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脑室出血进行脑室外、腰大池联合引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脑室出血患者采取脑室外引流并配合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结果:27例患者术后存活23例,死亡4例。术后半年随访,ADL分级Ⅰ级7例,占30.43%;Ⅱ级6例,占26.09%;Ⅲ~Ⅳ级4例,占17.39%;Ⅴ级6例,占26.09%。结论:对脑室出血患者采用脑室外引流并配以腰大池持续引流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脑室出血;脑室外引流;腰大池引流
脑室出血预后差,病死率可高达60%以上[1]。为探讨更有效的脑室出血治疗方法,2010年4月~2012年2月对27例脑室出血患者采取脑室外引流并配合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获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7例,均为我院住院治疗的重型脑室出血患者,男19例,女8例,年龄49~73岁,平均(58.4±9.2)岁。其中有高血压史者18例,无明确诱因者9例。2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昏迷,格拉斯哥评分(GCS评分)4~5分4例,6~8分11例,9分以上者12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2 h内进行CT检查并确诊,其中原发性出血3例,继发性出血24例,包括丘脑出血并破入脑室7例,基底节出血并破入脑室9例,其他脑组织出血并破入脑室3例。27例患者中为两侧脑室出血者17例,侧脑室伴第3、4脑室出血者10例;其中伴发脑积水者12例,单侧瞳孔散大6例,双侧瞳孔散大3例。所有病例出血量均在30 ml以下。 1.2 方法:27例患者均于发病6 h内给予治疗。所有患者均于局部麻醉强化下进行锥颅引流。术前常规消毒、备皮,于患者一侧或两侧额部颅骨钻孔、额角穿刺,并放置引流管,如抽出血块或有红色脑脊液流出,可将引流管固定并外接引流装置。出血24 h后,脑室内注入尿激酶1~2万U(用生理盐水5 ml稀释),2~3次/d,持续引流,引流管高度为两耳连线上15~20 cm。患者颅内压稳定且<18 cm H20后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术。患者保持腰椎穿刺体位,于第2、3腰椎间隙或第3、4腰椎间隙经17 G穿刺针进行穿刺,进针长度5~6 cm时可见脑脊液流出即为穿刺成功,随即将硬膜外导管(19 G)置入患者蛛网膜下腔间隙并固定。硬膜外导管末端与导管连接器、引流袋相接。1次/d消毒腰椎穿刺点,并调整引流袋悬挂高度以控制腰大池引流量大小及速度。每天交替开放脑室外引流管、腰大池引流管以控制引流总量约为250 ml[2]。脑室外引流时间为5~10 d,腰大池引流管保持时间相对较长,可保留至患者脑脊液检查正常,一般为10~15 d。27例患者均术后1~3 d复查头CT以动态观察患者脑室出血情况。对脑室内积血引流干净、引流液清亮患者,可夹闭引流管24~48 h,如患者未见任何异常,且头CT显示无明显脑积水,可先将脑室引流管拔除,继续观察3 d后再将腰大池引流管拔除。治疗期间严格无菌操作,并定期进行脑脊液检查及更换外接引流装置,同时给予止血、脱水、营养支持、预防感染等常规治疗。 2 结果 27例患者术后存活23例,死亡4例,其中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