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现代远程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受教对象社会化;教学方式不拘一格,不受时空限制;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有更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教学模式由“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化。现代开放教育的特征是:教和学的手段多样化;宽进严出,人人享受终身教育的权利;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全方位开放。现代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相结合,构成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基本内涵。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理念与我国古代文化传统蕴含的教育思想有许多宝贵的相似之处。
一、中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溯源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一书中,作者指出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在西方文化中“传统”一词源于拉丁文traditum,意为从过去延传到现在的事物,后来英语tradition直接继承了这一含义。美国希尔斯教授在专著《论传统》中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沉淀。”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传”字最早出现于甲骨文,其本义为“驿站”,后来逐渐引申出了“传达”、“延续”、“继承”等意义;“统”则最早见于篆文,其本义为“丝的头绪”,后来逐渐引申出“系统”、“纲要”的意义。到了南北朝时,范晔在《后汉书•东夷传》中将二字连用,“国皆称王,世代传统”,以后“传统”才逐渐凝结为一个词,被用来指称历代延传下来的包含着深沉文化积淀的具有根本性的模型、模式、准则等的总和。“所谓传统,在中国的古典涵义就有历代相传,至今不绝的某种根本性的东西。”中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历史传统,可以说源于先秦时期;而要追溯中国教育传统源头,则要从孔子说起。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将先秦以来的历史复制,也不意味着我们照搬孔子思想、教学活动和生活方式的全部。我们所说的传统是在经历过数代人的生命体验和生活验证之后,那些最能够体现出巨大的适应性和优越性,因而为人们所广泛接受而被保存下来的精华,我们发掘中国教育传统中的精髓,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中的精华,更好地服务于我们探索中的教育事业。
二、旧时私学中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元素
中国教育传统源远流长,萌芽于夏朝前后。《孟子•滕文公上》中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礼记•王制》中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这些记载虽互相有些出入,但都说明在夏朝前后开始有了专门的教育场所。到了西周时期,已经初步形成学校教育体系,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个系统。“国学”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有两种:一种是设在宫廷附近的贵胄小学,一种是设在郊区的一般贵族子弟的小学。大学也有两种:一种是设在天子所在都城的大学,叫“辟雍”,另一种是设在诸侯所在都城的大学,叫“泮宫”。“乡学”的设置则有庠、序、校、塾,是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规划的。《周礼》中记载:“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礼记•学记》说:“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两者说法虽不尽相同,但可以看出西周学校制度比前两代有所发展。私学是在私人讲学的基础上产生的,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打破了夏朝以来“学在官府”的局面。比如出身贫寒的孔子,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现状深怀忧虑,立志捍卫礼乐道统,因此办私学,“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办私学时,与其竞争的就有少正卯办的私学,甚至常把孔丘的学生吸引过去,造成孔门“三盈三虚”。可见当时私人讲学和拜师求教已成为一种风尚。私学创立的意义在于: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教师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可以到处讲学,学生可以不受地域、出身、地位的限制,自由选择教师,教学内容可根据社会需要而确定。孔子的“有教无类”“、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局面,培养了一批具有各种专长的人才。同时,促进了思想领域的空前活跃,推动了各种学派的发展,形成诸子崛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各个学派从各自立场出发,提出各种各样的治国治民方案,学派之间的论争、吸收和渗透,形成学术的繁荣,促进了各学派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私人办学形式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经历了孔墨私学、稷下学宫、精舍或精庐、书院等多种形式的演变,即使在隋唐时期有了比较完备的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也没有阻挡书院的蓬勃发展。私学在教育和教学方面积累的经验,成为宝贵的教育遗产。用现代人的视角观察古代私学,我们可以看到“开放教育”的若干要素:学生身份不受限制,教师可以到处讲学,学生亦可随教师活动,教学活动不受“校园”的限制,根据社会需要确定学习内容,学习时间长短不限等等。
三、古代教育思想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影响
谈到教育传统,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而且还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一代开风气之先的教育先哲,他们提出的一些教育主张和教育理念,至今仍放射着思想光芒。
