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讨两种加强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注射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免疫效果。方法:4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BsAg(-)、HBeAg(-)、anti-HBc(-)及anti-HBs(-),从未接种过乙肝疫苗,分为两组。A组:32例,O、1、6、9个月肌内注射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每次注射剂量为20 μg;B组:12例,0、1、3、6个月肌内注射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每次注射剂量也为20 μg,以乙肝表面抗体滴度≥l0 mIU/ml为抗体阳性。注射结束后1~2个月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分析两组之间抗体阳性率及滴度水平的差异。同时分析抗体滴度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肌酐水平、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等相关性。结果:A组患者有25例产生了保护性抗体,抗体阳性率为78.13%,B组患者有9例乙肝表面抗体滴度≥10 mIU/ml,抗体阳性率为7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抗体滴度水平为(372.90±316.18),B组患者抗体滴度水平为(317.53±350.62),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0.389)。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加强乙肝疫苗注射与传统方法的乙肝疫苗注射相比,均可提高抗体阳性率。虽注射时间略有不同,但注射剂量、频次相同的情况下,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效果类似,同时国人需要的疫苗剂量可能要小于国外患者。由于样本量较小,可能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血液透析患者;免疫效果
透析患者因为长期血液透析以及本身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低下,感染HBV的可能性增大,约有60%的患者成为慢性携带者,这又成为透析中心交叉感染的主要传染源。为了提高HD患者对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的反应性,国外推荐加强乙肝疫苗注射,方案各不相同,有0、1、2、6个月接种,0、1、3、6个月接种,或者0、1、6、9个月接种,抗体阳性率各不相同[1]。对上述后两种方法进行研究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全部采用碳酸氢盐透析,2~3次/周,次/4 h,患者年龄18~80岁,维持透析时间≥3个月,性别不限;实验室查血HBsAg(-)、anti-HBc(-)、anti-HBs<10 mIU/ml、HBV-DNA(-)、ALT/AST等结果显示正常;所有患者以前从未接种过乙肝疫苗。 1.2 方法 1.2.1 乙肝疫苗注射试验分组:将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入组,介绍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前期入组的32例采用A组方法进行乙肝疫苗注射,后入组的12例采用B组方法进行疫苗注射。 1.2.2 注射方法:分别于血透结束后注射乙肝疫苗,观察0.5 h有无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注射部位:三角肌,注射方法:肌内注射,单次注射剂量:20 μg,A组分别于0、1、6、9个月,B组于0、1、3、6个月注射。 1.2.3 试剂与检测方法:所有患者注射的疫苗均为上海葛兰素史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20 μg/1.0 ml生产批号XHBVB509A1);使用德国罗氏E601型全自动电化学发光仪,通过电化学发光法检测anti-HBs滴度水平。 1.2.4 评价方法:在接受最后一次注射1~2个月后,留取血标本检测抗anti-HBs滴度,以≥l0 mIU/ml认定为抗体阳性,计算阳转率。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阳性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A组32例,其中男25例,女7例,B组12例,其中男10例,女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透析时间、血红蛋白含量、血清白蛋白水平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抗体阳性率以及抗体滴度水平:A组患者25例患者抗体滴度≥10 mIU/ml,阳转率为78.13%,B组患者有9例乙肝表面抗体滴度≥10 mIU/ml,抗体阳性率为7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抗体滴度水平为(372.90±316.18),B组患者抗体滴度水平为(317.53±350.6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0.389),详见表1。 表1 A、B两组患者
论文下载,下载下来可不是把论文里边的名字换成你的就行了哦,这样是不对的哦,亲,一定要自己创作哦,因为期刊是要查抄袭的哦,多了解一下期刊的要求以及各地的评职标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