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文无忧为首页 | 把文无忧加入收藏夹 | 站务联系     论文格式网:论文格文下载,论文格式大全,论文格式范例,如何写论文,怎么把握论文的格式,分类最全的论文范文格式网。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大全 > 文史论文 > 历史地理
历史地理:文史论文僧兵研究
文史论文僧兵研究
| 文章出自:论文下载 | 编辑:论文网 | 点击: | 2013-05-02 22:07:26 |
>  本文所依据的材料来源于和5位生活在华盛顿西雅图的藏族人所进行的正式访谈和非正式的讨论。访谈是于1963年的2月至8月间在华盛顿大学举行的,由我的老婆曲旦索康·高尔斯坦担任翻译。她是一个会两种语言的藏族人,也是华盛顿大学东方和苏联研究所的中亚研究项目标语言顾问。第一次访谈录了音,并作了现场翻译,后来由高尔斯坦夫人进行细致的核对。当我们发现被访者工作的注意力和录音时间有关时,我的放弃了录音。非正式的探究便在各个地方举行,常常是几个被访者同时参加。此后,我们重点注意在此期间收集到的新信息,而且再次单独问询被访者;在很多非正式场合,我根据已经收集到的材料,存心作出错误的判断,以弄清被访者是否会改正我。他们确是常常这样做。

  只管我的被访者很有限,但他们却代表了藏族全部除安多(现代行政区划不属于西藏自治区)以外的主要地区和西藏西部。下面简短的介绍只是想强调一下被访谈者有资格谈论僧兵问题。

  阿旺诺囊:他于35年前出身在拉萨的一个贵族家庭。13岁之前他入前藏西南(达布)的一个格鲁派寺院夏珠林寺为僧。整整8年,他在寺中从事着诸如贸易、放债等世俗性事务。在从事这项工作期间,他险些跑遍了前藏、后藏的很多地方和藏北的一些地方。他和社会各阶层的人打交道,而且交了不少的朋 友。这些人中既有小偷,也有寺院的堪布。诺囊每年在拉萨呆很长时间;知道很多僧兵的事情,他也是僧兵林卡会的一员。他对细节的良好回忆非常有价值。他细致区别自己的经验和传闻、常常这样说:他听说过,但并未亲眼见过,除非在这些字 眼上他不想再复述。由于他是通过我老婆的家庭认识我的,所 以在探究“棘手”问题时,他从未知而不言。

  德雄活佛:他于1906年出生在康区达龙村的一其中农家 庭,5岁时出家为僧,随后被认定为萨迦派的一个转世灵童。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康区,有时也到后藏去。和诺囊一样,他对耳闻眼见的东西有着惊人的记忆力。他的宗教专长之一便是占卜、预测、因此他对康区民众谈论的诸如婚姻、贸易等各种百般的话题非常熟悉。

  扎西次仁:他人是个俗人,1932年生于后藏。年轻时是达赖喇嘛舞蹈队的成员,因此他常年生活在拉萨。只管如此,他在不同时期仍在后藏呆过,因此他在两个地方都有僧兵朋友。

>  拉钟甲西:1941年生于拉萨的一个贵族家庭。她已婚并有一个4岁的儿子,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拉萨及其四周地区,但她依然和她在后藏的家族有密切的联系。只管她到印度的英语学校学了几年。但她保留了藏族传统的修养。

  曲旦索康(高尔斯坦):她于1940年生于拉萨的一个贵族家庭,在西藏时她生活在拉萨,其后在印度的英文学校、美国密苏里州的科特大学学习,现在则在华盛顿大学。

  由于有关问题的可靠消息仅来自一小部分人,所以我才不厌其详地介绍这些情况。我希望、提供了被观察者的经历和年龄以及方法学上的标准,可以证明材料是正确的。

  拉萨95%的新僧人入寺的时间在13岁以前或13岁至19岁之间。很多新僧人在13岁至19岁之间,但实际上大部分是在7至13岁这个年龄段入寺的。很多幼童的父母,就将他们送进了寺院,在他们早期的寺院生涯中,青年僧人有时会感到悲伤,并不高兴。他们很想家,想出去像其他同龄人一样玩耍;他们想叫喊、斗殴,在朋友间闲游;他们想做那些作为僧人而被禁止做的任何事情。这时候,其中一些青年僧侣便离开寺院回家了,但是他们中的大部分基于下述原因(后面会讲到)又返回了寺院。别的的年轻僧侣则呆在寺院里,踏踏实实地干活。他们中的大多数虽经过痛楚的煎熬。却毫无内心的不满和抵触

