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说明:写论文太麻烦了,发表论文更麻烦,来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吧。好好学学哦。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传染病
2003年的SARS疫情,使人们认识到我国公共卫生监测、预警报告体系的落后,建立反应灵敏的预警系统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在学习和贯彻卫生部37号令,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过程中,体会如下:
1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1·1 建立科学、人性化的操作体系 这个操作体系应该包括疫情管理的各项制度、规范、标准、措施等等。没有严格的制度、明确的规范、合理的考核标准,使某些指令到具体的工作中无法操作,执行者就会概念不清,左右为难。因此我们在制定方案时要做到切实可行,不能纸上谈兵。如门诊日志在就诊量很大时操作起来非常困难。制定的标准要量化、细化,使管理者、执行者在公平的环境下工作使其工作的主动性、目的性更强。
1·2 建立职责明晰的组织构架 各级管理人员的组织构架是制度、规范、标准、措施得以落实的基础和载体。越到基层,组织构架越应丰富、具体。目前,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是组织构架倒置,省、市、县、医疗单位抓疫情的人员配置失调,医院的疫情管理科室更是制度落实的瓶颈。有很多综合性大医院只有一名兼职人员, 2~3个月才能检查一次疫情工作,再好的制度也不能得到切实执行。建议医院的每个诊疗科室兼职设立一名疫情报告质量控制员,协助医院管理科室落实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
1·3 增加管理的频次和力度 医院预防科作为内部管理的职能科室,每周应该下到各诊疗科室检查、考核一次,如果半个月或一个月一次,频次不够,很容易产生疫情漏报。县、区卫生防疫监督机构作为外部管理,每个月应对辖区内的医疗机构进行一次疫情漏报检查,以往每年2~3次的检查频次太少,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只有持续不断的检查才能使系统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运转顺畅。对网络直报工作而言,没有奖惩就没有管理力度。而我们的疫情管理工作,一个日常的、长期的、反复的活动,从医院到防疫机构,从政府行政部门到专业管理人员都没有很好地运用这一管理要素,造成了瞒报、迟报、漏报等现象的存在和发生。
2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网络直报必备的硬件设置有计算机、电话、传真机、宽带网等,目的就是要快速诊断、报告、处理,要求医务人员、网络直报人员、流调人员、传染病卫生监督人员要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管理办法》规定了报告的39种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以往不同的是,医务人员不仅要掌握甲类、乙类传染病的诊断标准,而且还要对丙类传染病进行报告; 不仅要求对传染病报告,而且还要求对群体性的非传染病进行网络直报;对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不仅要掌握流行病学调查,而且还要会传染病的核实诊断及计算机网络的技术;对于卫生监督人员和医院的疫情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39种传染病的诊断标准,而且还要熟悉传染病的报告程序、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以及检查疫情漏报的方法和技巧等。因此在各个层面开展相关知识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
3 建立灵敏的效果评价指标,及时了解和掌握管理质量每月的疫情漏报率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疫情管理质量。因为若时间太短,对一些小医院来说总报告病例数很少, 计算出的率值会很大,如果时间段太长,又不能及时反映当时的问题。计算公式是:分子为该月查出的漏报病例数, 分母为该月上报的传染病病例数加上该月查出的漏报病例数。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计算公式并不能计算出真正的漏报率,而只是接近理论上的漏报率,困为查出的漏报病例数不能涵盖该单位该月实际漏报的病例数,这取决于医务人员的诊断水平、疫情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人员素质指标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反映该单位的疫情管理水平。通过有针对性的试卷调查可以了解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掌握情况,可以知道某种传染病是否容易漏报;还可以了解各级防疫、卫生监督人员、医院预防科管理人员对传染病诊断标准、报告管理规范等的掌握情况,从而判定该人员是否满足疫情管理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