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证明,企业需要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工程硕士为其服务,学校的教师有许多成果函需转化为生产力,工程硕士的培养正是联系双方需求的桥梁.面对社会对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的迫切需求,重视与提高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既是高等学校的办学责任,更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管理者需要探索的问题.
学生学习与工作、企业与学校的矛盾"学习与工作"成为工程硕士生学习期间最突出和永久的矛盾.进校不离岗是工程硕士培养的一个显著特点,既要达到按培养方案进行正规和系统培养的要求,又要针对在校本部学习时间不少于半年的情况,有效地组织好课程学习,确保研究生学到真本领.然而,由于工程硕士生往往都是企业的技术骨干或管理骨干甚至是企业领导,他们有较重的工作任务和生活压力,学习时间零星、分散,常常因为工作而缺课.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为工作而分心,在工作的时候又为学习而犯愁.这直接影响着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由于学校与企业的社会定位与分工不同,企业(学员)与学校的分歧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企业希望结合工程实际(学员自己的项目)的课题来选择课程,希望课程学习和他们现在所做的课题紧密联系,能对他们的工作立刻起到指导作用,而学校则是按工程领域培养人才,按高层次人才培养规律,认为工程硕士的工程领域比专业面更广,更需要打好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学员原专业结构和学习的针对性不尽相同,但因教学计划已经安排而不得不学,感觉浪费时间.这些突出矛盾都影响着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生源的分散与教学组织统一的矛盾工程硕士课程教学组织是同一专业领域的学生数达到一定规模,由承办院系与联合培养单位共同组织,单独组建校外教学班.然而随着招生范围和招生规模的扩大,现在来自于零散的中小企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对于这部分学生,在企业建立培养基地的方式从学校成本的角度考虑显然是不可行的.有些学校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就将来自不同企业、不同工程背景的学生集中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大大削弱了工程的针对性,难以达到真正的效果,另一方面,也不便于学生在职学习.
学校管理上的"独唱"与企业参与不足的矛盾目前工程硕士教育工作一般都由学校一方面来承担,从招生到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到课程学习、论文到最后学位授予等都是高校在统一管理,企业缺少参与.校企双方对工程硕士生培养目标定位的协调性也不够.这样,在一些与工程硕士教育相关的重大决策上,往往会出现偏重一方意志或利益的现象,一些有助于工程硕士教育质量提高的举措往往由于这种组织建制上的不协调而难以具体实施,从而影响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并且不利于工程教育的迅速发展.有很多大中企业不重视工程硕士的教育工作,甚至一些非常需要工程硕士的领域对工程硕士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热情.
重视目标管理和忽视过程管理的矛盾管理上既要有目标管理,又要有过程管理,对影响质量的每一环节都要层层把关,并采取新的对策.一直以来对工程硕士的管理大部分是用目标管理方式来进行质量监督的,即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达到一定的成绩就可以申请答辩.至于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状况等,都很少顾及.
友情说明:评职称要发论文,写论文太麻烦了,发表论文更麻烦,不过,还是要先了解下职称相关的讯息吧。看看下边的信息吧。