  情绪,留在了寺院.过着寺院体制下的正常生活。18岁的时候,他们必须决定是否继续学习深造,这个决议取决于他们个人的倾向和才华。那些不想大概不能继续深造的僧侣对学经体制是毫无影响的,他们读并不太难的经文,干寺院里别的各种百般的杂活。

  但在已定的制度中,一个人也会寻求、事实上确能找到非常的东西,他们只不过是一群不能遵守寺院规章制度的僧人,他们爱寻衅、好斗。他们向往很多俗人生活的快乐,但由于寺院规章为他们提供的经济和声望上的刺激,他们留在了寺院。我以为,这些僧侣便跨入了寺院已经为他们准备好的“航道”——僧兵的行列。在这里,他们能在誓愿为僧和世俗愿望之间得到一个保障:不失去他们留在寺院体系中的价值和作用。

  藏族社会僧侣集团中的僧兵现象是独特的。这个似是而非的群体在庞大的僧侣集团总人口中高达10%,好像藐视、嘲笑僧侣体制似的。僧兵们既自豪又风趣地用一个谚语来描述他们自己,谚语生动地刻画道:

  “(我们是)即使佛陀出现在天空,也不知道忠诚,即使众生小肠下堕,也不知怜悯的人。”只管僧兵生活在寺院,立“誓”为僧人,大

多穿着佛教僧衣,把自己看成一个僧人。但首先来说,他不是个真正的僧人,更多的是个非僧人。根据大部分的佛教教义,他的行为似应将其归入行为不端的俗人之类的佛教徒。明显的,这恰似一个局外人,既非俗人也非僧人,藏族便有这种见解,因此我们不能简单认定僧兵是个坏僧人。假如我们细致观察僧兵照什么做、他们穿什么、他们在僧侣社会中饰演什么角色、社会各阶层是怎么看待他们的,他仍作为一个群体起着什么作用,我们将会明白僧兵的抵牾性。下面,我将分两个部分讨论这些问题。第一部分是材料的描述,第二部分则是分析和考察。

  介绍一些寺院建立的背景大概是有益的。从9世纪后半叶起,吐蕃王朝瓦解。由于吐蓄王朝的崩溃,西藏地区便成为一个权力斗争的真空期。起初,那些曾经由赞普独享的权力被贵族们瓜分,握有大权的贵族之间争斗纷呈;不久,外来的佛教打下了坚固的基本,并参与争斗,其中的一派——格鲁派击败了他全部的竞争对手,但这种胜利即使到1950年时,也并不是完全的。只管最终的大权掌握在达赖喇嘛手中,而在他未成年时则由摄政来治理他的地方,这其中有着复杂的监督宁静衡体制,而且在地方政府全部的高层领导中有着无休止的诡计。就在1947年还发生了一个叛乱。这个叛乱名义上是由前任摄政热振活佛领导的,背后则有热振寺和色拉寺僧入的支持。他们都处在拉萨的近郊,最后被藏军击溃。现在的寺院体制是几个世纪以来的争斗、战争、诡计、纯粹的改进和宗教激情所造成的结果。

  我们没有办法确切地知道西藏的僧侣到底有多少,通常的说法是占总人口的10%一20%,这样大概就要占成年男性的40%。三大寺每个寺院僧人的数量则从4千到9千不等。仅拉萨四周的三大寺——哲蚌寺、甘丹寺、色拉寺的僧侣就有2万。大量的寺院不但是宗教学习和修行的中心。同时也是大财主。他们常常从事贸易和借贷,他们有自己的工匠和管理等级制度。

  “僧兵”是一个用来区分全藏区,尤其是在大量寺院中一类僧人的专用名词。不过在僧侣自身的体制中,对僧兵并没有专门的称呼。僧兵们只是简单地按他们的“职衔”而被称为沙弥、比丘、堪布等等。

