原因使科普著作的数量出现了明显减少的局面。如科普著作的学术地位问题,评职晋级算不算成果等问题一度困扰广大科技工作者,使他们不得不放弃这方面的工作,这在无形中拉大了科技工作者与广大公众之间的距离,不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因为真正从事某一领域科学探索的人毕竟是少数,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只能通过科普文献才能了解他们的工作和成果,因而达到理解和支持。所以科学工作者写作科普著作其意义应该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一些著名科学家,他们在公众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让他们以科普读物的形式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广大公众,这有利于双方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公众理解科学事业。在这方面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也许给我们一些启示。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毅然放弃自己的专业研究,转向科普写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科学对于普通人正在逐渐失去应有的感召力”。卡尔·萨根对阿西莫夫的科普工作给予了公正的评价,他说:“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究竟有多少正在科学前沿研究探索的科学家是因为读了阿西莫夫的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或者是某一个故事而得到最初的鼓舞和激励,我们也无法知道,究竟有多少普普通通的公众基于同样原因而对科学事业给予同情和支持。”正是科学家这种对社会、对公众的高度负责任的精神,才使得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普及科学,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的活动之中,也才使科学的理性之光永远照耀着普通大众走进智慧的殿堂。
    现在,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工作。在科教兴国的号召下,科普读物的出版和科普工作的开展都有了新的局面。为了进一步鼓励和促进这方面的工作,应该设立专门基金和奖励制度,对优秀科普著作的出版提供资金保障,对优秀科普工作者给予相应级别的奖励。只要我们正确认识,积极鼓励,科普工作将越来越好,社会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历史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知识的创造、生产、传播和学习将逐渐成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活动。科学普及作为一种面向全体国民的终身社会教育,对于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方面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在学习化社会中无疑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探索,发现更多自然规律,发明更多实用技术;另一方面要积极投身到科学普及活动中,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攀登科学事业新的高峰,迎来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周光召.中国科普事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J].科学, 2001(1): 1.
[2]胡爱民.科技意识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4(12): 79-83.
[3]朱效民. 30年来中国科普政策与科普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 (12): 9-13.
[4]邓艺. 2003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及其特点分析[J].云南科技管理, 2004 (6): 26-29.
[5]佟贺丰.对“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部分数据的再思考[J].科普研究, 2007 (4): 34-37.
[6]宝胜.要让公众理解科学———兼论我国公众基本科学素养及其科技工作者的责任[ 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4): 31-34.
[7]朱效民.科学家与科学普及[J].科学学研究, 2000 (4): 98-102.
[8]杨羽.科普:科技工作者的光荣责任[ J].求是, 2003 (1):17-19.
作者简介:宝胜(1962- ),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教授,哲学博士,现为渤海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所长,渤海大学政法学院党总支书记,从事科技管理与创新政策研究。

编辑提示,此文是论文格式网为朋友们总结并提醒职称及职称考试的相关事项。希望对朋友们有所帮助。

友荐云推荐
相关论文列表
文无忧论文格式网是一个专业提供各类论文的标准格式,标准论文格式范文,各类论文范文模板,免费论文下载,各类应用文文书、合同范文等的论文网站。
Copyright©2012-2046 文无忧.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无界 文无忧—文无忧 让你行文无忧 版权所有 文无忧lun.wen5u.com-论文无忧
网站合法性备案号:蜀ICP备140138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