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申明:本站部分文章由网络收集整理.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敷脐疗法在儿科中的应用概况吕小桃(山西省人民医院 太原 030012)敷脐疗法是中医学外治法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方法简单,作用可靠,毒副作用小,解决了小儿给药困难这一问题,值得临床探讨与推广。笔者现将近年来敷脐疗法在儿科中的应用概况作一综述。
1 脐疗原理
中医认为,脐,神阙穴,“神”为一身之主宰,“阙”指重要之处,神阙穴为先天之蒂,后天之气舍,属人身至要之处。神阙穴又是任脉之要穴,任脉为阴脉之海,循行于腹正中,上连心脏,中经脾胃,下通肝肾,与督脉、冲脉一源三歧,故有脐通百脉之说。神阙与十二经脉相通,和五脏六腑相连,其作用广泛。现代研究表明,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表皮角质层最薄,药物最易穿透弥散,并且皮下无脂肪组织,皮肤与筋膜直接相连,故渗透力强,有利于药物吸收;加之小儿脏腑娇嫩,肌肤疏薄,对药物反应灵敏,因此内病外治多选用脐部。
2 消化系统疾病
2.1 小儿腹泻刘氏[1]将 150 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00 例)和对照组(50 例)。治疗组用肉桂 3g,吴茱萸 6g,川椒 6g,苍术 6g,公丁香 6g,小茴香6g,五倍子 6g,共研细末,每次2g 用食醋或生理盐水调匀成糊,置于 4cm×4cm 的麝香追风膏上敷脐,每日 1 次,连用 3 次为一疗程;对照组按常规用量给予丽珠肠乐及维生素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88%和 86%,无显著性差异,但两组有效病例的治疗天数有显著性差异(P<O.01)。王氏[2]将 1120 例腹泻患儿辨证为伤食泻、外感湿热、脾虚久泻三型,分别用自拟止泻散 I 号(木香、苍术、枳实、建曲)、Ⅱ号(藿香、寒水石、苦参、苍术)、Ⅲ号(官桂、丁香、肉豆蔻、赤石脂)加藿香正气水调成糊状敷脐治疗,胶布固定,2d 换药 1 次,总有效率 79.17%。胡氏等[3]将152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16例)和对照组(36 例),辨证分型为风寒外束型、乳食内伤型、脾虚失运型和脾肾阳虚型。治疗组采用泻克脐膜(丁香、肉桂、吴茱萸等中药提取的挥发油与生物碱等有效成分为主要原料,加氮酮制成药膜)敷脐,对照组采用十香暖脐散敷脐,每日 3 次,连用 3d。结果治疗组四型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94.74%、82.14%、85.17%、80%,对照组分别为 62.50%、62.50%、85.71%、6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研究证明,泻克脐膜具有抗腹泻、抑制肠蠕动亢进、缓解疼痛、抗炎等作用。王氏等[4]治疗 36 例虚寒性腹泻患儿,用干姜切片敷脐,“康为电子灸”直接照射药片,20min/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 1~2d,再施第 2 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94.44%。赵氏等[5]将 76 例秋季腹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30 例),治疗组用 75%酒精消毒后,将云南白药调糊敷脐,胶布固定,24h 换药 1 次;对照组用复方新诺明口服加补液及对症治疗。结果治疗组腹泻停止、大便成形平均天数为 1d,而对照组平均天数则为 4d,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2.2 厌食