  对我全部的访谈者而言,僧兵这个专用名词指的是外貌与穿着与其他僧众极易区别的僧人,他的行为同样也是不一样的。虽然,每一个僧兵不必具有我将提到的每一个标准,全部的僧兵也不并在同样的程度上,但通常来说,僧兵在下列几方面和其他佛教徒有别。

  一般的僧人都穿长长的、低裹着的禅裙,而僧兵则把禅裙从踝节部撩起,而且打了很多的褶。他们的禅裙有

其他僧人的两倍长,在腰间缠了两圈,这样,多余的部分便吊到膝盖。禅裙上的褶,增加了僧兵行走时的臀摆,僧兵走路时,僧服便显出独特的摆动。

  一般的僧人穿袈裟时像系腰带,而僧兵穿袈裟则像系围巾,袈裟的两个末端都甩在肩上。其他的僧人剃光头,但僧兵则有一绺称为“耳发”的头发,僧兵答应在每只耳后长一撮头发,并把耳发剃成像弯曲的触须,绕在耳朵的四周。

  卫藏的僧兵在右臀肘部系一根叫“扎冬”的红布,康区的僧兵则把它系在两只手臂上。也有在手臂上系念珠的,但这并非通常的做法。

  僧兵们为了显示他们的凶恶,用一种叫黑垢的眼影。它是用茶锅底的烟炱和茶杯底的油叶(僧茶是用大量的酥油做的,因此很油)混制而成的。僧兵把烟炱和油叶加工成一种混合物,用手把它抹在眼睛的上下方。

  康区的僧兵把他们的鼻烟放在一个加工过的牛角里,而不是放在盒里。

  僧兵的服装包罗至少一件兵器。最平凡的便是“假钥匙”,这种钥匙除了末端有一个长长的皮把手、把手上有一个结柄之外,就像藏区的任何钥匙。把手上的结柄能加长一庹的长度。僧兵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练习投掷与收回这种钥匙的技能。(主要用手腕,就像我们掷游游一样,但并不卷紧线绳)这种假钥匙很容易成为刀器。由于它比刀还“厉害”,可以在刀伤人之前给对手造成严峻的伤害。

  弯皮刀,在康区也叫挫刀,是僧兵携带的另一种类型的刀。制鞋的人主要用它来割皮革,但在僧兵手中另有别的用处。它在远处扔起来像把钥匙,但在近处可用来作刀。弯皮刀可戴在“假钥匙’上,也可以不挂在上面,

  僧兵除了这些最平凡的兵器之外.他们还带别的东西。很多僧兵带一种长刀,它藏在他们身背后的罩袍下面(假钥匙和弯皮刀则挂在腰带上)。总而言之,一个僧兵的穿着是具有特色的。能够将他和其他佛教僧人区别开来。

  另一个将僧兵从寺院僧侣中挑出来的是他们酷爱运动,无论是正式的还黑白正式的,其中最故意思的项目之一便是跳跃,它是作为色拉和哲蚌寺间—种特别的比赛形式在拉萨出现的。它是唯一正式的寺际之间的比赛,只能由僧兵参加,只管并不是全部必须是僧兵。跳跃的活动场地称沙坑,这不是一个永久性的场地,每次寺院间举行比赛时便重新建造。通常来说,这种比赛每隔几年举行一次,但举行的时间并不固定。沙坑的场地由寺院选好以后。先用石头混上泥浆砌成一个斜坡道。斜坡道高50英尺,宽不超过3英尺,斜坡的顶端是一

