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文无忧为首页 | 把文无忧加入收藏夹 | 站务联系     论文格式网:论文格文下载,论文格式大全,论文格式范例,如何写论文,怎么把握论文的格式,分类最全的论文范文格式网。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农学论文范文
农学论文范文:农业技术创建模式及推广策略
农业技术创建模式及推广策略
| 文章出自:毕业论文 | 编辑:职称论文格式 | 点击: | 2013-04-10 23:28:31 |

作者:丛艳国 刘少群 吴贤奇 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1广东省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深层原因剖析

1.1问题突出,供需不平衡现象日益严重广东省地跨热带、亚热带,农业资源丰富,但农业的发展却始终滞后于其他产业,尤其以农业技术推广的被动局面最为突出。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三权下放”以及“中央地方财政税收”改革,基层乡镇农技推广站的管理权、人事权、财务权被下放到乡镇政府,财政收入却向中央逐渐集中。由于未能及时调整农业技术推广的“小气候”,广东省大部分财政困难的乡镇政府根本无力供养农技推广部门,将其列为差额拨款单位,直接导致了“断线、断粮、断奶”现象的普遍存在。目前,广东省内乡镇基层推广人员工资大都徘徊在600~700元/月左右,依靠农机资料的有偿销售来维持生计,正常的推广工作根本无法正常开展。此外,除了资金短缺以外,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还普遍存在人才匮乏、推广职能不明确、企业参与率低等问题,推广工作的缺位性、断链性、滞后性等缺陷凸显,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技术供给与农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缺口日益扩大。

1.2混乱的管理与刻板的模式成为发展瓶颈

1.2.1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等体制困境难以突围。广东省农技推广体系并未采用工商、税务等部门的直管系统,仍处于垂直的上级业务领导与同级的政府行政领导的条块分割管理中,体制一直没有理顺,职能、责任和权力至今尚未明确界定(图略)。农技推广的上级机构仅靠推广项目的申请与批准对下级部门进行经济激励与促进,借此进行业务指导。农技推广部门是依附各级行政机构而设立的事业单位,人员的人、财、物掌握在同级政府手中,向政府负责。因此,同级政府对推广事业或支持或懈怠的态度直接决定了推广的效果,比如,许多地方出现的截流农推固定经费及推广项目资金、农推人员挪为他用等现象严重阻碍了农技推广的发展。基层农技推广系统采取按专业设站方法,种植业的土肥、植保、种子等农推工作归属农业系统管理;园艺站、桑果站等归园艺局、蚕桑局、林业局等领导;此外,畜牧局、农机局、水产局等也都在参与农技推广工作]。另外,即使在同一功能系统内管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与重合。比如,广东省农业厅的经管科、科教科等若干科室都同时涉及推广工作。庞大的事业群体给各级财政压上了沉重的包袱,而且,由于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单位,各管理机构将相当数量推广经费肢解甚至浪费,成为推广资金利用效率低的重要原因。

1.2.2推广主体的市场功能弱化,无法应对农业的复合性及多变性。政府、企业、协会以及科研院所都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7],政府主要负责公益性项目的推广,而私人投资则涵盖了诸如物化程度较高、市场潜力较大等更加广泛的领域。从世界农业推广主体的演变过程不难看出,非政府部门的农业推广资金所占的比重将不断上升[8]。广东省农业具有市场性、外向性等特点,农业生产处于愈来愈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呈现超前性、变动性、实用性、延伸性等特点。但是,目前广东省内的农业技术推广仍然以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推广为主,投入少,人员配置不合理,信息滞后,创新程度差,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推广主体市场功能的弱化导致全省农业推广缺乏效益与活力。

1.2.3推广的“一刀切”模式忽略了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广东省地域广、南北狭长,粤西热带作物实验站以及粤北韶关独立的品种审定机构就突出反映了这种明显的农业地域资源差异[11]。如果将差异化的农业地域资源叠加上不平衡的区域经济(比如珠三角与其他地区经济的极化),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会处于更加纷繁复杂的斑块中。农业技术推广的地域性极强,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推广策略。但由于受到各种制约,目前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还是采用“一刀切”的模式,并未按照因地理特征、社会经济条件导致的农业发展差异来适当调整推广的方式、手段,最终导致与各地区差异化的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极不匹配,在“马太效应”作用下,落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

