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反话正做的心理分析
首先,反话会削弱孩子的惰性心理。心理学研究指出,父母对孩子进行某一种教育,反复地叮嘱,连续地要求,就会便孩子产生一种心理情性。例奴,父母要求孩子自己洗手帕,第一二次还是挺灵的‘孩子也乐于听从,但是父母叫他洗手帕的次数多了,孩子也就“皮”了。这时父母采用说反话的方法,如“不准你自己洗手帕气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因为这种相反的指令,已变成了一种新的与担指令完全不同的信息刺微。这样反而会弓「起孩子对洗手帕要求的注意. 井对“洗手帕”的活动产生新的兴趣。其次,反话会使孩子产生“饥饿”心理,孩子所从事的,尤其是自己主动、积极参与的某种活动,会在不同程度上浦足他们这样、那样的某种需要,并在活动中认识到活动对象的某种价值。但是如果对某一活动重复的次数多了,孩子就会降低对这项活动意义或价值的认识,产生消极心理。但是如果自己所“厌烦”一的活动突然受到了外界的“禁止”,孩子又会产生对这一活动价值的回忆,增强自己的需禹形成一种饥饿心理,产生失而复得的意愿。
例如,孩子讲午吃多了,就会东一块、西一块,丢得处处都是,不想吃了,但如果父母抓过他的饼干袋,不让他吃了,孩子这时又非要到手不可,并保证再也不乱扔了。再次,反话有时会引发孩子的好奇心理。一般来说,越是不受约束,不受控制的活动,越使人觉得平淡了然,无奇可探,因而对参与这一活动的兴趣不浓。如果某些活动属于“禁止”的活动,倒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幼儿涉世不深.对事物的了解非常肤浅,所以,好奇心理很强。他们喜欢对什么事都弄个究竟,对于被禁止的活动更是觉得奇不可言。例如家里买了一台收音机,爸爸妈妈把原理讲给他听,并叫他自己去开、关、调台,孩子反而缩手缩脚,怕搞坏了。
如果父母禁止孩子去碰收音机,孩子倒偷偷摸摸地去扭上一通,想弄清收音机里的人究竟在哪里。第四是自主心理的影响。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只要有一定的自我意识,有一定的自主独立性要求,都不喜欢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自由。幼儿到3岁以后,独立心理已经产生,不喜欢受人指使,不喜欢自己的行为受到父母的控制。所以父母采用反话,用假禁止的方法,可以使孩子向着父母所要求的相反方向去行动。例如,早展起床,妈妈对孩子说:“不准你自己穿衣服”。
友情说明:评职称要发论文,写论文太麻烦了,发表论文更麻烦,不过,还是要先了解下职称相关的讯息吧。看看下边的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