个一英尺半到3英尺见方的平台,斜坡道便由一个正三角形加一个平项合成,斜坡道的下方有一个掘好的、填满松土的沙坑,以减轻落地时的冲击。

  在于这种类型的比赛中,共有6个项目,而且在一天中完成。在使用石头的全部的项目中,石头都要细致地称好,以包管每块石头都一样重。这些项目是:(1)参赛者跑向跑道,当他到达那块叫跳台的小平台时,他必须用他的脚站在那个小平台上,然后起跳,取胜者是根据跳的距离决定的。(2)参赛者手中拿一种叫橛的三角形刀,从开始到起跳的过程和第一种项目是一样的。当他的脚着地的一刹那,他必须在运动中把橛放在沙坑中的那个交叉点上,在跳远项目中也有相似的情形,假如参赛者失去平衡向后跌倒,他便失去了应得的距离,在这种藏族比赛项目中,向后跌倒的参赛者便没有机会把橛靠近那个叉点。(3)在这个项目中,参赛者要准备一条白色的项带。项带挂在脖子上,系好,成环形状,当地到达跳台时。他必须在跑动中跳过项带,这样项带仍留在跳台上,然后才往沙坑里跳。假如两位参赛者都穿过了项带,那么跳的距离便决定胜者。(4)这个项目不需要跑,叫“甲多”(拉萨口语,往身后扔石块)。参赛者紧靠跳台的边上,平衡好拇趾球,背对着垂直的那一边,他拿着一块并不重的平石,在运动中必须把石头抛过他的头顶,而且跳下。谁抛的石头最远便是胜利者。(5)这个项目叫“古多”。它有一个靶子,是用系有红布的一根立住。参赛者的步调和第四项一样,所不同的是,第四项中石头是毫无目标地抛往脑后,而做这个项目时,参赛者则从两腿间抛石头,这样虽然答应他看靶子。比赛是根据抛掷的正确性判断的。(6)这项和第5项相似,它有一个靶子,但这个靶子很远。参赛者用拇指、食指、中指捏住一个小圆石,跑上跑道,当他到达跳台时,把石头抛出,但他不必跳过跳台边沿。抛石的距离和正确性是这个项目标判断标准。

  并不是全部的僧兵都参加跳跃比赛。但凡参加的人都构成一个团体叫林卡会。这些组织向各阶层的俗人男女开放,但俗人不能参加比赛,在安排赛事过程中也没有发言权,但他们可以和僧兵一起训练。这些组织向俗人开放的原因是,当寺院间举行比赛时,他们可以提供帐篷、凳椅、食物等东西。假如俗人在干活时需要帮助,比如盖房,他可以请林卡会里的僧兵帮他(但谁要是认识僧兵,不管僧兵是否参加林卡会的,都可以这么做)。在色拉寺两个最大的扎仓色拉杰和色拉麦中,各有两个林卡会,一个属于老年僧兵,一个则由年轻僧兵构成。我的一位访谈者阿旺诺囊便是色拉杰老年林卡会的成员,他告诉该组织成员中的一个僧兵服友,他喜欢参加、交朋友,并说“很好”。

跳跃比赛并不常常举行,这有几个原因。比如建一个跳跃跑道、得到比赛的资助都不是容易的。只管如此、大概一个更重要的事实是:只有寺院的管理机构能够担保在会前、会中、会后都不会有斗殴、凶杀等事发生,比赛之事才华确定下来。这个担保必须写下来并盖上寺院的封印。因此,寺院的管理机构必须积极支持比赛。这样,只有等一个林卡会感到已有一个特别好的队,它才会和另一寺院里的高水平的组织开始协商。假如两个团体都同意,然后再由寺院决定是否答应比赛的举行,假如寺院也决定了,两个俱乐部便根据各寺院的建议,选定比赛的时间和场地,并从两个组织中的僧兵里挑出裁判。

  僧兵们穿着最好的衣服来到比赛场地。但是参赛者则另有一种习惯:他们穿着短裤,赤裸着上身,只有一条活佛所赐的大红项带系在脖子上(护身结),一个脉结系在右臂上,他们都光脚,每边穿着不同颜色的短裤,只管寺院或组织并没有什么代表色。任何颜色——即使是白色——都可以用,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僧人才可穿白色。拉萨以外的僧兵并不穿我上面说到的衣服,他们只穿内袍。

  一般说来,每队由不超过20人构成,每边人数一样。两个队比赛的主持者首先决定两队里的每一对竞争对手,参赛者按纯熟程度比赛。同一对选手完成六个项目标对抗。六项比完后,在多数项目中取胜的一方便赢得比赛的胜利;雷同比分的不再复赛,仍按雷同比分并列名次。

  取胜者赠以白色哈达,同队队员在“颁奖结束后”戴着哈达到拉萨。比赛除了堪布之外,两个寺院的全部人员都参加比赛会,另有很多人从拉萨赶来(政府官员、做生意的等等)。为了便于组织和参加比赛,寺院机构接受了这样的事实:寺院中确实应有僧兵的存在。