李氏等[6]用消化散(炒神曲 19g,炒麦芽 10g,焦山楂 10g,炒莱菔子 6g,炒鸡内金 5g)治疗厌食患者 610 例,大便干者加大黄 5g;大便稀薄者加苍术 10g。以上各药共研细末,面粉适量,水调成稀糊状,敷于脐部,连用 5d,休息 2d 后继用,4 周为一疗程,结果总有效率 95.41%。李氏[7]治疗厌食患儿 40 例,用中药苍术、干姜、莱菔子各 10g,肉桂 5g 研末,醋调成糊状敷脐,橡皮膏固定,每日换药 1 次,10d 为一疗程,连用 2 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 95%。陈氏等[8]自制运脾散(丁香、吴茱萸各 3 份,肉桂、细辛、木香、白术各 1 份烘干研末)治疗 57例,加酒调成糊状敷脐,24h 换 1 次,7~lOd 为一疗程,结果有效率 96.43%。
2.3 腹痛
陈氏等[9]用自拟腹痛 I 号(炒麦芽、焦山楂、鸡内金、延胡索,比例为 3∶3∶3∶1)加细辛缓解静脉滴注红霉素胃肠反应 54 例,上药加工成粉状,按腹痛 I 号与细辛 7∶3 比例配制,每次取 3g,用甘油、醋调成糊状,于静滴前 30min 敷脐,静滴完毕后 1h 取下,结果总有效率 98.15%。侯氏等[10]用桂姜止痛散(肉桂、高良姜、小茴香、白芍、木香、香附、厚朴、乌药、甘草等量研末)治疗小儿腹痛 240 例,伤湿止痛膏将散剂固定,用艾条灸 30min,每日 2 次,6d 为一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 97.1%。
2.4 腹胀
程氏[11]用自拟消胀散(三棱、莪术、大黄、党参、黄芪,比例为 1∶1∶1.5∶1∶1)敷脐,每次取药 10~20g。治疗腹胀患者 22 例,其中热结肠腑者(13 例)用蒜汁调成糊状敷脐;寒滞肠腑者(9 例)用姜汁调成糊状敷脐。同时 IDP 辐射敷药部位,结果所有患儿腹胀消失,腹痛减轻,肠鸣音恢复正常,敷贴最少 1 次即愈,最多 6 次取效。
2.5 口疮
赵氏[12]治疗 40 例口疮患儿,用中药黄连 10g、肉桂 2g 烘干研末纱布包敷脐固定,若3d后未愈,再敷1次,结果30例患儿 3d 而愈,10 例 6d 而愈。
2.6 便秘
李氏等[13]用中药大黄 lOOg、枳实 lOOg、厚朴 50g、芒硝50g 研细末敷脐治疗习惯性便秘 40 例,结果总有效率为87.5%。
3 其他系统疾病
3.1 呼吸系统疾病
3.1.1 上呼吸道感染 刘氏等[14]将 480 例感冒小儿辨证分为风寒型、风热型、吐痰夹积型,分别用感冒 I 号(荆芥、防风、杏仁、金银花、板蓝根、赤芍、桂枝各 10~15g)、感冒Ⅱ号(荆芥、黄芩、柴胡、赤芍、连翘、金银花各 10~15g)、感冒Ⅲ号(荆芥、防风、白术、杏仁、紫苏子、金银花各 10~15g)敷脐治疗,每日换药 1 次,结果 1 次痊愈 58 例,2 次痊愈221例,3~5次痊愈201例,余29例伴咳嗽吐痰者结合口服化痰中成药而愈。夏氏[15]
将 220 例外感发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 例)和对照组(100 例),治疗组采用小儿退热贴(柴胡、栀子、细辛、金银花、胡黄连)敷脐,8h 换 1 次,72h 为一疗程;对照组采用复方阿司匹林(APC)退热,10mg/kg,6~8h 口服 1次,两组可用常规抗生素及抗惊厥药对症治疗。结果:退热总有效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 4h 后退热作用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小于 1 岁患儿在各年龄段中疗效最佳。说明小儿退热贴对小儿退热的疗效较好,且对患儿的白细胞、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孙氏等[16]
将 140 例反复上感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00 例)和对照组(40 例),分别用金玉散(黄芪、防风、莱菔子、鸡内金、五倍子、乌梅、淫羊藿、山茱萸、女贞子、栀子、板蓝根、穿山甲、蜈蚣等份研末)食醋调敷于脐部治疗和左旋咪唑常规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 97%,对照组为 85%,两者有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