2广东省农技推广新模式的构建

2.1自上而下的政府公益性推广模式农业科技推广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增强农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由于推广的公益性及公共产品外溢性等特点,在省域范围内构建垂直管理系统是非常必要的。省农业推广部门统筹全省农推人员的人、财、物管理,可直接下设于省政府或隶属于省农业厅。省农业推广部门根据省内各农业地域的农业人口、耕地面积等指标确定该地区农业推广的体制内名额,并将其纳入省财厅预算,统筹发放“参公”工资,保证每人每年5万元左右工资收入,而富裕地区编制人员的收入差额可与当地政府协商解决。省农推部门将集中管理全省农业技术推广的项目经费,根据各农业区实际情况统一下发,并保证专款专用。整合及成立名副其实的县级农业推广中心,省农推部门统筹其人、财、物的管理,并以推广项目等形式对其进行推广援助,各县推广中心则直接向上级业务领导机构负责,以避免混乱管理带来的种种矛盾与弊端。各县市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设置方式(如区域站或乡镇站)。基层推广站是整个自上而下推广模式非常重要的一环,全省范围内争取实现80%人员下沉至乡镇,负责一线推广工作,逐步建立示范区与一般农户间的技术扩散关系。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最终会成为促进技术应用与长期扎根农村的有效载体,使供需双方的链接成为可能,并有效延长推广系统的触角,保证其扩散到“最后一里”[12]。自上而下的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模式(图略)。

2.2自下而上的市场有偿推广模式政府主导的公益推广可以统筹安排私人投资难以参入的农推项目,甚至能够提供全省范围对农民的无偿服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此种推广模式也存在资金单一、信息不对称、产业易断链等问题[13]。广东省农业市场潜力大、外向化明显、物化程度高等特点亟待建立市场化的推广运作模式。以农业产品、品质与效益为核心,构筑科技需求主体、科技研发主体以及科技推广主体组成的相互支撑的稳定三角形模式,确定农业技术推广的有偿化,并最终形成符合市场规律的运行机制。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合作社、一般农户是农业技术应用的主体,研发与推广应该是以这一群体的需求为导向自下而上展开。农业技术的研发群体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科研方向,甚至能够接受需求主体订单式的委托研发。农业企业、NGO组织以及农业协会等市场推广机构从研发机构购买新技术与成果,并被授权进行推广,成为这些特殊商品的销售者,按照“金本位”的思维方式,采取各种措施将应用群体变成自己的用户,并与之建立起新型利益关系。自下而上的市场有偿农技推广模式(图略)

3广东省内各农业区域的差异化推广策略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见》提出农业推广具有地域性,各地需要根据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推广方式。广东省由于自然地理、资源禀赋、环境质量等因素的多样性[14],农业发展也具有了明显的地域差异性。综合考虑农业资源结构、农业生产结构以及农业经济结构等因素,将广东省划分为珠江三角洲、粤西、粤东、粤北4大农业地域;根据综合性、相似性与发生性原则,进而将4大农业区合并为“珠三角核心农业区”与“东西两翼及粤北环带农业区”。

3.1珠三角核心农业区建立与完善市场推广为主的模式珠江三角洲农业区包括珠江三角洲及其外围丘陵,平原为主,水量充足,土质肥沃,人口多,城镇发达,农业商品性高。2005年底,珠江三角洲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已占到全省农地流转的49%[15],细小和分散的土地被整合为较大规模的农用地,为农业的规模经营提供了前提和保障;另外,源于广州、佛山等地的土地股份制逐渐将土地经营权集中,收益则由农户按股分红。规模化的土地及经营主体的确定对市场型农业的发展十分有利,同时也使科研主体、应用客体、推广媒介“三位一体”的市场化农技推广模式在此区域得以实现。珠江三角洲农业具有物化程度高,市场潜力巨大以及竞争力强等特点,对农业科技的需求高且变动性大,市场推广模式具有应时性、针对性的特点,比政府科技组织更容易在该地区达到“市场农业、创汇农业、特色农业、纵深农业”的发展目标。目前,在珠三角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产业集聚组织占全省的2/3,农业企业的迅速成长支撑了珠三角农业发展的半壁江山[16],市场化的推广主体已经培育与成长起来。此外,市场推广体系其他方面的要素也逐渐在建立、完善与成熟。比如,2006年,珠三角建立了企业主导的“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17],形成了菜、花、蔗、鱼、蚕等多种生产、推广基地;广东省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的30家农业物流公司中就有28家位于珠三角区域[18],农业产品的生产及加工链逐渐成熟,现代物流方式与新型流通业态不断拉动农业推广成果的延伸与拓展。珠三角农业地域结构复杂而多样,特色农业发展各异,市场推广又可细分为“龙头企业+农户”、“农业协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示范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比如,在顺德,以陈村花卉世界为龙头的台资花卉产业已经成为规模、集群的投资领域,建成了“芳村—番禺—顺德—中山—珠海”近100km的花卉长廊,“龙头企业+农户”即成为该地区的主要推广模式。

