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静 单位:河南商丘人
借鉴德日完善教育分流
教育的分流使新加坡的基础教育迈上了新台阶,随着新加坡经济发展的首次缓慢,新加坡开始向外国寻求教育经验,教育专家借鉴德日的基础教育向政府递交了《教育考察委员会报告书》提倡精英教育,优化教育质量,认为在小学三年级就进行分流太早,并不能真正考察学生的潜能。于是新加坡教育部学校署长黄庆新在1991年7月宣布对初等教育进行改革。第一次分流是在小学四年级末,四年级后的2年定向阶段实行3种不同语言学习能力组,即EM1、EM2、EM3,但都在同一所学校学习。E指的是“Eng-lish”,M指的是“MotherTongue”而后面的数字则表示这门课的学习难度[2]。EM1是为学术性很强并具有杰出语言才能的学生准备的,大多数普通学生都可以进入EM2,能力较弱和母语较差的学生被分到EM3。2年定向阶段学习完毕后就进入了“小六”分流,在六年级末参加全国统一的毕业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及家长意见将学生分到3种不同的课程,即特别课程,学制4年,一般只有“小六”考试成绩优秀的才有机会学习这种课程;快捷课程,学制4年,大部分普通学生可以学习这种课程;普通课程,学制5年,学习的内容和快捷课程一样,知识时间较长一些。前两种课程在4年的学习结束后,参加“新加坡—剑桥普通水准”(简称“O”水平)考试,大部分进入初级学院或理工学院。普通课程的学生在四年级末会参加教育部的“N”水平考试,有相应能力而又愿意继续读书的就可以再学1年参加“O”水平考试,但部分学生在学业完成后将接受职业技术教育[3]。这次分流制度的改革更加完善了基础教育,延长了普通血统学生学习的时间,几种课程之间的灵活性更大,达到一定的要求就可以申请调到相应的课程,期间还设置了“资优教育计划”注重让学生更广泛地接触与学科相关的知识。优质的基础教育为新加坡教育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最大程度的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大批精英人才,同时也为那些在选拔中显得落后的学生提供了更好的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机会,达到了教育的共赢。
教育分流制度对新加坡的影响
任何教育改革都有它的不完善之处,教育分流致使新加坡的中小学生要面临多次决定性的考试,给学生和家长都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随着经济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和教育公平理念的实施,新加坡逐渐将EM1、EM2合并,最终在2006年,新加坡教育部长兼财政部第二部长尚达曼宣布,在“因材施教”教育理念框架下,在小学推行多年的分流制度将于2008年正式取消。他说,新加坡教育部将为全国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推出分“普通水平”和“基础水平”两种不同程度的“科目分班”制度,来取代现有的EM1、EM2合并以及EM3的分流制度[4]。从开始到取消教育分流对新加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它强调资源的合理运用,极大的提高了教育投资的效益,促进了教育质量与国民素质得提升,发展了全民的文化素质水平,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直接、间接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其次,它强调因材施教,要求在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下,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力潜能与生存能力,形成了学习化社会构建的人力资源生产模式。四、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其一,教育改革的渐进性。新加坡教育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不断修改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末期,新加坡实行的小学分流制度为基础教育制度的改革定了基调,以后边实行边修改,根据不同时代的经济和教育发展的要求改革,力求找到最完善的教育制度。我国现在正进行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但最近引发的有关“穿新鞋走老路”对与否的争论,让我们反思新课改实行的一些教育计划未免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有冲突。它所实行的一些制度违背了学校原有的规律,盲目的抛弃了仍然起作用的学习和教学制度,实行的新的方式严重的和传统与现实脱节。“改革不可能以‘推倒重来’‘大破大立’的革命方式进行而必然是在教育外部新的要求与内部要求相互作用过程产生,也必然是以渐进的方式。”[5]其二,教育制度的改革紧密配合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新加坡每一次实行的基础教育的改革都是跟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有很大关系,实行教育分流引入竞争机制,在不断地考核中选拔优秀的人才加以培养,保证了整个新加坡社会是以精英作为核心在运作但仍保证落后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或专科,成为各个职业不同的人才,满足了社会的需求。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急需大量各个行业的人才但像高职和高专这类的职业技术院校一直不被社会大众所认同,虽然近几年随着政府的实施的一些对职业院校的帮扶和优惠政策有所改善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在我国越演越烈。教育内容又偏重考试内容,真正从大学里毕业的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造成了社会上的用人单位招不到人,而大批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怪现象。这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对于人才的大量需求极不相适应。其三,因材施教,减少教育浪费。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总统之一托马斯•杰弗逊认为“再也没有比以相同的态度对待不相同的人更不平等的了。”[6]根据学生实际和潜在的能力实行分流,有利于将那些难以在学术性的普通教育阶梯中继续前进的学生及时纳入职业教育体系,使具有语言和学术才能的人培养成国家的精英,使他们尽快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发挥了教育的最大经济效益。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片面追求统一的学制,统一的教学模式,甚至统一的教材。漠视学生之间客观差异的存在,迫使学生朝向统一的升学目标努力,造成“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消”的现象。这样学习进度慢的学生逐渐被教师和学校所抛弃,随着小学入学率的提高,中学辍学率也普遍提高。成绩好的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各方面的才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缺乏个性,思维狭窄,平庸之辈居多。既不能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也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
小编提示,此条信息值得各位公考朋友参考,所以希望朋友们多了解关注,在职考的千军万马中杀出自己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