1.庶、富、教的社会发展论庶、富、教的的思想,首先由孔子提出,它涉及到人口、经济与教育的关系问题。《论语•子路》篇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从孔子与冉有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口发展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但人口多了就要提高社会水平,使人民富裕,再进一步就要进行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孔子提出了“富而后教”的重要思想,他认为,庶、富、教是国家强大的三个要素,而教育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孟子将庶、富、教的思想进一步发挥,他说“:饱食暖衣,逸足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这些言论充分体现出儒家重教的重要思想。中华民族重视教育的传统一直保留至今。在1995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科教兴国战略,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之一,重点实施。
2.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儒家关于教育对象的观点,其含义是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文化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且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不论贫富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在夏、商、西周三代,学校为奴隶主贵族所把持,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接受教育的特权。随着春秋以来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平民的教育权逐渐受到重视。孔子出身贫贱,为了谋生,做过家臣,看过仓库,喂过牲口,也做过会计,但他好学,学无常师,多才多艺,深切体会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逐步成长为大师。孔子的学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有流浪者、有穷人、有曾为大盗者、有商人。孔子把教育的目光投到普通百姓,提出“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对社会进步具有促进作用。当然,他的“无类”是有条件的,凡“小人”、“女子”、“下愚”、“道不同”者,皆被排斥在外。在历史上,没有门第限制面向平民的教育机构有南朝学馆和起于唐、盛于宋、延续于元明清的书院。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创办的成人高校、广播电视大学是面向在职从业人员开办的高等教育学校,真正实现了“有教无类”的理想。
3.道德修养面对动荡复杂的社会,儒家大师们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很看重弟子的志向与气节,把立志乐道作为人格养成的核心要素。孔子一贯主张,学生去帮助国君治理国家应该有个原则,“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在道与名利之间该如何把握,孔子认为关键取决于弟子的志向与气节,要求学生追求眼前利益必须服从远大理想,不要迷恋于物质享受,“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尽管每个学生在具体发展目标上有所不同,但“立志在于有恒”、“志于道”、“志于仁”、“志于学”,要有理想、有志向、有气节。孟子提出“寡欲”主张,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儒家认为可以通过自我反省来克制自己的欲望,“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孔子经常用流水不止、筑山平地的事例鼓励学生自强不息,坚持到底。他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孟子认为,人的道德意志是靠艰苦磨炼出来的,要经过多次严峻的考验,才能成为百折不挠的人才。“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对道德的要求还有: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推己及人和兼善天下、求良师择善友等。中国古代在学校进行道德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弟子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本道德教育教材,全书以《论语》中孔子所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用三句韵语分句进行通俗诠释。
4.教学原则和方法儒家学派的大师强调学习是一个从道德认识到道德实践的完整过程,不应片面强调某一环节而忽略其他环节。孔子认为知识的获得是由学、思、习、行组成的完整过程:学———通过感性认识获得知识,“多闻阙疑”、“多见阙殆”“、多闻,择其善者而从”。学习要虚心笃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自己“入大庙,每事问”,“不耻下问”,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思———知识的获得需要思维活动,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中要多思多想多问为什么。习———知识的获得也要靠技能技巧的掌握。“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在复习旧的知识当中探求新的认识。行———知识的获得最终是通过实践的体会。提倡躬行实践,学以致用,强调“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在教学上,孔子坚持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南宋时期的理学家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孔子的做法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朱熹十分注重读书,“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则持志。此不易之理也”。他的弟子将他平日之训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六条读书法是一个整体,相互之间有内在的联系,而且贯穿着对道德修养、治学精神和学习态度的要求。孔子、朱熹等儒家大师的教学、读书之法,至今仍不时被人们运用。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对我们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实施手段的践行和教育目标的制定都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远程开放教育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其产生和发展与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我国古代教育传统中占据着显著的位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具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这一传统中的精华,在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被不断吸收、丰富并发扬光大,在目前我国开放大学建设中势必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成为人类教育变革中的宝贵财富。
本站的论文范文数量很多,可参考使用,所以希望大家多做研究了解,以便在职称的道路快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