3.2东西两翼及粤北环带农业区适宜采用政府主导的公益推广模式广东省东西两翼及粤北农业区以环带围绕在珠三角外围,山地丘陵比例较大,基础设施、服务设施配套缺乏,农业生产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19],农户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推广很难从中得到应有的回报,许多企业难以进入,缺乏大型的农业企业主体,因此,在此区域适宜采用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推广模式,即政府是最大的推广投资主体,负责整个区域基础性和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了更好地实现推广目标,需要不断细化政府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将推广的人、财、物统筹至省级推广机构管理,切实成立各县的农技推广中心,接受垂直机构的业务领导。推广力量逐渐向基层乡镇下沉,基层推广人员工资及相关福利待纳入到县财政预算,其考核、调配、晋升充分听取县级农业主管部门意见,保证推广人员从事推广工作的时间和效果。相比珠三角而言,此区域内部的农业分异更加明显,不同区域根据特色,选择针对性强的政府主导的下一层级模式。粤北地区位于广东省北部,生态资源优越,逐渐形成了以供港澳的安全肉、菜等为特色的农业资源产业带,在政府带动下,增加特色产业的科技研发投入,通过“项目+示范区+农户”等形式实现推广活动的有效开展,从而达到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的目的。粤西地区位于珠江三角洲以西,包括湛江、茂名和阳江3市,其热带、亚热带农业资源在广东乃至全国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茂名的水稻、荔枝、龙眼、香蕉,湛江的甘蔗、菠萝、花生,阳江的海产品以及雷州半岛的剑麻、橡胶等产品产量均居广东省首位。在热带作物试验站的基础上,由政府出面搭建科研院所[20]与基地之间的桥梁,并进一步形成“专家+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实现优势热带作物的产业化经营。粤东地区是指珠三角以东的地区,包括汕头、汕尾、潮州、揭阳4市,人多地少,种植上具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但整体经济水平较薄弱,农业企业间合作较少,未能形成品牌,产前、产中、产后的链条不完整。政府需要对“单从之乡”(梅州)、“蜜饯之乡”(普宁揭阳)等特色的产品进行支持,采取“项目+合作社+农民”的形式进行农产品加工方面的技术推广,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

3.3区域间农技推广合作珠江三角洲在优化和升级农业产业的过程中,附加值高及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会不断将低端的农产品置换出来,这些要素会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逐渐向外围的环带农业区域外溢、扩散及转移。在空间布局上,表现为科技孵化、产品示范、种养基地的同心圆模式以及沿主要交通线路扩散的点轴模式。目前,珠江三角洲已经顺利完成了从农业产业集聚向扩散的阶段转变,广东省两翼及粤北地区要抓住机遇,在政府金融、信贷等政策支持下,做好农业产业转移的承接,从而达到发达与落后地区之间农业技术的梯度扩散与推广,逐步缩小区域间差距,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本站的论文范文数量很多,可参考使用,所以希望大家多做研究了解,以便在职称的道路快速前行!

友荐云推荐
相关论文列表
文无忧论文格式网是一个专业提供各类论文的标准格式,标准论文格式范文,各类论文范文模板,免费论文下载,各类应用文文书、合同范文等的论文网站。
Copyright©2012-2046 文无忧. All Rights Reserved .心无界 文无忧—文无忧 让你行文无忧 版权所有 文无忧lun.wen5u.com-论文无忧
网站合法性备案号:蜀ICP备1401388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