  只管比赛不是常常的,但僧兵不停地在他们寺院里永久性的跳台上进行训练。寺院中林卡会内部并不举行比赛,要想从跳跃比赛中出名,僧兵必须在寺际比赛中脱颖而出。

  僧兵也进行别的活动,但其中的任何一项都无法和拉萨的跳跃比赛相比。在西藏的别的地区,只有在寺院内举行僧兵比赛。这些寺院的僧兵没有固定的运动项目,事实上他们常常发明一些活动以查验(参加者的)勇气和技巧。他们的活动包罗:举石,以查验比赛者的力气,抛石,竞跑,角力等。在康区,有一种新的运动叫比拳。在这个活动中,两个僧兵一起比拳,直到他们中的一人收回他的拳为止。我的访谈者之一曾眼见僧人在这个活动中手上沾满血。只管僧兵们宣称他们有18种不同的运动项目,但其中的大多数,俗人也玩,虽然比拳和拉萨的6种项目除外。

比运动更重要的是僧兵好斗,无论是在他们之间还是和俗人之间。大寺院里僧兵有一个疏松的等级结构,它的依据便是他们斗殴的成功。一个以好斗著称的僧兵,因其所得到的荣誉而被“高瞻仰视”。事实上,一个不打架的僧兵,大概不能在打架中占上风的僧兵只是一个穿衣服的僧兵。

  僧兵之打斗有几种类型。首先是一种我称之为挑战,一般在寺院里单独发生。而且和格斗者任何个人的不满与争吵无关,其目标是想看哪一个格斗者更强。挑战中的成功者能比其他任何成绩提高僧兵的威望。通常来说。这种类型的格斗只在两个僧兵间进行。但在极少的时候,人数会增加些。双方同样是2个或3个。

  所谓挑战,就是煽动一个僧兵向同一寺院中另一个更有声望的僧兵请战;假如他同意、他们便安排时间、地点进行“比赛”。地点通常在一个远离寺院的荒地,对所用的兵器类型并没没硬性的规定。比赛可以单个进行,也可以有其他僧兵旁观。正如我在前面提到的,两个格斗者之间并没有什么敌意.他们常常一块到“尊贵之地”像老朋友一样聊天。只管如此,比赛一旦开始,就要持续到格斗者的一方认输,而且说他心悦诚服:大概其中的一个受到严峻伤害而无法继续格斗才作罢。这些格斗常常会严峻伤害对手,有时甚至死亡。假如格斗以一方死亡而告终,另一方僧兵便会受到寺院和世俗双方的处罚。

  为了说清挑战是怎么回事,我举一个例子。这事发生在色拉寺的两个僧兵之间。其中之一便是诺囊的朋友。诺囊的朋友曾和色拉寺康区康村的3位僧兵有过一次非挑战性的格斗,在那次格斗中失去了他的有臂。有一次,他忽然心血来潮,决定向来自曾经伤害过3个僧兵的那个康村的一个闻名僧兵挑战。以重新建立起他的尊严和价值。那个僧兵接受了挑战,他们安排好时间和地点。最终的结果是那个独臂僧兵杀死了他的对手。这样,事情便秘而不宣,但这显然是个破例。

  可以想象,挑战也是有寺际间的.这在表面上至少可以成立。僧兵常常用欺骗手段使寺际间的格斗像挑战一洋。当某个寺院的某个僧兵出名后,别的寺院的僧兵便会决定查验一下他是否名副实在。由于他们不能公开向他挑战.便采用另一种方法。挑战者在一个伏击点等着他,当他们相遇后,这个僧兵便试图用语言进行挑逗,假如“上当者”看重他的名誉的话,他便需要一点鼓励。由于在真正的挑战中,并没有私人的恩仇。而且格斗者的人数是相等的。这仅仅是用来查验哪一个格斗者更强些。

  我的访谈者曾经看到过两个僧兵因“敌意”而进行的格斗。但当其中的一位心悦诚服后,他们便成为朋友一块

本站的论文种类齐全,可作为参考范文,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友荐云推荐
相关论文列表
文无忧论文格式网是一个专业提供各类论文的标准格式,标准论文格式范文,各类论文范文模板,免费论文下载,各类应用文文书、合同范文等的论文网站。
Copyright©2012-2046 文无忧.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无界 文无忧—文无忧 让你行文无忧 版权所有 文无忧lun.wen5u.com-论文无忧
网站合法性备案号:蜀ICP备140138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